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方新解』古方治失眠验案

 zd山笑 2020-12-25

        不寐即失眠,虽属阴阳失调,心神不安所致,但与五脏六腑都有着密切的关系。由于病因病机不同,故临床症状各有差异,当分虚实论治,不能机械地统一用法。笔者在近几年临床工作中,运用古方治失眠,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介绍临证验验两则:

        1.温胆汤:王某,男,46岁。曾有高血压病史表现为心烦不眠,头鼠,痰多体胖,二便调,口苦,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此属痰热内扰,心神不宁所致。拟涤痰清热,镇静宁神为治,用温胆汤加减:茯苓、菊花、白蒺藜、地龙各10克,竹茹、川牛膝各12克,钩藤、石决明各15克,半夏9克,陈皮6克,生甘草3克。服15剂,心烦失眠好转,续服原方10剂,血压正常,其它症状均消失。

        按:张介宾《景岳全书》中说:“盖寐本乎阴,神其主也,神安则寐,神不安则不寐”不寐一症,多责之阴虚阳亢,所谓“阳气满不得入于阴,阴气虚故目不得瞑。”(《灵枢》)。本例属体肥多痰,按滋阴法治之,显然无益反害。据脉证分析,属痰热不眠,且《素问》有“胃不和则卧不安”的论述,故选用温胆汤除痰和胃,加入镇静宁神之品,疗效更著。

        2.半夏秫米汤:伍某,男,51岁。自述起病不寐,逐渐加重,甚至通宵不能瞑目,时值秋季,仍见自汗,食谷不香,时吐涎沫。因不寐已久,精神日益倦怠,头晕耳鸣,舌质淡白、苔薄白,脉象沉缓。曾先后服用温胆汤、养心汤及桂枝龙牡汤等镇静安神之剂,迄无效验。笔者窃思《素问》“胃不和则卧不安”;《灵枢》“阳不入阴故目不瞑。”此证,头晕不食而吐涎沫,乃痰浊中阻,胃不和降之故,自汗如注,系阴阳不交之象。从其伴随症状分析,不寐之因定在阴阳失调。故治宜调和脾胃,交通阴阳,以半夏秫米汤为首选:秫米、干百合各30克,法半夏15克。水煎服,6剂后即能安睡,但汗出仍多,原方重加茯苓20克,服5剂后,其汗亦止。自此食纳有加,精力日益振作,调理半月而愈,随访半年未复发。

        按:张锡纯曰:“内脏之方多奇验,半夏秫米汤取半夏能通阴阳,秫米能和脾胃,阴阳通,脾胃和,其人即可安睡。”以笔者之临床验证确实如此。   

(如果您认为转载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网站将在收到信息核实后24小时内删除相关内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