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沐笔记 | 胃痛从肝论治

 沐子健谈 2020-06-02


中医治疗胃痛,

不仅仅治胃,有时治肝。

我们先从生理到病理看肝胃的关系。

生理:

胃主受纳,肝主疏泄,

脾胃功能协调,必赖肝气条达。

病理: 木抑则土滞

肝不能正常疏泄,

胃即可呆滞不化。

症状:

胃痛伴有

①胁间胀痛,

②嗳气泛酸,

③呕哕冲逆,

④精神抑郁等,

若具有上述特征者,不论其是何种胃痛,均可采用肝胃同治或从肝论治,大多能提高临床疗效。

肝胃同病的常见病症是,

1肝郁气滞——四逆散

2肝寒犯胃——吴茱萸汤

3肝强脾弱——小建中汤

4肝胃火郁——一贯煎、滋水清肝饮、龙胆泻肝汤。

5肝胃血瘀——失笑散,丹参饮。

一、肝郁气滞

1.证候与病机 

胃脘胀满,痛连两胁,按之则舒,嗳气频作,精神抑郁,食纳减少,大便不畅,

脉弦而缓,舌苔薄白而兼黄。

本证由于肝气郁结,横逆犯胃,故胃脘痛连两胁。

因其气机阻滞,胃气不顺故嗳气频作,食纳减少等症状丛生。

肝郁湿滞故脉弦而缓,若肝郁化火,则脉弦而数。

2.治疗方法 

以疏肝理气为主。

肝气条达,气机畅利,胃不受侮,疼痛自止,此即“治肝可以安胃”的意思。

3.常用方药——四逆散加味。

腹胀气滞甚加佛手、木香;

大便稀软加神曲、茯苓;

嗳气泛酸加左金丸、瓦楞子;

口多涎沫加吴茱萸、草果;

口苦苔黄加黄连、黄芩;

痛特甚加郁金、香附或元胡、乳香、没药;

食少纳差加神曲、麦芽、鸡内金。

二、肝寒犯胃

1.证候与病机 

胃脘疼痛,喜按得温则减,呕吐清冷涎沫,

遇寒冷则痛甚,

食纳少或得食见痛减,精神疲倦、

舌质淡苔白润滑,脉细缓或虚弦。

本证多因胃虚肝寒上逆,浊阴上犯故呕吐涎沫。

因胃虚有寒,故遇寒则痈甚,得温则痛减。

精神疲惫,舌淡苔白是脾胃中阳不足之故。

2.治疗方法 

温肝散寒,和胃降逆。

肝寒得散,胃气得顺,治肝即所以治胃。

3.常用方药——吴茱萸汤加味。

呕吐涎沫特甚加半夏、茯苓;

口涎多泛清水加草果、砂仁;

感寒痛甚加良姜、香附、蜀椒;

如痛胀气滞加广木香、佛手;

食纳差者合六君子汤益胃补虚。

三、肝强脾弱

1.证候与病机 

脘隐痛,腹部挛急,喜暖得温则减,

精神疲乏,肢体乏力,四肢欠温,食纳减少,大便软而不爽,

舌质淡,苔白润,脉象虚软或细软。

本证脾胃虚弱,肝木横急,故胃脘隐痛而腹中挛急,因其脾阳虚弱故四肢欠温,精神疲乏而疼痛得温则减。2.治疗方法 

柔肝补脾为主。

补虚建中,扶脾抑肝,即肝胃同治的意思

3.常用方药——小建中汤加味。

气血虚加黄芪、当归,

呕哕吐酸加木香、砂仁;

脘腹胀痞加佛手、厚朴;

大便溏软加白术、茯苓。

四、肝胃火郁

1.证候与病机 

胃脘部疼热,痛势急迫,心中烦躁易怒,嘈杂泛酸烧灼,口干味苦,大便不畅,

舌苔薄黄或舌红少苔,脉象弦数。

本证因于肝气郁结,火热犯胃。

肝胃火郁故胃脘疼热刺痛,烦躁易怒,嘈杂烧灼。

肝火胃热上乘则口干口苦,苔黄,脉弦。

如肝火胃热伤阴,则大便不畅,舌红少苔,脉弦细而数,此为热已伤阴之证。

2.治疗大法 

疏肝泄热,益胃养阴。

慎勿用香燥,忌刚用柔。

3.常用方药——一贯煎、滋水清肝饮、龙胆泻肝汤加减。

前二方重在滋养肝阴,为治本之法;

后一方直折肝胆之火,只宜治标。

五、肝胃血瘀

1.证候与病机 

胃脘痛有定处,按之痛剧,或痛如刀割,食后痛甚,大便色黑,经常隐血,甚或吐血,

舌质紫暗,舌边有瘀点,脉象缓涩。

本证多因久痛入络,胃络损伤,肝血瘀滞故经常便血。血瘀气滞,阻而不通,故痛处不移而拒按,舌质瘀点是瘀血阻滞之证。2.治疗大法 

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气血畅利,通则不痛。但应视病者的虚实寒热而伍佐运用。

3.常用方药——失笑散,丹参饮等。

气虚者加黄芪、党参;

营血不足加阿胶、赤白芍、当归;

阴虚舌红脉数加生地、玄参、丹参、丹皮;

出血不止可加田三七、白及、或炮姜炭、侧柏炭温以止血,或赤芍、桃仁、红花化瘀止血。

本笔记,内容摘于陈瑞春教授的《略论胃痛从肝论治》

沐子健,

青年中医,

执业中医师,

中医研究生。

坐诊信息:广州、深圳、茂名

“好看”点一下,大家都知道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