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最早南昌古城址

 zqbxi 2020-06-01

       在南昌地方史學界,對古南昌城址最廣為人知的說法是,漢代築城在今湖坊灌城,唐初城址纔遷移到撫河沿岸今天的市區。

  不過一個叫應宗強的人卻舉手反對。

  他認為,漢代築城的准確位置應當在今天的老城區內,東到東湖、西到撫河、北到疊山路墩子塘一帶、南緣孺子亭公園。這座古城以北有一處湮沒的古城,名孫奮城;東南二十餘裡,也就是今天的湖坊灌城遺址處,是孫奮離宮——齊王城。

  按照應宗強的觀點,今天的南昌是在漢代所築之城上發展而來,唐初遷城是一種誤讀,而湖坊灌城遺址不過是古南昌的一座衛星城。

  這種關於南昌古城址的說法,是真的嗎?

  古城有新說

  2208年前的南昌是什麼樣子?

  根據現有南昌地方史的描述,應該是這樣的:

  公元前202年的夏天,這裡應該也時常會有大雨。就在這一年,後來被劉邦封為穎陰侯的灌嬰率五千騎兵圍項羽於垓下,項羽自刎。秋天的時候,穎陰侯再次擊潰南蠻趙佗,奉命在南方重設諸郡。

  據《禹貢》記載,第二年,也就是西漢高祖六年,這位意得志滿的穎陰侯在現在的湖坊築下第一道城牆,城址在距今南昌火車南站東南方約4公裡的隍城寺(也作黃城寺),並且設立了豫章郡和南昌縣。

  人們相信,這是有文獻可查的最早的南昌城,俗稱灌嬰城或灌城。

  這座灌城是夯築土城,東起於順化門外約八公裡的隍城橋(也作黃城橋),西至順化門外的興福莊,是南昌建城的開始。為了軍事上的需要,方圓只有十裡八十步的城池內,築了六門護衛,分別為:南門、松陽門、皋門、昌門、東門和北門。

  南昌之名也始於西漢,寓“昌大南疆”之意。南昌城池多次變遷興廢,城名數易,別名諸多,漢稱“豫章”,隋唐稱“洪州”、宋稱“隆興”,明代定名為“南昌”。當然,也有不少記載認為,漢代築城將軍是陳嬰而非灌嬰。

  當時豫章城內外盛產樟樹,僅在松陽門內就有高達17丈、粗達45圍的大樟樹,可謂“枝葉扶疏,蔽蔭數畝”,這大約是豫章郡名的來歷。豫章郡下轄18縣,南昌縣為首,縣境包括今南昌、新建、進賢、豐城等,面積達3萬平方公裡。

  在三國兩晉南北朝的分分合合中,這裡自是發生過不少故事。

  隨著長江流域經濟文化的發展,南昌城也日趨擴展。東晉簡文帝咸安年間,也即公元371至372年,豫章太守范寧對城牆作了一次較大的修整,並新闢東北和西南兩個城門,豫章城有了8個城門。

  到了唐朝時,南昌稱洪州,先後是洪州總管府、都督府和江南西道的治所。隨著南方封建經濟的發展,古南昌城經歷了一次重大的變遷和發展。豫章城開始西移,在原灌嬰城西北重築新城,後又再度擴城,比漢時的灌嬰城大了一倍多,方圓達10餘公裡。對這次遷移,南昌現存地方史的記載很簡單,只有一句:“貞觀十一年豫章縣城移置東湖太乙觀西。”

  關於南昌古城遺址的定位,南昌地方史學界更加傾向於認為:漢代灌嬰於湖坊築城,唐初城市整體遷移至今市區。

  應氏之新解


  可是,南昌一個叫應宗強的人,偏偏不信這種說法。

  這個1969年出生的南昌人,是南昌市第三十中學教師,學習過企業管理和會計學,只在業餘涉獵文史。就是這名業餘人士提出:“南昌地方史學界稱漢南昌縣在今湖坊灌城遺址,唐初移到撫河沿岸今天的市區,此說錯誤。”

  為此他專門寫了“南昌城遷考”,他不但在文章中援引文獻、實物和水患等證據,論述、論證他的觀點,而且大致劃定了他所認為的灌城。

  按照他的觀點,漢代所築的南昌城,准確位置就在今天的老城區內,東到東湖、西到撫河、北到疊山路墩子塘一帶、南緣孺子亭公園。而灌城范圍大致是這樣的:

  (一)從《豫章記》:“州城東有大湖,隨城回曲至南塘”和《水經注》中“東大湖十裡二百二十六步,北與城齊,南緣回折至南塘”來看,古代灌嬰城的東緣到達東湖沿岸。

  (二)北線在古東湖北端,今墩子塘、疊山路一帶。《水經注》雲:“東大湖十裡二百二十六步,北與城齊”,則郡城的北牆與古代東湖的北端平齊,結合墩子塘的考古發掘,此處既有晉時居民水井,又有晉時墓葬,則正當城內外交接之處,灌城北緣當在此一線。

  (三)西邊靠近撫河沿岸,以其多水渚也。

  (四)南緣在今孺子亭公園。據考古發掘資料,都司前有三國墓,而三國時,南昌城制未改,則此墓宜在城外,灌城當在都司前北面。而此城南面應靠近南塘,有蔡廓人工開挖的小塘以及水門,小塘有節水患及護城河的雙重作用,又與章江相連,則唯有今天孺子亭公園的南湖了。從清朝乾隆年間的《南昌府治圖》來看,此湖清朝時即有,且自今孺子路一帶有明溝通到撫河,並有水關橋起到調節水位的作用,應該是劉宋蔡廓水利工程的遺址。

  軍事角度上看,應宗強的觀點也不無道理。湖坊灌城無險可守,不易拒敵,反易被敵軍圍困。但是應宗強認為的南昌古城址內,古城的設計利用了撫河和東湖兩道天險,南面的人工湖泊南塘一則調節水患,二則以作護城壕,可兼防御之功,是一座利於攻守兼備的城池。

  孫奮的離宮

  應宗強說,這次對南昌古城址的探索,完全本著“求真”的基本態度,他希望,這些探索對厘清南昌文史資料中的很多問題有幫助。

  他說:“近年來,由於地方史學界對南昌城遷史的誤讀,導致唐以前南昌歷史地理沿革的混亂,甚至釀成規模較大的學術之爭,如數年前的徐孺故裡之爭,鬧得沸沸揚揚,其根本原因便在於對南昌古代歷史地理沿革的誤解,由此更導致唐以前南昌文史資料的費解,史籍中許多地名,有如空中樓閣,准確地點沒有著落。倘若灌嬰所築南昌故城准確位置能夠確定,南昌歷代地理沿革能夠厘清,這些問題便會迎刃而解。”

  應氏新解中,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古南昌有三城,一城為古南昌城,位於今市區;一城名孫奮城,在贛江東北龍沙,今下沙窩江西省軍區附近;一城為孫奮離宮,即公認的湖坊灌城。

  孫奮是三國時孫權的第五個兒子,孫霸的弟弟,太元二年立為齊王,封地在武昌。根據唐代以前的史料,應宗強認為後兩座城池,均和孫奮有關。

  其中,孫奮城在《晉書·何無忌傳》、《水經注》和《豫章志》等史料中均有記載,《豫章志》說:“孫奮城,在城東北三裡”。《水經注》則記載,當在贛江東北、龍沙以內、王步之側,此城和古南昌城互為犄角,能夠相互策應,有濃厚的軍事意味。

  對於湖坊灌城,應宗強肯定地說:“這裡應該是孫奮的離宮。”

  史料記載,孫權死後,殖贾T葛恪不希望分封的諸王佔據江濱兵馬之地,建議孫奮遷往豫章,孫奮不同意。諸葛恪便使了一計,寫了一道密信,並且讓孫奮知道信的內容。孫奮看到信後十分害怕,這纔遷往南昌,於是就有了孫奮城。但是他到南昌之後,只顧游獵,並且修建了一座離宮。

  《水經注》中說:“郡東南二十餘裡,又有一城,號曰齊王城,築道相通,蓋其離宮也。”《寰宇記》也稱“齊城在洪州東,陸路二十裡。”唐朝時,南昌又稱洪州,它的城址在今城區無疑,如果說其東二十裡有一城,以其方位、距離推斷,正是今天的湖坊灌城。應宗強說:“這座古城實際就是孫奮的離宮,即齊王城,所謂隍城橋、隍城寺、黃城橋實際上是南昌方言‘王城橋’、‘王城寺’。離此不遠的南昌鋼鐵廠,叫做齊城崗,其得名正是因為地近齊王城。”

  這也就是說,湖坊灌城只不過是古南昌城的衛星城,是孫奮度假的地方。

  應宗強說,當初他寫成“南昌遷城考”,曾經把文章拿給數位有名望的南昌地方史學家看,這些人並沒有提出質疑。

  記者為此也聯系了南昌多位地方史專家,他們表示,關於南昌古城址的爭論由來已久,至今沒有定論。7月6日,南昌市文化局文物處連處長表示,關於南昌古城址的爭論肯定有,但是這是慎重的考古研究問題,而考古研究要有很多依據,一個是地下文物,一個是地上文獻,但是歷史變遷是很快的,所以不能隨便由哪個人說了算。同時他歡迎,社會各界提供有價值的資料,幫助解決考古問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