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方药中《气交变大论》讲解 1

 新用户33586458 2020-05-31
国医大师方药中黄帝内径运气七篇讲解(25)
方药中与著名中医专家任继学(左一)、邓铁涛教授
(左二)、颜德罄教授(左四)合影

中医语录
      “我们老中医在一块的时候就讨论,现在的政策导向是强调用现代科学的方法研究中医,实际上就是用西医的方法研究中医。花了几十年的时间,人力、物力、财力也不知花费了多少,得出个什么结果呢? 中医的理论学说是有道理的。完了! 没有一个把中医几千年的成果否决了,都证明中医是对的。”
                         -----首批国医大师焦树德 
                          摘自《现代教育报》编辑郝光明2001年十月对中医的连续报道



四、《气交变大论》讲解      
     
     【题解】    
     关于“气交”,在《六微旨大沦》中有明确的解释,原文云:“帝曰:何谓气交? 歧伯曰:上下之位,气交之中,人之居也。”这里的“气”,指六气,“交”,指相交,亦即交互作用。“上下之位”,“上”,指天气,“下”,指地气。天气与地气是互相作用的,上下运转的,故曰“气交”。“变”,指灾变。本篇主要内容是论述由于天地交互作用,上下运转而出现太过、不及,从而出现了气候的异常变化,以及万物因此而出现灾变,人体因而发生疾病的道理,故名《气交变大论》。
      
    【原文】    
     黄帝问曰: 五运更治,上应夭朞,阴阳往复,寒署迎随(1),真邪相薄,内外分离,六经波荡,五气倾移,太过不及,专胜兼并(2),愿言其始,而有常名,可得闻乎? 歧怡稽首再拜对曰:昭乎哉问也!是明道也。此上帝所贵,先师传之,臣虽不敏,往闻其旨。帝曰:余闻得其人不教,是谓失道,传非其人,慢泄天宝。余诚菲德,未足以受至道,然而众子哀其不终,愿夫子保于无穷,流于无极,余司其事,则而行之(3)奈何? 歧伯曰:请遂言之也。《上经》曰: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此之谓也。帝曰:何谓也? 歧伯曰:本气位也。位天者,天文也。位地者,地理也。通于人气之变化者,人事也(5)。故大过者先天,不及者后夭,所谓治化而人应之也。
      
     【讲解】      
     (l)五运更治,上应天朞,阴阳往复,寒暑迎随    
    “五运更治”,指木、火、土、金、水的运行和变化,也就是指自然界各种生物的生、长、化、收、藏现象。“天”,指六气,“朞”,周期。“天朞”,意即风、热、火、湿、燥、寒六气各有它所属的时序。“五运更治,上应天朞”,意即地面上生物生、长,化、收、藏的节序与风、热、火,湿、燥、寒的时序是完全相应的。这就是说生与风相应,长与火热相应,化与湿相应,藏与寒相应。“阴阳往复”一句中的“阴阳”,既是指天之六气,也是指生长化收藏现象。这也就是《天元纪大论》中所谓的:“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阳也,三阴三翔上奉之。木火土金水火,地之阴阳也,生长化收藏下应之。”“往复”,指风热火湿燥寒六气和生长化收藏五运的来回运转。“寒暑”,指一年,也指一年中的各个节序。“迎随”,“迎”指来,“随”指去。全句意即由于六气的来回运转,所以才产生了各种生物的生一长化收藏现象的来回运转,所以也才形成了一年中季节上的变化。质言之,也就是,一年中各个季节,各有它的气候特点和相应的正常物化现象。季节、气候、物化现象相应就是正常,反之就是失常。这也就是《阴阳离合论》中所谓的:“生因春,长因夏,收因秋,藏因冬,失常则天地四塞。”      
     (2)真邪相薄,内外分离,六经波荡,五气倾移,一太过不及,专胜兼并    
    前一小节是指自然气候,季节,物化方而的正常情况,此一小节是指它的反常情况。“真邪相薄”句中的“真”字,同“正”字,也就是指“正气”,亦即正常的气候变化。《灵枢·小针解》谓:“神,正气也。”这里的“神”,就是指自然界的正常现象。“邪”,指不正常的气候变化。《灵枢·小针解》谓:“客者,邪气也。”这里的“客”,就是指“客气”,亦即指反常的特殊气候变化。“薄”字同“搏”,意即相互斗争或相互作用。“真邪相薄”,也就是《灵枢·小针解》中所谓的:“神客者,正邪共会也。”“内外分离”句中的“内外”,指阴阳。“六经波荡”句中的“六经”。指三阴三阳,亦即指夭之六气。“五气倾移”句中的“五气”,指木、火、土、金、水五行,亦即指生长化收藏。“太过不及”句中的“太过”,指气候变化和物化现象未至而至,“不及”,指气候变化和物化现象至而不至,也就是统指气化和物化现象与季节不相应。“专胜兼并”句中的“专胜”,指太过,即一气独盛,侵犯它气,例如岁木太过,则乘土侮金,“兼并”,指不及,即一气独衰,它气来乘来侮,例如岁木不及,则金乘土侮。这一小节说明在气候反常的情况下自然界中风热火湿燥寒六气和季节之间的正常作用就会受到破坏,生物的生长化收藏等物化现象也就会因此受到严重的影响。      
     (3)保于无穷,流于无极,余司其事,则而行之    
     此节承上节而言。“保”,指保存,“流”,指流传,“无穷”,“无极”,均有永远之意。“司”,职司之意,“事”,指观察气候变化及其与生物的关系。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研究气象或研究气象医学等。“则”,指法则或准则,此处可作效法、遵循讲。此一小节意译之,就是对自然界气候变化规律及其与各种物化现象上的密切关系,其正常与异常变化现象,来加以总结,使之形成规律性的认识,并且永远流传下去,成为研究自然气候变化与生物关系的准则。      
     (4)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      
    “道”,作规律解。“道者”,指掌握自然变化规律的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有两层意思:其一,指研究白然变化规律,应该就天文、地理、人事三方而综合起来加以研究,亦即把天地人三者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来进行多学科的综合研究,其二,是要求研究自然变化规律的人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      
     (5)本,气位也。位天者,天文也。位地者,地理也。通于人气之变化者,人事也    
     此一小节系承上节而言。解释研究自然变化为什么要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本”,在这里指根本或关键。“气位”,指作用的部位。这也就是说研究自然变化规律,其关键在于研究自然变化中各个作用部位的具体变化。所以原文说:“本,气位也”研究天体日月星辰变化与风雨寒暑之间的关系就是天文。所以原文说:“位天者,天文也。”研究地域方位;高下寒温燥湿写物化现象的关系,就是地理。所以原文说:“位地者,地理也。”研究人体生理现象和病理生理现象与天地之间的关系,这就是人事。所以原文说:“通于人气之变化者,人事也。”    
    【述评】
    本节指出了自然界生物的生长化收藏现象与季节气候变化密切相应,来回运转,这就是正常。反之,如果出现气候与季节不相应,至而不至,未至而至,这就是反常。为了保障人体健康,因此要认真研究天文、地理及其与人体健康和疾病之间的关系,总结其规律并使之流传下去,以使司其事者有所遵循。《内经》在这里强调了天地人之间名不可分的整体关系,因而在研究方法上也强调了天地人应综合分析总结的方法。这种毛识是完全正确的,也是!分可贵的,因而必须加以继承和发扬。

    【原文】    
     帝曰:五运之化(1),太过何如? 歧伯曰:岁木太过(2),风气流行,脾土受邪(3)。民病飧泄食减,体重烦冤,肠鸣腹支满,上应岁星(4)。甚则忽忽善怒,眩冒巅疾。化气不政,生气独治  (5),云物飞动,草木不宁,甚而摇落,反胁痛而吐甚,冲阳绝者死不治(6),上应大白星(7)。

    【讲解】      
    (I)五运之化      
    “五运”,一般是指木火土金水五行的变化,亦即指地面上的生物生长化收藏各利物化现象。但这里主要是指的人体心肝脾肺肾五脏在自然气候反常变化的影响下所出玫的病理生理变化。由于人体的心肝脾肺肾可以五行加以归类,如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因此,它们在病因作用下所出现的各种病理生理变化,均可以叫做“五运之化”。由于自然界气候变化亦可以五行加以归类,如风属水,热属火,湿属士,燥属金,寒属水,而六气对人体五脏的影响,又都可以用五行概念来加以统一认识,因此,这也可以叫做“五运之化”。本节以下主要讲在自然气候特殊变化下人体五脏的相应变化。因此,本节一开始就提出了“五运之化”的问题。      
     (2)岁木太过    
    “岁木太过”,即水运太过之年。凡是年干属于本运而且在天干排列顺序上是单数  (即阳干)的年份,就是木运太过之年。以壬申年为例,壬申年的年干是壬。丁壬化木,凡是逢丁逢壬之年都是木运。壬在十天千排列顺序上属于单数,阳干,属太过,因此,干申年从大运来说便是岁木太过之年。六十年中属于岁木太过之年共六年,即:壬申、壬午、壬辰、壬寅、壬子、壬戌等六年。   
     (3)风气流行,脾土受邪    
    “风气流行”一句,在这里有两重涵义:其一,指自然气候变化中风气偏盛,其二,指在风气偏盛的情况下,人体肝气也相应偏盛,这也就是《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所谓的“风伤筋”,“风气通于肝”。由于“气有余,则制己所胜”(《五运行大论》),“五脏相通,移皆有次,五脏有病,则各传其所胜”(《玉机真脏论》),因此,肝气偏盛,则必然传之于脾使脾土受邪发病。以下原文所述之“飧泄食减,体重烦冤,肠鸣腹支满”等,均是“脾土受邪”的临床表现。     
    (4)上应岁星    
    “上应”,指与天体上的星辰相应。古人认为,自然界气化和物化现象的发生来源于运动,而运动的发生又与日月五星的运行密切相关。“岁星”,即木星,是行星。其运行方向是由西而东,在恒星之间移行,十二年一周天,古人用以纪年,并认为它的周期交化与农事密切相关,故名“岁星”。“上应岁星”一句,意即自然界风气流行与天体上木整的运行变化有关。据现代认识,木星在恒星间的运行周期为11.86年,与太阳活动周期11.11年相近。太阳活动周期与自然气候变化有关,已为近人所公认,因此木星的活动周期是否也与太阳活动周期有关,与白然气候有关应该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5)化气不政,生气独治    
     “化气”,从自然气候来说,指湿上之气。从人体脏腑来说,指脾胃之气。“政”、有主其事者之义。“化气不政”,意即自然气候方面“湿以润之”的作用失常。人体脏腑方面,脾胃的作用失常,也就是前面所述的“脾土受邪”。“生气”,在这里是指“风气”或“肝气”。“独治”,指偏胜失治,也就是指风和肝的作用偏胜而出现反常。原文中所谓的“忽忽善怒,眩冒癫疾”,“胁痛而吐甚”等等,均是肝气偏胜的临床表现。所述的“云物飞动,草木不宁”等等,均是自然气候和物化现象反常的表现。      
     (6)冲阳绝者。死不治      
    “冲阳”,穴位名称。《铜人俞穴针灸图经》谓在足跗上,去陷谷穴三寸。《针灸大成》谓去陷谷二寸。一般认为穴在足背部的最高点处,直对第二坏骨间隙。穴处可以摸到足背动脉搏动。冲阳穴为足阳明胃经穴位。“冲阳绝”,即穴处不能摸到动脉搏功,表示胃气败绝,故曰:“冲阳绝者,死不治。”此处是指如肝气太盛,乘犯脾土,如果乘克太甚,则可导致脾胃败绝面致人于死。      
     (7)上应太白星    
    太白星,即金星。金星光耀夺目,为五星中之最白者,故名“太白”。金星与木星,古人认为有相制的关系。金星变化与六气中的燥有关,而燥又与人体中的肺有关。一般情况下由于天体星辰之间的互相作用,所以才出现了自然气候变化上的自稳调节。由于自然气候本身存在着自稳调节,所以人体五脏之间也才有自稳调节。“上应太白星”一句,就是指的这种自稳调节现象,用运气学说的术语来说就是“胜复”。所谓“胜”就是偏胜,“复”,就是报复或者恢复。前而讲过了,木星在运行中有偏胜,就会影响气候上风的偏胜,人体中肝的偏胜以及因此而出现脾的失常。由于有自稳调节,所以如果木星在运行中有偏胜时,金星就来制约它使之恢复正常运行,因而自然气候和大体五脏之间也就与之相应恢复正常。这就是古入解释自然气候和人体生理活动之所以会出现自稳调节的原因,所以原文继“风气太过,脾土受邪。上应岁星”之后,最后又提出了“上应太白星”的问题。    
    上述内容加以小结就是:凡是岁木太过之年,从自然气候上来说,这一年,风的变化比较突出,多大风,暴风,从人体五脏来说,肝气偏盛,脾气容易受损,因而临床表现上以肝脾症状为主。由于自然气候和人体五脏之间存在着互相作用和自稳遇节,因此,在这种互相作用过程中也可能因矫枉过正而出现相应气候和相应脏腑的一些反常表现。从气候变化来说,可以由于风胜而出现燥胜的现象,从人体五脏来说,可以由于肝盛出现脾衰、又出现肺气失常的现象。因此,在岁木太过之年,在气候变化上要考虑到风、湿、燥三气的特殊变化问题,在人休五脏上要考虑到肝、脾、肺三个器官的特殊变化问题。
     (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