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寒热错杂丨上呕中痞下利、胃病:半夏泻心汤

 图书 馆员 2020-06-04

寒热错杂丨上呕中痞下利、胃病:半夏泻心汤

寒热错杂,是临床上遇见的胃肠道胀气患者,最多的就是这一型。
它的症状有胃脘饱胀或腹部胀满,午后、晚上较重,稍进食即觉胀满;伴有口苦或口臭,或有恶心、嗳气,胃腹怕寒,欲进冷饮食而又不敢,大便不畅或便秘或便稀,或矢气较多;舌苔白腻或黄腻。
临床上一般用加夏泻心汤,加用促进胃肠排气的中药。
今天教大家从5个方面,正确使用半夏泻心汤。

1、组成

君药——半夏:苦辛燥,散结除痞,降逆和胃。

臣药——(1)干姜:辛热,温中散寒除痞 ,辛开

(2)黄连、黄芩:苦寒清降泄热开痞 , 苦开。

寒热平调,辛开苦降。

佐药——人参、大枣:甘温补脾气以和中,生津液,既可防黄芩、黄连之苦寒伤阳,又可制约半夏、干姜之辛热伤阴。

使药——炙甘草:补脾和中,调和诸药。

全方共7味药,配伍精妙得当,有降有开,有寒有热,有泄有补,治标与治本兼顾;全方苦辛平等,苦降辛开,寒热并治,补气和中,共治寒热交结之痞证。

2、应用要点

脾胃系疾病寒热并见。

寒热定位不必过于苛求。

若有寒热偏盛,可调整方中寒热药物的剂量即可。如寒症偏盛,可以加重干姜、半夏或参、枣、草的用量;如热症偏盛,可以加重黄连、黄芩的用量。

3、它还可以改善哪些问题?

慢性泄泻:腹泻严重的人,因虚不受药,当轻剂缓调。半夏泻心汤启发中焦气机最快。见效后,当守方,坚持服用一段时日,以巩固疗效。本方改善寒热错杂型慢性泄泻,慢性胃病等效果显著稳定。

不寐:湿热积滞壅遏中焦,则阴阳因痞而隔,水火失济而失眠。用半夏泻心汤加枳实泄热导滞、舒畅气机,俾湿热去,气机畅,胃气和,则卧寐安。

黄疸:黄疸属湿热者固多,然久用西药、苦寒败胃所致中焦虚寒者亦不少。若继用清热利湿,必不能愈,当首调患者的脾胃升降功能,气机条畅,再佐疏利肝胆,则不治黄而黄自退。

痤疮:临床若见脾湿肺热,而舌淡苔白腻或黄腻,纳食不佳,恶心口臭等,若单纯苦寒清热,必致脾胃更寒,甚或腹泻,而上热更加严重。临床选择寒热并用的半夏泻心汤加减,改善上热下寒型痤疮,清上散下,屡屡收效。

4、什么情况不能用它?

本方主要改善虚实互见之证,如果是因气滞或食积所致的心下痞满,以及痰浊内结之痞满,就不太适合。

另外,若患者心下并没有痰饮,是其他原因导致的患者胃上脘胀满,那么服用半夏泻心汤后,轻则无效,重则越喝越胀,甚至还会引起便秘。

5、各种泻心汤有什么区别?

生姜泻心汤:改善水热互结于中焦,脾胃升降失常所致的痞证。

甘草泻心汤:改善胃气虚弱,寒热错杂所致的痞证。

附子泻心汤:主要改善脘腹痞满,恶寒,汗出。病机特点为心下热痞兼表阳虚。

大黄黄连泻心汤:改善胃脘痞满或腹胀满痛,心烦,口苦,舌苔黄。

旋覆代赭汤:主要改善胃脘痞满,呃逆气滞,噫气不除。

黄连汤:温清并用,补泻兼施,使寒散热清,上下调和,升降复常,则腹痛呕吐自愈。

总的来说,它们之间,或一二味之差,或药量有异,虽辛开苦降,但是寒热并调之旨不变,而其主治却各有侧重。

“半夏泻心汤”是改善“呕而肠鸣,心下痞”的方子,所谓“心下痞”就是患者自我感觉胸下,胃上脘塞满了东西,很胀,但不痛。

干货!国医大师弟子母连锦“半夏泻心汤治疗脾胃病”

*国医大师张大宁教授弟子、华医世界名医训练营成员、华医世界私塾班成员母连锦老师

导读

半夏泻心汤由半夏、干姜、黄芩、黄连、人参、大枣、甘草7味药组成。

那么临床治疗脾胃疾病如何应用?

跟随本文,来学习一下国医大师弟子用半夏泻心汤治疗脾胃病的体会吧!

半夏泻心汤寒热并用、补泻兼施、调和阴阳,为辛开苦降、寒热平调的一首名方。

方中半夏和胃消痞,降逆止呕;

干姜温以散寒,合半夏辛开散结;

黄芩、黄连苦寒降泄,以清其热;

人参、大枣、甘草甘温益气补其虛,并调药和中,七味相配,寒热并用,苦降辛开,补泻兼施,达到邪去正复,气得升降,诸证悉平,为辛开苦降、寒温并用,阴阳并调之法,从而达到恢复中焦升降,消除痞满的目的。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第149条:“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

《金匮要略》中也提到:“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治之”。

可见,仲景先师运用本方是针对太阳病误下损伤中阳,致外邪乘虚而入,寒热互结而成的心痞;

以及由于脾胃气机不畅,升降失常所致的心下痞及肠鸣而呕等证。

脾主运化,喜燥恶湿,其气主升;

胃主受纳,喜润恶燥,其气主降。

二者同居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纽,为病极易相互影响。

本方虽专为误下成痞而设,但其病机分析主要有两方面,其一是寒热错杂痞塞于心下致脾胃功能失调所引起;

其二是虛实互兼,本方所治之脾胃病证多属虚中夹实,临证观察多以寒热错杂为主,脾胃本虚,运化失常,或湿热内蕴,阻于中焦,气机不畅。

可见半夏泻心汤主要是针对脾胃本虛,寒热之邪错杂而设。

故凡中气不足、脾虚胃弱、湿邪留恋、寒热夹杂之脾胃病皆可运用。

案例介绍

01、反流性食管炎

患者,男,50岁,2012年10月18日初诊。

上腹部胀满不适、有烧灼疼痛感,进食后及情绪波动时加剧2年,时有烧心,吐少量苦水,伴有咽部灼热,间断服用奥美拉唑、西米替丁等抑酸药,停药后复发,症见畏食寒凉,食冷受凉后胃痛加重,食欲不振,形体消瘦,心烦少寐,大便三日一行、质干,舌红,苔黄腻、根部厚浊,脉略弦。

诊断为胃痛

辨证属胆胃郁热、胃失和降

治以苦辛通降、和胃降逆,兼佐平肝。

以半夏泻心汤合左金丸化裁:半夏20g 黄连10g干姜6g黄芩10g党参10g 瓦楞子20柴胡10 枳实10吴茱萸6g

香附10g附子10g(先煎)甘草6g 大枣6g

7 剂,每日 1 剂,水煎,早晚温服。

患者服3剂后胃脘烧灼疼痛感,1周后吐酸苦水明显缓解,但餐后仍有胃脘胀满感,咽部灼热有所减轻,食欲转佳。

遂以上方加厚朴12g,丹参10g,继服 7 剂,诸症渐减。

后随证加减,并嘱平时注意饮食卫生,忌食生冷辛辣食物,戒烟酒等。2 个月后患者已无明显胃脘不适症状,复查胃镜,黏膜炎症消失。

按语:患者见心下痞满,胃脘痛、吐酸与木气偏胜、肝胃失和有关。

此患者胃脘胀痛,吞酸嘈杂,口苦便干,一派热象,但食冷受凉后胃痛加重,属寒热夹杂、虚实并存之象。

半夏泻心汤清上温下,平调寒热,治疗本病最为适宜。

而且现代研究发现半夏泻心汤有增加胃肠蠕动,增强幽门括约肌张力,抑制胆汁反流,保护胃黏膜,促进炎症恢复等功能。

02、消化性溃疡

患者,女,38岁,2013年5月8日初诊。上腹部疼痛不适,食后胀满、嗳气、食物不香5年,加重1个月。

患者平素饮食、作息不规律,近年经常出现胃痛、胃胀、呕吐、嗳气、反酸,1年前行胃镜检查,诊断为胃溃疡,幽门螺杆菌(HP)阳性,予抑酸、保护胃黏膜、抗HP治疗,疗效尚可,但停药则反复,遂求治于中医。

刻下:胃脘胀痛,餐后尤甚,伴恶心、呕吐、嗳气、反酸、烧心,大便日一行、偏干,小便调,食欲不振,形体消瘦,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弦。

诊断为胃痛,乃寒热错杂、胃失和降。

治宜辛开苦降、平调寒热、益气和胃,兼以活血。

予半夏泻心汤加减:半夏10g 干姜10g黄芩10g黄连6g黄芪30g 生蒲黄15g五灵脂10g 炒白术20g炒枳实10g 炒陈皮10g海螵蛸10g 蒲公英10g白花蛇舌草10g 甘草6g

患者服用3剂而痛减,后守方服用10余剂,症情缓解大半,继服中药3月而愈。

按语:本案患者中虚邪阻、升降失调致胃脘胀满、烧心、反酸、嗳气;

邪留日久,气滞血瘀,络脉损伤,故见胃脘疼痛,反复发作,迁延难愈。

半夏泻心汤扶中祛邪,开痞散结;

加炒陈皮、炒枳实理气行滞、和胃降逆;

生蒲黄、五灵脂化瘀生肌;

乌贼骨解痉止痛、止酸敛疮;

蒲公英解毒消痈。

药后正复邪去,血运畅通,络脉得养,溃疡自愈。

03、反胃

患者,男,53岁,2011年4月20日初诊。

患者食物后1小时即吐,突出物为胃内容物,伴有酸苦水已经2月,症见中晚痞满,而疼痛不甚,大便数日一行,甚至有时一周一次,纳呆乏力,舌红,苔薄黄腻,脉弦滑.

证属胃气上逆,寒热中阻

治宜:和胃降逆,寒热并用

处方:半夏10g 党参10g 黄连3g干姜9g 旋覆花10g(布包)炙甘草6g 火麻仁15g 制大黄10g

嘱服药后便通,继续服用1周,反胃顿失,后继以健脾和胃化湿以固其效。

按语:反胃是食入后宿谷不化,朝食暮吐,暮食朝吐的一种病症,本病患多由于中焦虚寒,不能腐熟水谷所致。

而本案为胃气素虚,病邪乘虚而入,寒热互结于胃,胃虚不化,谷则随胃气上逆而致反胃,病机且异,同病异治,异病同治。

故予以半夏泻心汤加味,寒热并用,和胃降逆故效,尤以制大黄釜底抽薪,泻热除结,浊气得降,腑气得通,其呕自止,而愈。

04、慢性胃炎

患者,女,24岁,2011年11月18日初诊。

胃脘部闷痛,呕吐苦水,反复发作6 个月,加重2 周。

1周前行胃镜检查诊断为胆汁反流性胃炎。

刻下:上腹部烧灼疼痛感,进食后及情绪波动时加剧,时有恶心呕吐,吐少量苦水,伴有咽部灼热,但畏食寒凉,食冷受凉后胃痛加重,食欲不振,形体消瘦,心烦少寐,大便三日一行、质硬,舌红,苔黄腻、根部厚浊,脉略弦。

诊断为胃痛

辨证属胆胃郁热、胃失和降。

治以苦辛通降、和胃降逆,兼佐平肝。

以半夏泻心汤合四逆散化裁:清半夏10g 黄连10g 干姜6g黄芩10g 太子参10g代赭石(先煎)20g 柴胡10g

枳实10g 赤芍15g 白芍15g香附10g 甘草6g 川楝子10g延胡索15g 三七粉(冲服)3g珍珠粉(冲服)0.6g 虎杖10g

7 剂,每日1剂,水煎,早晚温服。

服后胃脘烧灼疼痛感明显缓解,但餐后仍有胃脘胀满感,咽部灼热有所减轻,食欲转佳。

遂去白芍、延胡索、加百合10g、乌药10g、炒山楂l5g、砂仁(打碎)6g

继服7剂,诸症渐减。

后随证加减,并嘱平时注意饮食卫生,忌食生冷辛辣食物,戒烟酒等。

2 个月后患者已无明显胃脘不适症状,复查胃镜,黏膜炎症消失。

按语:胃脘痛、吐酸与木气偏胜、肝胃失和有关。此患者胃脘胀痛,吞酸嘈杂,口苦便干,一派热象,但食冷受凉后胃痛加重,属寒热夹杂、虚实并存之象。

半夏泻心汤清上温下,平调寒热,治疗本病最为适宜。

而且现代研究发现半夏泻心汤有增加胃肠蠕动,增强幽门括约肌张力,抑制胆汁反流,保护胃黏膜,促进炎症恢复等功能。

讨论

01、“泻心汤”实言其通

对于痞证的治疗,《伤寒论》用的是泻心汤,共计有五个泻心汤。

治痞为什么要用泻心汤?

这个泻不能理解为补泻,而是言其通。因为这个脘域,脾胃所居,乃为半表半里;

痞者塞也,气滞而不行,中实无物,非血非水,按之则濡,实乃气痞。

我们知道,胃气主降,脾气主升,反之升降失常,闭塞了,不通了,就痞塞了,泻心汤实际上是帮助脾胃恢复升降功能之方。

02、泻心汤助通降、扶阳

助通降:中医乃大道,而“道不远人”,“大道至简”,任何与道相背的都称为悖。

我们都明白,胃归属六腑,腑气以降为顺,泻心汤助通降,痞塞可除。

扶阳气:中医认为任何疾病的发生都是由于阳气先虚,《伤寒论》处处体现了扶阳思想。

半夏泻心汤原论小柴胡证因误下而成之痞,邪在少阳,应以和解,如误用下药,则伤中阳,以致升降失常,阴阳不调,寒热互结,遂成痞证。

而该方扶持中阳,可协调脾胃阴阳。

03、半夏泻心汤的配伍

症见手足不温,两胁抽痛不适,合四逆散疏肝降逆透邪;

症见嘈杂吞酸,口苦呕吐,合左金丸清肝降逆止呕,症见频频嗳气,咽中痰阻,合旋覆代赭汤降逆化痰,益气和胃;

症见腹胀肠鸣大便溏稀,合理中汤降逆温中祛寒,症见湿困脾胃,肢体困重,合平胃散降逆燥湿运脾;

症见上热不寒,合交泰丸清上温下。

总结

本方用于寒热之邪结于中焦脾胃,升降失职。

气机不畅,致心下痞满,按之柔软不痛。

胃气上逆则呕吐,食臭,脾失健运则肠鸣下利。

本方功能辛开苦降,寒热并用,补泻兼施调和肠胃的代表方,在应用半夏泻心时,需明辨寒热虚实。

一为虚:脾气虚、胃阳弱而见乏力便溏、泄泻;

二为实:气机升降失常而见胃脘痞满、腹胀;

三为寒:胃阳不足而见恶食生冷、脘腹冷痛;

四为热:脾胃运纳不健、食积化热上蒸而见口舌生疮、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数等;

上呕、中痞、下肠鸣,病变在整个胃肠道。

呕吐是本方证的主要特征,往往患者见饮食物无食欲,或有恶心感,甚至入口即吐,或者进食不久以后,上腹部发胀,或者消化液返流,这类患者饮食多不下出现上反症状。

体会

应用本方的指征不必拘于“呕而肠鸣,心下痞”或“但满而不痛”,临床上只要符合寒热错杂、虚实夹杂、升降失调之病机者,皆可应用。

临床根据病情辨证加减,常用于胃炎、胃酸过多、胃下垂、胃十二指肠溃疡、反流性食管炎,贲门失弛缓症。

呕吐、呃逆、肠炎、痢疾、妊娠恶阻等病证,均有较好的效果。

此外,凡内伤外感导致肠胃痞满病证,都可以用本方加减运用。

母连锦老师是国医大师张大宁教授的入室弟子,华医世界名医训练营成员,华医世界私塾班学员,临床经验丰富,本文谈的深入浅出,鞭辟入里。

今晚19:30,私塾班大咖分享课,母连锦老师将为私塾班成员分享《参家族的应用区别》。

半夏泻心汤证治集要

一、呕利痞
  刘渡舟医案:张某某,男,素嗜酒。1969年发现呕吐、心下痞闷,大便每日两三次而不成形。经多方治疗,效不显。其脉弦滑,舌苔白,辨为酒湿伤胃,郁而生痰,痰浊为邪,胃气复虚,影响升降之机,则上见呕吐,中见痞满,下见腹泻。治以和胃降逆、去痰消痞为主。拟方:半夏1 2克,干姜6克,黄芩6克,黄连6克,党参9克,炙甘草9克,大枣7枚。服1剂,大便泻下白色胶涎甚多,呕吐十去其七。又服1剂,则痞利皆减。凡4剂痊愈。
  按语:本案辨证时抓住心下痞而确定为泻心汤证;根据恶心呕吐及有嗜酒酿痰的病史而确立为痰气痞,所以服用半夏泻心汤后从大便泻出许多白色痰涎而愈。可见古人所谓半夏泻心汤治疗“痰气痞"这一说法并非虚妄。
  二、腹胀
  岳美中医案:徐某某,男,42岁,1958年8月起食欲不振,疲乏无力,大便日2~4次、呈稀糊状,腹胀多矢气,曾在长春某医院诊断为“慢性肝炎’’,治疗1O个月出院。此后因病情反复发作,5年中先后4次住院,每次均有明显之肠胃症状。1964年元月住入本院,8月7日会诊。
  经治医师报告:病人肝功能正常,谷丙转氨酶略高,在150~180单位之间。惟消化道症状明显,8个月来多次应用表飞鸣、胃舒平、酵母片、黄连素……治疗,终未收效。现仍食欲不振·口微苦,食已胃脘满闷腹胀,干噫食臭,午后脘部胀甚,矢气不畅,甚则烦闷懒言,不欲室外活动,睡眠不佳,每夜2~4小时,肝区时痛。望其体形矮胖,舌苔白润微黄,脉沉而有力,右关略虚。为寒热夹杂,阴阳失调,升降失常的慢性胃肠功能失调病症。取用仲景半夏泻心汤,以调和之。
  党参9克,清半夏9克,干姜4.5克,炙甘草4.5克,黄芩9克,黄连3克,大枣4枚(擘)。以水500毫升煎至300毫升,去渣再煎取200毫升,早晚分服,日一剂。
  药后诸症逐渐减轻,服至40余剂时,患者自作总结云:治疗月余在5个方面有明显改善。食欲增进,食已脘中胀闷未作,腹胀有时只轻微发作,此其一;精力较前充沛,喜欢散步及室外活动,时间略长也不感疲劳,此其二;大便基本上一日一次,大便时排出多量气体,消化较好此其三;肝区疼痛基本消失,有时微作,少时即逝'此其四;睡眠增加,中午亦可睡半小时许,此其五。多年之病,功效明显,后因晚间入睡不快,转服养心安神之剂。
  按语:病程既久,反复发作,脾胃虚弱于前;便溏腹胀,神疲懒言,口干微苦,舌苔微黄,寒热错杂于后。终至气机痞塞,升降失常而见心下痞满,干噫食臭,矢气不畅。用半夏泻心汤补益脾胃,辛开苦降,调理寒热,毕数功于一役也。坚持服用,终使顽疾尽拔。
  三、反胃
  俞长荣医案:郑某某,男,32岁,1 964年3月2 1日就诊。两年来不时发生朝食暮吐或暮食朝吐。近来发作更频,每一、二日便呕吐一次。呕吐物除食物外,尚有多量酸水。平时口淡无味,食后胃脘胀满,郁闷不舒,心中嘈杂,腰痛,肢末欠温,大便尚可,小便清长,次数增多。唇色红赤,舌质红,舌苔薄白而滑,脉沉细弱。诊为土虚木乘,胃气上逆。治拟抑肝和胃。予半夏泻心汤合左金丸。
  半夏、白皮参各9克,黄连、黄芩、干姜、吴萸各6克,炙草3克,大枣3枚。服4剂。
  4月9日二诊:治疗以来,仅轻微呕吐两次。吐出物系清水、痰涎,夹少许食物,无酸味。心中嘈杂已除,但时时清涎自涌,肢末欠温,小便仍清长而频。唇色、舌质转正常,舌苔薄白而滑。予半夏泻心汤去芩、连,加附子、炒白术、补骨脂各9克,煨肉蔻6克、肉桂1.2克(另冲),白皮参易为白晒参。嘱每三日服1剂,连服1 0剂,语症基本消除。
  按语:本案反胃已久,显系脾胃虚寒,运化无权,通降失度而致。口淡、脘胀、肢末不温、溲清,脉沉细弱,乃一派虚寒之象,治宜温中补阳。然唇舌红、心中嘈杂、吐酸,又系内有郁火之征。总缘脾胃虚寒,膈间有热,形成上热下寒,虚实并见之候。初诊以苦辛通胃之阳'苦寒以制肝之逆;次诊上热已除,倒逆之热渐缓,则宜专温其中下'故去苦寒之芩、连,加桂、附、术、骨脂、肉蔻以温中祛寒。
  四、不寐
  李克绍医案:李某某,女性,年约六旬。1 970年春,失眠症复发'屡治不愈,日渐严重,竟至烦躁不食,昼夜不眠,每日只得服安眠药片'才能勉强略睡一时。当时我院在曲阜开门办学,应邀往诊。按其脉涩而不流利,舌苔黄厚粘腻,显系内蕴湿热。因问其胃脘满闷否?答日,非常满闷。并云大便数日未行,腹部并无胀痛。我认为'这就是“胃不和则卧不安’’。要使安眠,先要和胃。处方:半夏泻心汤原方加枳实。傍晚服下,当晚就酣睡了一整夜,满闷烦躁,都大见好转。接着又服了几剂,终至食欲恢复,大便畅行,一切基本正常。
  按语:中者为四运之轴,阴阳之机。今湿热积滞壅遏胃脘则阴阳不能交泰而失眠。用半夏泻心汤加枳实泄热导滞、舒畅气机,俾湿热去,气机畅,胃气和,则卧寐安。
  五、黄疸
  熊魁梧医案:夏某某,女,41岁,1980年6月1 3日初诊。患者于三月前因高烧出现黄疸,巩膜、皮肤、小便皆黄,黄疸指数26u,大便白而疑为阻塞性疾病,住院80天,因惧其手术而出院。现头昏-口苦'恶心呕吐、胸闷、纳差,胃脘部有痞塞感,右胁痛,不能右侧卧,大便每日一次,色白,舌质红苔黄,脉缓弱,治宜辛开苦降,疏肝解郁,拟半夏泻心汤加味。党参l5克,法半夏9克,黄连6克,干姜6克,黄芩9克,柴胡9克,杭芍9克,枳实10克,炒三仙各9克,鸡内金9克,郁金9克,甘草6克。
  服药约半年,终以此方加减(曾加用过香附、山楂、丹参等利胆祛淤之品),大便逐渐由白变黄,胁痛消失,黄疸指数6u,病基本告愈。
  按语:黄疸属湿热者固多,然虚寒者亦不少,仲景虽有“诸病黄家,但利其小便’’之训,但此是常法。本案乃脾胃升降失其常度,土壅木郁,致肝气不得疏泄,胆汁不循常道而外溢,因而发黄。若继用清利,必不能愈,当疏利肝胆,调其脾胃升降功能,则不治黄而黄自退,此乃变法。知常达变,方不致误。
  六、霍乱(急性肠胃炎)
  林文犀医案:潘某某,女,成年,1978年3月31日初诊。因饮食不妥,初为消化不良,投以保和汤加减,服之无效。当夜发生呕吐泻泄1 O余次,翌晨应邀出诊。见患者全身消瘦,眼眶下陷等脱水之象,脉象细数(120次/分),四肢拘急转筋,口渴欲饮,水入即吐。证候危急,急须纠正脱水,待呕吐缓解后,遂拟半夏泻心汤加樟木、乌梅煎服。下午再诊:呕吐已止,泄泻减少。嘱再煎服第二煎,不久泄泻亦止。嗣后与四君子汤加味,1剂而安。
  按语:樟木味辛性微温,功专祛风散寒,消食化滞,止吐止泻。乌梅味酸性温,功专生津止渴,涩肠止泻,利筋脉。两味加于半夏泻心汤中治疗霍乱(急性胃肠炎之吐泻),功效甚捷。
  七、胃脘痛(胃窦炎)
  郑玉兰医案:许某,女,45岁,1987年2月14日初诊。主证:近半年来,胃脘经常胀痛,伴有饥饿感,喜热食,进食痛减,饭后半小时胃痛加重,平日食量很小,常嗳气,夜晚胃痛影响睡眠。舌质淡红、舌体胖,舌尖红,苔薄白,脉濡数。钡餐透视为胃窦炎,心电图提示为心肌炎。分析患者以上症状属寒热错杂,气机不畅,且寒重于热,并兼气血不足,故用半夏泻心汤,干姜加至9克。处方3剂,嘱患者水煎服,每日J剂,分2次服。
  2月18日二诊:患者述服前方后,胃脘痛减轻,但仍感心下痞闷,舌脉同前,前方干姜用量加至12克,并加佛手9克,以助调气,嘱其继服5剂。
  2月28日三诊:患者食欲增,胃脘胀满痞闷已愈。虑患者素有心肌炎病史,现仍有虚象,故于前方去佛手,加黄芪20克补气生血,继服5剂以善后。半年后随访,胃脘痛未再复发。9月22日钡餐透视结果:胃、十二指肠无异常。
  按语:寒热错杂型胃脘痛,报道甚多,临床用半夏泻心汤确有良效。
 八、泄泻
  周文祥医案:张某,男,27岁,1986年2月5日诊。患者因昨晚饮酒发热,渴凉水数杯,早晨腹痛腹泻,泻下如水色黄,腹中辘辘有声,恶心欲吐,胸中满闷不舒,口干欲冷饮,舌质红、苔白腻,脉沉细数。证属胃热肠寒,治宜寒热并调、除湿止泻。予半夏泻心汤:半夏12克,黄芩、黄连、党参各6克,干姜9克,甘草5克,大枣4枚。水煎温服,1剂而愈。
  按语:泄泻之法众多,解表和中有之,清热利湿有之,消食导滞有之,健脾益气有之,抑肝扶脾有之。而本案胃热肠寒,寒热错杂,则又当寒热并调而治之。其间奥义,难以尽言,贵在辨证而旅治。
  九、便秘
  曹英信医案:刘某,男,9个月。半年来大便秘结,状如羊屎,每周需蜂蜜一斤,常用开塞路灌肠方能大便。吾投半夏泻心汤'一生不解,问之:“半夏泻心汤治下利,此无疑,何以能治便秘?吾曰:“按其脘部甚满甚胀,其舌淡而润,其苔白而厚,乃胃不降,脾不升也。若不明升降之理而用攻剂,则脾气愈损,其胀益甚,当与半夏泻心汤调其气机升降。药尽7剂,大便已不燥结,每日一行。
  按语:泄泻乃脾升不足为主,便秘属胃降不足为甚。当升不升,该降不降,均系升降失调所致。本方治便秘,其意在于调气机,运脾胃,使脾气(阳)得运,脾津(阴)充盈,阴阳协调,气足津充,则便自润。曹老先生告诫:凡遇便秘要详辨细思,求其根源,不可急于攻下。实属经验之谈。
  十、胸痹(冠心病心肌梗塞)
  郑大为医案:男患,55岁,1983年12月4日初诊。患冠心病5年,心前区疼痛,胸闷气短,近1周来加重。心电图检查,心脏前壁侧壁心肌梗塞。现独自行走困难,胃脘憋闷、纳呆,乏力,舌红、苔薄白,脉沉滑。症属脾虚生痰,阻遏胸阳,治以辛开苦降,健脾通阳。方药:半夏泻心汤加薤白1 5克,炒谷芽30克,服1 6剂后,心前区疼痛消失,半年内未复发,已能独自行走。
  按语:脾虚生痰,上犯心胸,使胸阳不展,气机不运而病胸痹。正如《医门法律》说:“胸中阳气,如离照当空,旷然无外。设地气一上,则窒塞有加。故知胸痹者,阳气不用,阴气上逆之候也。’’病起于中焦,仍以治中焦为宜。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兼豁痰湿,与病相宜,故一投即应。
  十一、头痛
  郑大为医案:女患,29岁,1983年6月17日初诊。头痛已5年余,经常持续头痛,闷胀以头后部为甚,视物昏花,反复发作'久治未愈。伴有胃脘胀痛,纳呆,有时恶心,舌淡,苔白腻,脉沉滑。此乃中焦痞塞,寒热夹杂,运化失常,不能升清降浊而致。治宜辛开苦降,宣通上下。方药:半夏泻心汤加竹茹15克,共服20剂而痊愈。
  按语:头痛伴胃脘胀痛,纳呆恶心,苔腻脉滑,病缘于湿痰困阻脾胃,气机升降失常。清气不升,头窍失养,或浊气不降,上扰清巅,均可致头痛,故以辛开苦降,宜通上下之半夏泻心汤获愈。
  十二、耳鸣
  沈秒勤医案:陈某,男,42岁,1980年4月6日初诊。耳鸣闭塞,头胀30余天。一周前经五官科检查无异常,察其形体尚盛,苔黄腻而润,脉濡数。询其病史,大便不实半年余,多一日两次。辨证:睥胃虚弱,湿热蕴蒸,清窍为之不利。治法:泻热除湿,甘温补脾,以利清窍。处方:法半夏1O克,黄连5克,黄芩1O克,干姜3克,党参12克,炙甘草6克,大枣6枚,陈皮1O克。服5剂,耳鸣减少,腻苔渐化。继服7剂,耳鸣消失,大便成形。随访半年未发。
  按语:本案乃脾胃虚弱,湿热蕴蒸,浊气上升而致耳鸣。《素问·通评虚实论》说:“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叶天士也曾说:“湿与温合,蕴郁而蒙蔽于上,清窍为之壅塞,浊邪害清也。故取半夏泻心汤甘温补脾,泻热除湿,加陈皮以调畅气机。待脾胃调和,热清湿化,耳鸣顿失。
  十三、口腔溃疡
  岳在文医案:云某某,男,28岁。口腔溃疡半年余,时好时犯,服清热泻火之剂,不仅不效,反而更剧,西药维生素B2、维生素C,长期服之不应。询其致病之因,外出工作,饥饱不均,寒热不调。自感胃脘痞满不适,腹中肠鸣漉漉,大便稀干不等,溲黄,饮食欠佳,晨起口苦咽干,舌质红,苔白腻,脉濡数。证属脾胃不调,寒热错杂,升降失宜,火邪炎于上,寒邪居于下。治法健脾和胃,清上温下。方拟半夏泻心汤加减:    半夏6克,干姜6克,黄芩1O克,黄连1O克,党参12克,白术1O克,茯苓1O克,陈皮1O克,山药15克,炙甘草6克。2剂后口腔溃疡应手而瘥,脾胃诸症随之而愈。
  按语:脾开窍于口,寒热错杂于中焦脾胃,津不上润而阴火上行,致口腔溃疡反复发作。病属寒热错杂,单清其火或只温其寒,皆不能愈。惟寒热并投j升降气机,斡旋于中焦,方能使痞开结散,津布而火降,口糜自除。临床对口腔溃疡久不愈者,不妨用本方一试。
  十四、啮齿
  张东明医案:胡某某,52岁。初诊:1986年5月14日。自述一月来上下牙齿相互磨切,格格有声,不由自主,终日不止。曾用针刺、中药和西药镇静,效果不显,遂来求治。见其啮齿声高清脆,连连不断,前牙已磨掉三分之一,口有浊气。伴有心中烦闷,心下痞满,时有干呕,小便色黄,舌红苔中心黄,脉弦数。症为湿热内蕴,阻于中焦,气机不畅,脾胃升降失常而致。治以苦寒清热,辛热宣通·少佐甘温调补之法。方用半夏泻心汤加味:半夏9克,黄连9克,黄芩7克,干姜4克,生姜4克,党参6克,竹茹9克,丹皮7.5克·生姜6克,大枣4枚。2剂。
  二诊:服药后自觉心中豁达,心烦、痞满等症消失。磨牙间隔时间延长,且能控制。苔白,脉数。药已中病,仍守原方,继投3剂,一
  月之痼疾痊愈。
  十五、目赤(结膜炎)
  . 黄禾生医案:崔某,女,62岁,1984年11月28日来诊。今年三月患急性结膜炎以来,经中西医反复治疗,白睛仍然红赤,眼眶酸痛,头昏乏力,羞明流泪,视物昏花,早上胸闷,咯吐稠痰,便溏不畅,舌苔淡黄腻,脉现弦数。索阅所服中药处方,皆从肝肺有热着手,尽不见效。此案实由脾胃湿热波及肺经,白睛属肺所主,故致红赤,遂用半夏泻心汤加桑白皮15克治之,服药2剂病减,再服2剂则愈。
  按语:白晴红赤缘于肺热,而本案肺热乃是由于脾胃湿热上泛所致。病源在于脾胃,不在肝经,故清泻肝热徒劳无益,服药数月亦不见寸功。一经辨证准确,即使半夏泻心汤中有辛热之辈,亦能轻取获胜。
  十六、不孕
  彭海燕医案:田某,女,29岁,1990年3月7日初诊。婚后4年余,3年前曾于孕3个月时无明显诱因自然流产一胎。此后3年同居未孕。曾行多种检查及治疗,盆腔碘油造影提示:“宫腔形态正常,双侧输卵管通畅。诊刮病检报告:“子宫内膜腺体分泌不良"。测基础体温双相,但高温相上升较慢。其爱人精液检查正常。屡服健脾及补肾填精之品不效。患者平素小腹冷感,胃脘嘈杂胀满,大便质稀1~2次。月经周期正常,末次月经1991年2月27日。舌红苔薄黄腻。证属寒热互结,胞脉受阻而致不孕。治宜调和寒热,理气温经。投半夏泻心汤化裁:半夏、党参、香附各1 2克、黄芩、干姜、陈皮各9克,黄连、炙甘草各3克,大枣3枚。
  服5剂,胃脘嘈杂明显减轻,苔薄黄略腻,余症同前。上方去黄芩、香附,加白术、桑寄生。服药月余来诊,告知月经40余天未至,经查怀孕,后足月顺产一男婴。
  按语:脾胃虚弱,寒热与痰湿互结于中焦,气机不畅,胞脉阻滞而致不孕。治又当撇开补肾之传统大法,而予半夏泻心汤以辛开苦降,祛除痰湿,调畅气机。虽不刻意种子安胎,而实收种子安胎之效矣。
  十七、小儿五迟五软
  曹英信医案:张某某,女,1岁。前额狭窄,发稀不润,肢体软弱,反应迟钝,涎水多而清淡,纳差,腹胀,拒按,易惊。舌苔白润,脉濡。病属五迟五软。当先后天并调,投半夏泻心汤:半夏6克,干姜5克,炙草5克,酒黄连1.5克,黄芩5克,大枣6克,党参5克。
  服4剂,涎水减少,纳增。再进7剂,腹胀尽除,精神好转。继以脾肾双补,以“人参健脾丸"、“杞菊地黄丸"早晚各服半丸,调理一月,行走较前有力。嘱常服上药,以图治愈。(陕西中医1 985;<1 2>:546)
  按语: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患儿虚弱既久,单用补肾之法则滋腻妨食,故先调中焦之升降,待脾胃健运,则布津微于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矣。据曹英信老中医经验:治疗脾肾同病时,当重视后天脾胃,为补肾奠定物质基础,继而用填补肾精之法,使精血同生,脾肾共健,方能愈其顽疾。

【朱良春:从痹病三个主证谈用药经验】

“痹病”是风湿类疾病之总称,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痛风、骨质增生及坐骨神经痛等疾病。其共同特征均以关节疼痛、肿胀、拘挛僵直为主证。

其病因、病机均以风、寒、湿、热之邪外袭,气、血、痰、瘀内阻,导致经脉闭阻,凝涩不通,气血壅滞,痰瘀胶结,深入经隧骨骱,如油入面,难以化解,以致病情反复缠绵,施治颇感棘手,绝非一般祛风、散寒、燥湿、清热、通络、止痛之品所能奏效。

且久痛多虚,久痛多瘀,久痛入络,久必及肾,故在治疗上需于常规辨治基础上,参用益肾培本、涤痰化瘀、钻透剔邪之品,庶可奏效。兹就疼痛、肿胀、僵直拘挛三个主证,结合临床实践,谈谈用药经验。

疼痛

疼痛是痹病最主要的症状之一,如果能够迅速缓解疼痛,则患者信心增强,病情易趋缓解。根据疼痛的临床表现,可分为风痛、寒痛、湿痛、热痛、瘀痛,此五者只是各有侧重,往往多是混杂证型,难以截然分开。

1
风痛:

其疼痛多呈游走状,走注无定,因“风者善行数变”之故。祛风通络以治其痛,是为正治。在辨治基础上,轻者可以加用独活,因《名医别录》谓其“治诸风,百节痛风,无问久新者”;

《本草正义》称“独活为祛风通络之主药,……能宣通百脉,调和经络,通筋骨而利机关,……故为风痹痿软诸大证必不可少之药。”

本品确有镇痛、抗炎镇静、催眠之作用,用量以20~30g为佳,惟阴虚血燥者慎用,或伍以养血之品,始可缓其燥性。

或用海风藤30~45g亦佳,以其善解游走性之疼痛。重证则宜选用蕲蛇,《玉楸药解》谓其“通关透节,泄湿驱风”;《本草纲目》称其“内走脏腑,外彻皮肤,无处不到也”。

本品透骨搜风之力最强,乃“截风要药”。不仅善于祛风镇痛,而且具有促进营养神经的磷质产生之功,对拘挛、抽搐、麻木等症有缓解改善作用。

还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使抗原、抗体的关系发生改变,防止组织细胞进一步受损,促使痹证病情之稳定,提高疗效。以散剂效佳,每次2g,1日2次,如入煎剂需用10g。

2
寒痛:

因寒邪内阻经脉而致之疼痛,临床最为多见,受寒加剧,得温稍舒,治宜温经散寒,而止其痛。川乌、草乌、附子、细辛四味乃辛温大热之品,善于温经散寒,宣通痹闭,而解寒凝。

川乌、草乌、附子均含乌头碱,有大毒,一般多制用,每日15~30g;生者应酌减其量,并先煎1小时,以减其毒。细辛可用8~15g,有人曾报道用60~120g,未见毒副作用,可能与地域、气候、体质有关,仍宜慎重为是。或用穿山龙30g,徐长卿15g,亦有祛寒止痛作用。

3
湿痛:

痛处有重着之感,肌肤麻木。治当健脾化湿,参用温阳之品。湿去络通,其痛自已。生白术45g,苍术15g,熟苡仁30g,制附子15g,具有佳效。或用钻地风、千年健各30g,善祛风渗湿,疏通经脉,以止疼痛。

4
热痛:

多见于痹证急性发作期,或邪郁已久而化热者,其关节红肿热痛,得凉稍舒,伴见发热、口干、苔黄、脉数等一派热象。常规用药收效不著时,加用羚羊角粉0.6g,分2次吞,可以奏效。黄宫绣《本草求真》明确指出:“历节掣痛,羚羊角能舒之”。

用山羊角或水牛角30g亦可代用。关节红肿热痛,如仍不解者,可服用“犀黄丸”,当能挫解。同时外用“芙黄散”(生大黄、芙蓉叶各等分研细末)以冷茶汁调如糊状,取纱布涂敷患处,每日1换;或用鲜凤仙花茎叶(透骨草)捣拦外敷亦佳,可以加速消肿止痛,缩短疗程。

5
瘀痛:

久痛多瘀,凡顽痹久治乏效,关节肿痛,功能障碍,缠绵不愈者,多是病邪与瘀血凝聚经隧,胶结难解,即叶天士所云“络瘀则痛”是也。

常规用药,恒难奏效。必须采取透骨搜络、涤痰化瘀之品,始可搜剔深入经隧骨骱之痰瘀,以蠲肿痛。而首选药品,则以蜈蚣、全蝎、水蛭、僵蚕、天南星、白芥子之属最为合拍。

其中虫类药之殊效已为众所周知,唯天南星之功,甚值一提:生天南星苦辛温有毒,制则毒减,能燥湿化痰,祛风定惊,消肿散结,专走经络,善止骨痛,对各种骨关节疼痛,具有佳效。《神农本草经》之“治筋痿拘缓”,《开宝本草》之“除麻痹”,均已有所启示。

就类风湿性关节炎来说,其基本病变是滑膜炎,在体液免疫异常方面,滑膜组织有大量淋巴细胞、浆细胞、巨噬细胞及肥大细胞等集聚。

类风湿因子无论是IgM、lgG、IgA,都大多在关节内部产生,这些病理变化,似与痰瘀深结经隧骨骱之机理,相为吻合,前贤指出南星专止骨痛,是很有深意的。其用量制南星可用15~30g。

肿胀

“湿胜则肿”,此为关节肿胀形成之主因。早期可祛湿消肿,但久则由湿而生痰,终则痰瘀交阻,肿胀僵持不消,必须在祛湿之时,参用涤痰化瘀,始可奏效。通常而言,“伤科治肿,重在化瘀;痹证治肿,重在祛湿”。二法同时并用,相得益彰,可提高疗效。

肿胀早期,常用二妙、防已、泽泻、泽兰、土茯苓等。中后期则需参用化痰软坚的半夏、南星、白芥子和消瘀剔邪的全蝎、地鳖虫、乌梢蛇等。此外,七叶莲长于祛风除湿,活血行气,消肿止痛,并有壮筋骨之效。又刘寄奴、苏木、山慈姑均擅消骨肿,亦可选用。

僵直拘挛

僵直、拘挛乃痹病晚期之象征,不仅疼痛加剧,而且功能严重障碍,有时生活不能自理,十分痛苦。此时均应着重整体调治,细辨其阴阳、气血、虚实、寒热之偏颇,而施以相应之方药。

凡关节红肿僵直,难以屈伸,久久不已者,多系毒热之邪与痰浊瘀血混杂胶结,在清热解毒的同时,必须加用豁痰破瘀、虫蚁搜剔之品,方可收效。

药如山羊角、地龙、蜂房、蜣螂虫、水蛭、山慈姑等,能清热止痛,缓解僵挛,如肢节拘挛较甚者,还可加蕲蛇、山甲、僵蚕等品。如属风湿痹痛而关节拘挛者,应重用宽筋藤,一般可用30~45g。

偏寒湿者,重用川乌、草乌、桂枝、附子、鹿角片等。此外,青风藤、海风藤善于通行经络,疏利关节,有舒筋通络之功,与鸡血藤、忍冬藤等同用,不仅养血通络,且能舒挛缓痛。

伴见肌肉萎缩者,重用生黄芪、生白术、熟地黄、蜂房、石楠藤,并用蕲蛇粉,每次3g,1日2次,收效较佳。

以上诸证在辨治时,均需参用益肾培本之品,药如熟地黄、仙灵脾、仙茅、淡苁蓉、补骨脂、鹿角片、鹿衔草等,始可标本同治,提高疗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