分享

徐达神道碑应该是一篇“草稿”,如此推测,蒸鹅事件可能是真的

 历史解密坊 2020-05-29

明朝开国将领徐达墓园之内,矗立着一块奇怪的石碑,石碑上刻有“标点”符号,以至于被考古专家们认为是一篇“草稿”,甚至推测该石碑与“蒸鹅事件”有关。这一切究竟是怎么回事?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徐达是明王朝的开国功臣,被朱元璋列为淮西二十四将之一,是朱元璋最倚重的武将。徐达出身贫寒,祖上世世代代都是农民,在元朝末年时,徐达参加了由朱元璋领导的起义军,并因为自己的机智勇猛,获得了极大的晋升。

徐达一生功绩卓越,在元末群雄争霸期间,徐达率兵东征西讨,先后打败陈友谅、张士诚、明玉珍等部,并将元朝残余势力驱逐至北境,为大明王朝的开国、以及边疆的巩固奠定了基础。

徐达一生为人机警,善于治理军队,是朱元璋手下不可或缺的重要将领,官位累至太傅、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兼太子少傅,后被封为魏国公。洪武18年,一代著名将领徐达去世,被朱元璋追封为中山王,赐葬于中山之阴。徐达墓现位于南京市玄武区太平门192号,是现今我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墓坐北朝南,面对钟山,整体规制宏伟异常,为南京地区重要的文化遗迹。

徐达墓神道长约300米左右,两侧各摆有石像生,其中包括石马、石羊、石虎、武士及文臣各一对。值得一提的是,徐达墓园之内最引人注目的建筑,正是一块名为“御制中山王神道碑”的石碑。“御制中山王神道碑”碑高为8.95米、宽为2.2米、厚为0.70米。碑体共分为三部分,石碑上部分是浮雕形式的云龙文碑额,以及篆体“御制中山王神道碑”文字,石碑中部碑身处,刻有明太祖所撰碑文,计28行,共2000余字,下部则是传统制式的龟趺碑座。

据资料记载,御制中山王神道碑是明代功臣墓葬中最大的一块石碑,具有突出的代表性意义。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御制中山王神道碑的特殊性并不在于此,相反,石碑上由朱元璋所题的碑文却极富争议。御制中山王神道碑碑文字体工整,但是在每一句话的下方,都会出现一个小小的“o”字符号,考古专家通读全篇碑文后发现,凡是“o”字符号出现的位置,都是碑文每一句话的末尾,也就是说,奇怪的“o”字符号,其实正是我们现代人熟知的“句号”。

“句号”的出现,起源于民国时期的新文化运动,它是民国学者借鉴西方撰文习惯,创造性添加至中国现代文章内的一种舶来品。在此之前,按照我国传统的文化惯例,任何文章都不会添加标点符号,正是因为如此,如今我们所看到的古代圣旨、书信、碑文等资料,全部都不带有标点符号。既然如此,徐达墓园内石碑上出现“句号”的现象,便显得有些“不合时宜”,难道朱元璋有如此先见之明,首次发明了“句号”?对此,考古专家们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考古专家们认为,御制中山王神道碑中的“句号”,其实在古代并不多见,在那个时期,它的表现形式被称为是“句读”。“句读”俗称“断句”,是文言文中休止、行气或停顿的特定呈现方式。唐代大文学家韩愈,曾在《师说》中写道:“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不焉”,阐述的正是“句读”的重要性及普及意义。

此时一个问题接踵而至,御制中山王神道碑之上,为何会出现“句读”呢?对于这一问题,民间一直存在着两种说法。第一种说法认为:御制中山王神道碑上的碑文,虽然被称为是朱元璋亲笔所撰,实则并非如此。朱元璋本人出身寒微,文化内涵浅薄,对于撰写华丽的碑文,实在是门外汉,因此,他在宫中豢养了一批“秘书班子”,专门负责撰写各类文章。“秘密班子”专为朱元璋一人服务,当然要将所有事做得尽善尽美,他们担心朱元璋在审阅时读不通顺,于是便加上了“句读”圆圈,为皇帝提供方便。可是朱元璋看完,直接传旨,命人按照这篇草稿刻碑,这一“草稿”也被当作是皇帝的御笔之作,无人敢擅自改动,因此“句读”才会被完整无缺的雕刻于石碑上。

另一种说法则稍显臆测,认为朱元璋是一位不平凡的皇帝,他从不因循守旧敢于打破传统,最终才发明了这一种独特的断句方式。不过在考古专家们看来,以上两种说法均无实际证据,并不具备太大的说服性。与此同时,专家们也意识到了一个问题,即御制中山王神道碑的碑文,似乎并没有受到太多的重视。

如果按照常理推断,徐达作为明王朝首席开国功臣,墓制规格必须遵照严格的制度,诸如御制中山王神道碑惊现“句读”的低级错误,是不可能发生的。

不过事实就摆在眼前,朱元璋似乎对此事漠不关心,甚至有些敷衍了事,足以说明他对徐达的情感已然告罄,因此来说,他赐予徐达蒸鹅,令其毙命一事,很有可能是历史事实,而非空穴来风。

不过这个结论,只是我们基于事实的“推测”,至于历史真相如何?还需要历史专家,给我们揭秘。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常山赵子虫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