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千年爊味

 苏迷 2020-06-04

陈益

  显然,配料多为中药材。

  《水浒传》第三十九回,写戴宗去往东京,途中拴了甲马,飞速行进。走进了水泊酒肆,因不能沾荤腥,对酒保说:酒便不要多,与我做口饭来“吃。”酒保道:我这里卖酒卖饭,又有“馒头粉汤。”戴宗道:我却不吃荤酒,“有甚素汤下饭?”酒保道:“加料麻辣熝豆腐如何?”戴宗道:最好,最好!”“熝豆腐的这个熝,今天该作怎样理解?熝与爊有没有区分?

  不妨先从文字上解释。《说文解字》载:“爊,炮肉,以微火温肉也。”贾思勰《齐民要术》则说:草里泥封,“塘灰中爊之。”这告诉我们,爊既是指熬制,又有烤的含意。一只鹿,旁边是火,下面有水,十分象形。熝,是一个多音字,含有文火熬煮和萃炼的意思。但宋明以来,爊、熝、熬三字在日常使用中,区分的界线往往含混。

  孟元老写于宋靖康二年(1127)的《东京梦华录》载,在北矾楼前有“段家熝物”,属北食。钱塘(今杭州)人吴自牧的《梦粱录》“分茶酒店”条下,有“熬野味”“熬鸡”“熬肉蹄子”“熬肝事件”(“事件”也写成“时件”,通常指鸡鸭鹅的内脏)。周密在《武林旧事》中录有“爊肝”“罐里爊”“爊鳗鳝”“爊团鱼”等名称,他清楚地用了“爊”字。所爊制的也都是荤食。戴宗吃到的加料麻辣熝豆腐,显然只是文火熬煮的素食。

  周市爊味酱鸭,色、香、味俱佳,被誉为江南水乡特产,素有“一家爊煮,满街飘香”的称誉。周市位于昆、太、常交界处,湖荡密布,苇滩绵延,是野禽栖息繁衍之地。村民有农闲时猎取野禽的习俗。将野禽宰杀去毛洗净,用旺火烧开,以文火焖煮,放入丁香、肉桂、甘松、茴香等多味中药材配制的老汤卤汁爊煮,肥而不腻,嫩而不烂,堪称药膳之珍。如今为保护自然生态,爊味食材已用家禽替代。

  制作爊味其实由来已久。我们从《东京梦华录》《梦粱录》《武林旧事》等著作不难看出,这种烹饪技艺少说已有千年历史。大致是南宋迁都临安(今杭州)时,从中原地区带往江南城镇的。随后因地制宜,发生了一些细节上的变化。元末明初苏州人韩奕,写有一本饮食专著《易牙遗意》,对爊味(包括大爊肉、爊鸭羹等)也做过详细介绍。

  关于爊味的配伍料方,《易牙遗意》记述得很清楚:甘草多用,官桂、“白芷、良姜、桂花、檀香、藿香、细辛、甘松、花椒、宿砂、红豆、杏仁等,分为细末用。凡肉汁要十分清,不见浮油方妙。肉却不要干枯。”显然,配料多为中药材。周市爊味酱鸭是与之一脉相承的。

  韩奕写这部饮食专著时,假托齐桓公时的名厨易牙,取书名《易牙遗意》,将它作为沿袭古人的食经之作。却无意中透露,他承袭了来自北方的饮食技艺。全书分为酿造、脯飵、蔬菜、笼造、炉造等十二大类。从《易牙遗意》不难看出,长江南北的文化,既因为人口大量迁徙而互相交融,又由于习俗人情而保持着地域特征。

  明代松江华亭(今上海松江区)人宋诩,著有《宋氏养生部》。饮食部分收录了“爊羊二制”“爊猪”两则。所附爊料清单曰:香白芷二两、藿香“二两、官桂花二两、甘草五钱,咀之。”香白芷即白芷。清代郑光祖《一斑录》载有常熟名厨毛荣创制的爊锅方:肉果二个,丁香一钱,肉桂一钱,“白芷三钱,三奈一钱,右香料五味入纱袋,黄酒十碗,菜油三碗,酌加飞盐,同入锅爊,以肥鸡为上,一切山鸟皆佳……”白芷的用量远远超过丁香、肉桂和三奈。吴门医派代表人物徐灵胎在《神农百草经百种录》中说:“凡祛风之药,未有不枯耗精液者。白芷极香,能祛风燥湿,其质又极滑润,能和利血脉而不枯耗,用之则有利无害者也……”可见,白芷在爊味中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