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养生课堂:一日一证之烦躁(二)

 夏大夫的图书馆 2020-06-01

上期:养生课堂:一日一证之烦躁(一)


烦躁

[概念]

烦躁即指心中烦热不安,手足躁扰不宁的症状。

本症之名始见于《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有"躁烦"之称。《伤寒论》、《金匮要略》及后世医籍如《千斤方》、《河间六书》、《东垣十书》、《证治准绳》等均有记述。可见于内伤外感诸病,常由火热引起,以实证居多。

烦与躁实属两症,如"烦满"、"心烦"、"火烦"、"暴烦"、"虚烦"、"微烦"皆属于烦,为自觉症状。"躁扰"、"躁动"、"躁狂"皆属于躁,为他觉症状。《类证治裁》云:"内热为烦,外热为躁,烦出于肺,躁出于肾,热传肺肾,则烦躁俱作。"又说:"烦为阳","躁为阴"。本节对既烦且躁予以讨论,若只烦不躁者,可参见"五心烦热"等有关条目。


 证候分型之

表寒郁热烦躁:恶寒发热,无汗烦躁,头身疼痛,舌苔薄白微黄,脉浮紧。

少阳郁热烦躁:胸胁满闷,烦躁谵语,惊惕不安,小便不利,全身困重,不可转侧,苔薄黄,脉弦数。

证候分析之

表寒郁热烦躁与少阳郁热烦躁:二证皆为外邪侵袭,热郁于内所致。但表寒郁热烦躁,乃外有风寒闭遏,内有阳热不伸,故既有发热、恶寒、身痛、无汗、脉浮紧的表寒证,又有烦躁、苔白兼黄等郁热内扰之象。而少阳郁热烦躁,证属半表半里,烦躁兼有胸胁满闷,小便不利,惊惕不安,肢体困重,不能转侧。表寒郁热烦躁,治在外解风寒,内清郁热,方用龙汤。少阳郁热烦躁,治在和解少阳,清热镇惊,方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

[文献别录]

《张氏医通.神志门》:"癫之为证,多因郁抑不遂,佗傺无聊所致,精神恍惚,语言错乱,或歌或笑,或悲或泣,如醉如狂,言语有头无尾,秽洁不知,经年不愈,皆由郁痰鼓塞心包,神不守舍,俗名痰迷心窍,安神豁痰为主,先以控涎丹涌出痰涎,后用安神之剂。""言语失伦,常常戏笑,不发狂者,心虚也,定志汤加姜汁、竹沥:膈间微痛者,兼有瘀血,加琥珀、郁金。"

《医家四要》:"癫疾始发,志意不乐,甚则精神痴呆,言语无伦,而睡于平时,乃邪并于阴也。"


◆ 《人为什么会生病》

◆ 《爷孙俩的中医故事》

◆ 《中医怎么看“癌症”》

◆ 《中医色诊视频大全》

◆  60集大型纪录片【黄帝内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