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偶遇觉林蔬食处旧址之封窗

 好办法 2020-06-02

上海有句俗语:吃素碰着月大,现在很少有人这么说了。信佛的人很多,但能坚持一年到头吃常素的人并不多。大多是初一月半(所谓朔日和望日)来点“仪式感”。也有“高阶”的,除此之外再吃一整个月的素,于是笑话来了。月份有大月和小月,大月比小月多一天,吃素碰着月大,触霉头,要多吃一天。这样的笑话,显然是没有信仰的人编出来的。信佛之人看来,吃素是积德行善,多吃一天就多积一分功德,吃素碰着月大,开心还来不及,何来晦气之说?信佛之人开荤戒,自有其不得不开的道理,有的是为了补充营养,有的是工作需要,哪怕真就是管不住嘴,也无可厚非。人只要心存善念,对天地万物有一分慈悲之心,总是好的。现在上海吃素相当流行,各大寺院的素斋素面总有很多人追捧,有些素菜馆包装时尚,对年轻人也有吸引力。传统素菜馆中,“功德林”生意做得很大,堂吃外卖之余,连锁经营的熟食店也有很多。相比之下,当年沪上另一家和功德林齐名的素菜馆:觉林蔬食处,已经在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

金陵东路福建南路口

“觉林蔬食处”旧址

今天想起说“觉林蔬食处”,缘于前两天有点事路过金陵东路福建南路口的觉林蔬食处旧址,凑巧让我看到工人在给窗户砌砖。金陵东路正在进行有规划的改造,原来的“骑楼风情”可能要暂别一段时间。觉林蔬食处旧址紧邻隔壁的中华里,这一带也在动迁范围内。其实这个位置早就不是觉林蔬食处了,但当年曾在这里吃过素菜,也对这幢带有中国传统风格的房子留下过深刻印象,因此就驻足停步拍了几张照片,算是向这幢房子,以及曾经的觉林蔬食处告别。

大门已封

窗户也快了

颇有“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复朝”之感

觉林蔬食处在老上海的名气很响,一度不亚于功德林。1933年开在公共租界望平街时报馆隔壁(今山东中路福州路附近),创始人为佛门居士贾东初等。后买到京剧名伶、外号“七盏灯”的毛韵珂位于淮海中路嵩山路西北角的住宅,一直经营到五十年代初。如果笔者没有记错,那里曾经是卢湾区牙防所,后来拆除建造香港广场北座,老觉林蔬食处的位置,大概就在现在的Coach专卖店和Ascott酒店的正门。

四十年代末的觉林蔬食处

位于今淮海中路嵩山路口

图片翻拍自《老上海百业指南》

觉林蔬食处的创始人贾东初是“饭会”成员,定期参加在功德林举行的居士聚会,所以起初他的菜单也是模仿功德林的。后潜心钻研,有了自己的看家菜,生意逐渐兴隆起来。“觉林”的名字,来自于民国时五台山的觉林法师,据说店家从法师那里学到不少烧制素菜的窍门。1937年弘一大师抵沪后,曾与夏丏尊、丰子恺、钱君匋等人在觉林会晤,并共进午餐。1949年上海解放,贾东初出走,觉林蔬食处由职工代表维持经营,到1952年,老“觉林”正式歇业。

金陵东路福建南路东北角

原为高生大纸号

图片翻拍自《老上海百业指南》

这样过去了三十几年,到1987年,黄浦区第一饮食公司挖掘历史名店名菜,经与佛教界人士商定后,在山西南路17号(福州路口)“老店重开”,恢复了觉林蔬食处。四年以后的1991年,觉林蔬食处迁至金陵东路250号,扩大营业。当时的觉林蔬食处聘请了一批对素斋有专长的厨师,并研究制作“药膳”。众所周知素斋从名字到口味,都是模仿荤菜的,如素鸡、素鸭、素火腿、素蟹粉等。但觉林别出心裁,采用的是素菜素名,如泗乡脆皮、红梅白玉、菊花黄菜等。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写了匾额和对联,联语写的是“行素养怡,妙存味外;饭蔬饮水,乐在其中”。陈从周曾撰写《觉林记》一文,有这样的文字:“既惠口福,又增功德,一举而两得也……”

觉林蔬食处的建筑

可惜“一举两得”的事情是少有的。和功德林相比,觉林蔬食处的发展绝非一帆风顺。九十年代一度生意兴隆,进入新世纪后就走下坡路了。很多特色取消了,菜式和其他素菜馆一样,于是更没有生意。到2005年底终于歇业。金陵东路福建路口的这幢充满民族特色的房子,后来开过很多生意。我记得曾在那里吃过涮羊肉,当时心里很不是滋味。在我的心中,这里终究是蔬食处,相当于佛门清净之地,在这里大鱼大肉,心里是过不去的。果然羊肉开的时间不长,又改成其他……终于在金陵东路新一轮改造的浪潮中,觉林蔬食处的名字、房子、菜肴、历史……全都用砖头封存起来,只存在于人们的回忆之中了……

这里曾经是德国钢琴专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