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游雲岡石窟(五)

 二氧化硅2012 2020-05-30

菩薩像 佛像

黑釉佛眼

年代:遼金(907~1234年)

質地;瓷

來源:捐贈①②③④

黑釉佛眼

年代:遼金(907~1234年)

質地:瓷

來源:1992年雲岡石窟窟前遺址出土⑤

雲岡石窟的海外流失文物

供養苦薩像頭部

法國巴黎吉美國立東方美術館收藏

立佛像

法國巴黎吉美國立東方美術館收藏

佛像頭部

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收藏

半跏趺思惟菩薩手部

日本正木美術館收藏

菩薩像頭部

日本藤井有鄰館收藏

菩薩像頭部

日本大阪市立美術館收藏

交腳苦薩像

美國紐約大都會美術館收藏

石窟開鑿工程

在文獻基礎上,結合雲岡第3窟未完成洞窟分析,大致可以復原出石窟開鑿的工序。首先是大型洞窟「斬山「工程、即修整洞窟外立壁崖面,但「斬山」活動與開鑿洞窟同時進行。第一階段先斬出崖面上部分到明窗的地坪部位,將洞窟內部的上層空間鑿出。第二階段從門拱位置進入洞窟內部,依照上層洞窟形制進行下層空間拓展,並且打通上層與下層之間的岩石隔層,完成一個(或一組)洞窟結構的建構。同時,根據設計圖紙,在洞窟內預留出龕像坯體的位置,然後再對照每個壁面的畫本,分別造像,並進行細加工。

①斬山工程;

②明窗,洞窟內部上層空間開鑿;

③門拱,洞穴內部下層空間開鑿;

④打通洞穴上、下層之間的岩石隔層;

⑤洞穴內部上、下層空間貫通。

佛像

石坯料與半成品造像

一般說來,石刻雕像都是由掌握專門技藝的工匠完成的,經過對雲岡石窟的未完成洞窟雕像和岀土石刻遺跡觀察,發現雕造石像的大致程序:首先對雕像的坯體進行自上而下的加工,先鑿成的是「面璞」。其次,當造像基本完成後,再對其進行細加工,稱之為「瑩拭」、「磨礱」。第三,對做好的龕像進行貼金,敷彩處理。

p

坯體 面璞 瑩拭

雲岡山頂寺院遺址

2010年,在雲岡石窟的西部石窟的山頂上,發現了一處較為完整的塔院式寺廟建築遺跡。寺院以塔為中心,周圍有北廊房、東廊房、西廊房等遺跡。出土遺物主要有北魏筒瓦、板瓦等建築材料,以及「傳祚無窮」文字瓦當。同時出土了不少帶釉板瓦,也有少量北魏陶片等,還發現了一些石刻佛像及供養人殘片。這一考古發現,證實了北魏時期雲岡窟頂曾有寺廟,這個寺院遺址是雲岡寺廟群的重要組成部分。

雲岡石窟西部山頂寺院遺址

武州山石窟寺譯經

自文成帝和平三年(462)至孝文帝太和十年(486),沙門統曇曜於北台石窟寺(雲岡石窟)集諸僧眾翻譯佛經。據《釋老志》記載:「曇曜又與天竺沙門常那邪捨等,譯出新經十四部。」其中,以曇曜與西域三藏吉迦夜共譯的《付法藏因緣傳》最具影響,它全面講述了印度佛教的弘法歷程,包括釋迦牟尼寂滅後傳法聖師二十四祖,開啓中國佛教祖師傳燈思想的先河。

騎象菩薩像 磨盤

交腳菩薩像 龍爪局部

騎馬菩薩像 忍冬紋石雕

獅子像 螭首

雲岡石佛教藝術源流

北魏平城時代,絲綢之路東端是以首都平城為起點。這時的佛教藝術逐漸脫離了古印度及中亞佛教造像風格的影響,開始融入了中華民族的藝術特點。

北魏雲岡石窟的洞窟分為三期:早期文成帝時的「曇五窟」,是各地工匠和僧徒在模仿西來樣式的基礎上,創造出的具有北魏時代特點的佛教藝術品。中期為馮太后與孝文帝時期皇家營造的大窟,多為成組的雙窟,體現了佛教造像藝術的進一步發展。晚期為遷都洛陽後民間開鑿的小型洞窟。特別是雲岡中、後期的秀骨清像,集中展示了佛教造像從「像法西來」逐步走向中國化、世俗化的演進過程。

當時的北中國,由於受平城石窟寺建設的影響,掀起了開窟造像的高潮,武州山石窟寺也成為引領北朝石窟建設的樣板。

北魏時期的中西交通

絲綢之路是古代橫貫亞歐大陸、溝通東西方文明的通道,從漢代開通以來,商旅不斷。特別是北魏太武帝出兵西域,直接開啓了我國中西文化交流的第二次高潮。

北魏平城時代的絲綢之路,東端以首都平城(大同)為起點,穿過內蒙古南部的盛樂(和林格爾),渡黃河的君子渡口,經過鄂爾多斯沙漠南緣神木、榆林、統萬城(陝西靖邊),到寧夏越黃河,經中衛,到達河西走廊,經涼州(武威),張掖、酒泉、敦煌,進入西域(新疆)後,分為南道與北道至疏勒(喀什)。

向西到達破洛那、者捨(塔什乾)、波斯(今伊朗高原)直到普嵐(拜佔廷)。向南可達粟特、周賓(今克什米爾地區)、天竺、獅子國(斯里蘭卡)。

北魏的東西文化交流

文獻與出土考古資料證明,從北魏定都平城開始,,到公元494年遷都洛陽,北魏與中亞、西亞及西域,甚至是東亞的高句麗交往十分頻繁,遣使朝貢,絡繹不斷。

當時諸國來朝覲者很多,有者舌(今塔什乾)、粟特、波斯(今伊朗)、悉萬斤(今撒馬爾汗)、劂賓(今克什米爾地區)、熲盾、柔然、車師、鄯善、龜茲、疏勒、焉耆、高麗、粟特、渴盤陀、破洛那、悉居半、嚼噠、普嵐等。這樣,外國使團頻繁來到平城,建立了雙方的政治與商貿聯繫,帶來的宗教與藝術,有力地促進了平城的繁榮。

大夏國八曲銀洗 波斯鎏金刻花銀碗

羅馬青銅鍍金腳杯 東羅馬鎏金銀盤

波斯鎏金銀盤

北魏西域諸國的朝貢

據統計,從北魏立國之始至遷都洛陽止,河西諸政權和西域諸國先後一百多次遣使到平城朝貢。西域使者進貢的物品主要是奢侈品和奇物,如「大馬、名駝、珍寶」,還有汗血馬、馴象、氂牛、寶劍等,北魏的回賜常是「繒帛錦」,而且其價值常常遠遠超過西域貢使所獻的物品。

太武帝太平真君十一年(450),頞盾國獻獅子於北魏;正平年(451)迷密國獻黑駱駝一頭、南天竺國遣使獻駿馬、金銀;文成帝和平元年(460),破落那國獻汗血馬、普嵐國獻寶劍、居常國獻三頭馴象。

年(南朝·梁)所繪《職貢圖》

波斯國使 百濟國使 龜茲國使

弟子頭像

年代:北魏(386~534年)

質地:砂岩

來源:1993年雲岡石窟出土

力士頭像

年代:北魏(386~534年)

質地:砂岩

來源:1993年雲岡石窟出土

菩薩頭像

年代:北魏(386~534年)

質地:砂岩

來源:1993年雲岡石窟出土

菩薩頭像

年代:北魏(386~534年)

質地:砂岩

來源:1993年雲岡石窟出土

供養菩薩像

年代:北魏(386~534年)

質地:砂岩

來源:1986年雲岡石窟採集

菩薩頭像

年代:北魏(386~534年)

質地:砂岩

來源:1993年雲岡石窟出土

佛頭像

佛頭像

菩薩立像

石燈

年代:北魏(386~534年)

質地:砂岩

來源:徵集

千佛頭像(貼金)

年代:北魏(386~534年)

質地:砂岩

來源:1992年雲岡石窟出土

佛像

年代:北魏(386~534年)

質地:砂岩

來源:雲岡石窟採集

華蓋

年代:北魏(386~534年)

質地:砂岩

來源:1992年雲岡石窟出士

飛天像 佛像

菩薩頭冠 供養人像

菩薩像

年代:北魏(386~534年)

質地:砂岩

來源:1992年雲岡石窟出士

菩薩頭冠

二佛並坐龕 供養天人像

佛像 供養天人像

年代:北魏(386~534年)

質地:砂岩

來源:1992年雲岡石窟採集

山花蕉葉 佛像

年代:北魏(386~543年)

質地:砂岩

來源:雲岡石窟採集

平城模式的影響

雲岡石窟是統治北中國的北魏皇室集中全國人力、物力而興造的大型皇家石窟群,是以其新興民族的魄力,融合東、西各方面的技藝,創造出新的石窟模式,它是藝術造型的再創造。這種模式在雲岡中期不斷發展,形成了北魏自身的時代特點,並成為引領整個北中國石窟寺建設的典型樣板。東自遼寧義縣萬佛堂,南到龍門、鞏縣石窟,西迄陝、甘、寧各地的北魏石窟,無不有雲岡模式的蹤影,甚至河西走廊西端、開鑿歷史早於雲岡的敦煌莫高窟亦不例外。

從平城到洛陽

太和十四年(490)九月,文明太皇太后馮氏崩,孝文帝開始親理國政,並繼續改革事業,推進「三長制」,完善「均田制」等。他傾慕先進的漢文化,希望瞭解南朝的典章制度,以擴大改革,遂以伐齊為名,實現移居中原、經略四方的目的。太和十八年(494),北魏王朝南遷洛陽入主中華。隨之大舉漢化,移風易俗。禁胡服與胡語;改姓氏,定籍貫;通婚煙,聯鮮漢;改官制,定禮儀;立標準,舉秀才;定官品,明考核;制定太和新律等一系列改革措施的推行,確保了北魏政權封建化的完成。

雲岡千佛

乾佛的開鑿流行於北魏,源於「三劫三世千佛」術語。佛教將過去劫、現在劫、未來劫稱為「三劫」,每一劫又分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統稱「三劫三世」。每一劫世中各有一千人成佛教化眾生,這就是「三劫三世乾佛」。「千佛」「萬佛」指數量很多,並不一定是「一千」或者「一萬」。這一組千佛殘片均採集於雲岡石窟,石窟當年的壯觀景象可見一斑。

佛像頭部

年代:北魏(386~534年)

質地:砂岩

來源;2018年雲岡石窟之西

佛像頭部

年代:北魏(386~534年)

質地:砂岩

來源;2018年雲岡石窟之西

佛像頭部

年代:北魏(386~534年)

質地:砂岩

來源;2018年雲岡石窟之西

佛像頭部

佛像手指 供養天人

年代:北魏(386~534年)

質地:砂岩

來源:1992年雲岡石窟採集

千佛像

年代:北魏(386~534年)

質地:砂岩

來源:1992年雲岡石窟出土

飛天

年代:北魏(386~534年)

質地:砂岩

來源:雲岡石窟採集

供養天人像

年代:北魏(386~534年)

原地:砂岩

來源:1993年雲岡石窟出土

飛天頭像

年代:北魏(386~534年)

質地:砂岩

來源:1993年雲岡石窟出土

雲岡第20窟佛像頭部原大複製

採用三維激光掃描技術與多圖像三維重建技術相結合的工作方法,高保真的重建雲岡第20窟佛像頭部彩色三維模型,然後運用國內自主研發的高精度3D打印機,通過計算機三維激光掃描技術結合3D打印鑄模技術,複製文物本體的所有細節,以達到文物材質及紋理上的高精度還原。在高5米、寬3.7米的原尺寸佛像頭部上,使用機械拼裝、拼縫處理、噴砂上色等工藝形成了高保真的複製品。

曇媚造像銘記

年代:北魏景明四年(503)

質地;砂岩

來源:1956年雲岡石窟採集

石刻

年代;北魏(386中~534年)

質地:砂岩

來源:2010年雲岡石窟採集

套獸

年代:遼、金(907~1234年)

質地;灰陶

來源;1993年雲岡石窟採集

供養人像

年代;北魏(386~534年)

質地:砂岩

來源;1992年雲岡石窟採集

佛像

年代:北魏(386~534年)

質地:砂岩

來源:1991年雲岡石窟採集

韓弩真妻碑

年代:北魏興安三年(454年)

質地:砂岩

來源:2008年雲岡石窟徵集

坐化缸

年代:明、清(1368~1911年)

質地:釉陶

來源:徵集

石棺

年代:遼、金(907~1234年)

來源:徵集

《齊民要術》

北魏賈思勰的農學著作,成書大約在東魏初年。總結出了一系列農、林、牧、副、漁以及手工業生產的技術和原則,它不僅是我國最早、最完備的綜合性農業全書,也是當時世界上最早、最系統、最有價值的農學名著,對後世的農學著作影響很大。

樂府民歌

北方少數民族民歌《敕勒歌》《木蘭辭》等,風格粗獷豪放、質樸剛健,與南方的民歌情調迥然不同。

北魏的文化藝術

《水經注》

北魏時期酈道元的著名歷史地理專著。它敘述的每一條水道都要追述其源流、變遷,並對流經郡縣、城邑的歷史沿革、名勝古蹟、民間傳說等重點記載,為後世研究提供了大量歷史依據和重要線索。

北魏代表人物

始祖神元皇帝力微

公元(174年~277年)

拓跋鮮卑的首領,北魏量的先祖。258年,率部遷居樂(今內蒙古和林格爾縣西北),並與曹魏和親。

穆帝猗盧

(?~316年)

拓跋力微之孫、308年,統一拓跋三部。此後,進行了兩次援晉戰爭。313年,以盛樂為北都,以平城為南都。西晉末年,受晉封為代公,後又被封為代王。

昭成帝什翼犍

公元(320年~376年)

338年,什翼鍵即代王位,進行了四次遠徵,拓跋代國走上復興之路。376年,代國被前秦所滅。

道武帝拓跋珪

公元(371年~409年)

北魏開國皇帝,386年重建代國,定都盛樂。398年,遷都平城(今大同),稱帝,國號為「魏」,史稱「北魏」。平城佛教始弘。

明元帝拓跋嗣

公元392年~423年)

北魏第二位皇帝。奉武州山為神山,築壇祭祀、他崇奉佛敏,利用沙門敷導民俗。

太武帝拓跋燾

公元(408年~452年)

北魏以武力著稱的皇帝,統一了北方黃河流域地區,結束了北中國百餘年的分裂割據局面。446年,下令滅佛,史稱「太武法難」,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滅佛事件。

文成帝拓跋

公元(440年~465年)

E

452年,文成帝恢復佛教。460年,任命高僧曇曜為沙門統,武州山石窟寺(雲岡石窟)營建工程全面展開。

文明皇太后馮氏

公元(442年~490年)

北魏文成帝的皇后,孝文帝拓跋宏的祖母,我國歷史上著名的女政治家。與孝文帝共同執政期間,頒布一系列的政治改革制度,雲岡石窟二期工程主要就是在她臨朝聽政期間完成的。

孝文帝拓跋宏

公元(467年~499年)

孝文帝年幼登基,公元490年起親理國政,進一步推行漢化政策,促進了民族融合,是一位卓越的少數民族政治家、軍事家和改革家。他在位期間開鑿了雲岡石窟二期工程。

板瓦

年代:北魏(386~534年)

質地:灰陶

來源:2010年雲岡石窟出土

筒瓦

年代:北魏(386~543年)

質地:灰陶

來源:2010年雲岡石窟出土

北魏板瓦

雲岡出土的北魏帶釉板瓦

大同操場城出土的北魏大型板瓦

近年雲岡石窟考古發掘遺址中出土了大量的簡瓦、板瓦和瓦當。在山頂的北魏寺廟遺址也發現了不少帶釉板瓦,說明當時建築技術已經相當成熟。值得注意的是,在大同操場城的皇家建築遺址中令人驚奇地發現了一片神秘的大型板瓦,它的規格是普通板瓦的兩倍以上,如果按照瓦片與建築的比例推算,可以想象當時北魏宮殿的建築體量異常地宏大。

板瓦

國際大都市

道武帝拓跋珪遷都平城,天興元年(398)七月「始營宮室,建宗廟,立社稷」。經歷明元帝、太武帝擴建,到孝文帝已趨完善,形成了一個由宮城、外城和郭城三部分組成的城都。至太和十八年(494)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歷經北魏六位皇帝,達97年之久。平城不僅是當時中國北方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也是一座擁有百萬人口的國際大都市。在這裡,胡風漢俗,雜糅共榮,一派繁盛景象。

北魏的社会经济

農業

從道武帝拓跋珪的「息眾課農」,「各給耕牛,計口授田」,到孝文帝時「簡以繇役,先之勸獎」詔令實施,北魏的農量生產得到恢復。

太和年間,孝文帝推行郡縣制、三長制,布均田制,均徭省賦,國泰民安,有效地扼制了東漢以來豪強地主的土地兼並之風。

畜牧業

北魏畜牧業相當發達,分為官營和私營兩種。北魏建立了個大規模的官營畜牧基地;平城牧場、漠南牧場和河西牧場。私營畜牧業也很發達,當時不少人擁有相當多的牲畜。

紡織業

北魏的紡織業分為官營和私營。平城東宮內就曾有「婢使千餘人,織綾錦販賣」。民營紡織業非常普遍,生產量也很大,並上交給政府大量絹、布,這是自耕農家庭最重要的副業生產。北魏皇帝經常賞賜給大臣們綢綾絹布。

手工業

陶器也稱「瓦器」,主要用於日常生活(罐、盆、甕、壺),也用來陪葬,作為「冥器」(陪葬品)。還有釉陶器,有黑釉色、醬褐色、醬黃色。同時可以燒制各種磚瓦裝飾構件。

商業

北魏沿用西晉以來的物物交換,一般以官絹做等價物,「錢貨無所周流」,在《申洪之墓銘》與《尉遲定州買磚券》等碑文中均有記載。

武士俑

石棺浮雕

年代:北魏(386~534年)

質地:砂岩

來源:徵集

石棺浮雕

年代:北魏(386~534年)

質地:砂岩

來源:徵集

氈帳模型

年代:北魏(386~534年)

來源:模型

鮮卑民族的遷徙路線

西漢時,拓跋遠祖毛「統國三十六,大姓九十九,成為大興安嶺森林部落聯盟的首領。東漢末年,他們歷經九難八阻,在其形似馬,其聲類牛」的神獸引導下,「始居匈奴故地」——即到達了燕山、陰山一帶。

公元258年,始祖拓跋力微「遷於定襄之盛樂」」(今內素古和林格爾西土城子),並與中原魏晉王朝約和,成為以救勒川大草原為中心的西部鮮卑諸部的盟主。西晉末年,拓跋猗盧受封代王,「城盛樂以為北都,修故平城以為南都。」376年,代國被前秦苻堅大軍所滅。386年,拓跋珪復國稱代,改元登國;天興元年(398),遷都平城(今大同),議定國號為魏,正式稱帝進而入主中原,史稱「北魏」。

嘎仙洞

嘎仙洞,拓跋先祖曾經居住的一所天然山洞,位於今內蒙古呼倫貝爾盟鄂倫春自治旗阿里河鎮附近。1980年7月30日考古工作者在山洞石室內洞口的西壁發現了北魏太平真君四年(443)的石刻祝文,該文記敘了太武帝拓跋燾派中書侍郎李敞等人前往石廟祭祖的史實,通過贊頌祖先功德,以皇祖可寒、皇妣可敦配皇天后土,祈求「子子孫孫、福祿永延」。這一拓跋鮮卑重要遺跡的發現解開了乾百年來關於鮮卑族發源地的懸案。

嘎仙洞石碣祝文

鮮卑山

大鮮卑山,是鮮卑族拓跋部的祖先以氏族原始方式生活的地方,在今大興安嶺北段的森林中。史載,其「畜牧遷徙、射獵為業,淳樸為俗,簡易為化,不為文字,刻木紀契而已。…北俗謂土為托,謂後為跋,故以為氏。」(《魏書·序紀》)。

雄健彪悍的鮮卑民族

北魏民族大融合

戰亂頻繁的南北朝時期、留給後世最深刻的記憶是民族融合。特別是北魏王朝在統一北方的戰爭中強力推進徒民政策,促進了北方各民族的大融合。以首都平城(大同)為中心,形成了多民族聚居的百萬人口規模的大都會。鑄造出開放、多彩的北魏文化。

魏晉南北朝

魏晉南北朝從公元220年曹丕建魏開始,到589年隋文帝楊堅統一中國,共369年。西晉末年「八王之亂」後,北中國出現「五胡亂華」的局面、來自中國西、北方的匈奴、鮮卑、羯、氐羌等少數民族紛紛南下,逐鹿中原,先後建立了十六個割據政權。公元398年,北魏道武帝拓跋珪遷都平城。公元439年,太武帝拓跋燾統一北方,與南朝劉宋形成對峙局面,進入南北朝時期。

民族融合與文化交流

公元四世紀,來自中國北方的鮮卑民族陸續進入中原漢土。398年,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定都平城;494年,孝文帝元宏遷都洛陽。期間,北魏王朝進行了一系列制度改革,完成了鮮卑民族的封建化與漢化過程。

寺廟建築與生活用品是北魏武州山(雲岡)石窟寺的重要組成部分。展覽中主要有雲岡出土的建築構件、生活用具,也有大同地區收集的北魏石棺畫像石與石棺床、人物及動物陶俑。這些實物不僅反映了當時雲岡石窟寺廟生活的特點,也印證了漢族與鮮卑民族的文化交流與融合。

北魏生活場景

北魏在以平城為中心的廣大北方地區,注重農牧業、手工業、商業等建設,從而促進了統治政權的穩定,社會經濟得到迅速發展。與此同時,鮮卑民族以遊牧為主的習俗也逐步向中原的農耕文明轉化。

沙嶺壁畫墓

沙嶺壁畫墓庖廚圖

沙嶺壁畫墓女侍圖

蓮花紋磚

矮領罐 碓

平沿直頸壺

磨盤 蓮花鉢

螭首

塔檐局部 屋頂局部

蓮花建築構件

平城時代瓦當

瓦當是保護房屋椽子和裝飾美化屋檐於一體的中國古代建築瓦件。北魏平城時期瓦當紋飾主要有文字瓦當、蓮花紋瓦當、獸面紋瓦當等。文字瓦當的內容豐富、用吉語銘文,表面常塗以黑色,這與北魏對黑色的崇尚有關。蓮花是佛教崇尚的信物、蓮花紋作為瓦當的裝飾圖案逐漸盛行起來,這是北魏平城(今大同)佛教在發展高峰期的反映。獸面紋瓦當岀現在北魏遷都洛陽之前。

「傳祚無窮」瓦當 「大代萬歲」瓦當

「蓮花化生童子」瓦當 蓮花瓦當

蓮花化生童子瓦當 「萬歲富貴」瓦當

石棺浮雕

石棺床局部

石棺床

石棺床局部

石棺床浮雕

北魏服飾

孝文帝太和十年(486),始服袞冕,實行服飾改革,推進漢化政策。雲岡石窟佛教造像的服飾,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北魏佛教藝術從「胡貌梵相」到「改梵為夏」的演變過程。

供養人,也稱為功德主,是資助修建石窟及造像碑的僧眾信徒。雲岡石窟中的供養人形象或著僧侶服飾,或著鮮卑服飾,或著漢式服飾,是北魏服飾文化的一個縮影。

第六窟 維摩坐榻像

雲岡石窟中的供養人像

游雲岡石窟(六)

資料來源:山西省大同雲岡石窟景區 互聯網

更新于 昨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