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代殿试(一)

 新用户36396922 2020-06-05

    清代科举考试分为四级。按规定一般士子不论年龄大小,凡未取得国家正式学校学生资格的,统称为“童生”。童生先经过县一级的考试,考中即成为“秀才”。秀才参加每三年一次在省城举行的“乡试”,考中的称“举人”。举人即成为国家在编官员,享受国家俸禄。举人进而参加每三年一次在京城由礼部举行的考试,称“会试,考取者称“贡士”。考取贡士的人,同时要参加“殿试”。

      会试一般在四月二十一日左右举行,皇帝亲定考题,亲自主持考试,这就是著名的“殿试”。殿试地点,原在天安门外,后在太和殿,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始定于保和殿。殿试后,根据成绩,将参加考试的贡士分为三个等级,称“三甲”。一甲称为“进士及第”,只有三名,头名称状元、二名称榜眼、三名称探花;二甲称为“进士出身”若干名;三甲称为“同进士出身”,若干名。古代读书人非常重视科举考试,“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期望成为天子门生。晚清四大中兴名臣之一左宗棠三次会试都失意,左宗棠不再走科考这条路求发展。他凭着志向和出色的才干创造了一件件丰功伟绩,成为晚清重臣,名震朝野的封疆大吏。但是没中进士,一直是他的心病,是他人生的一大憾事。他远征新疆时,刚好是会试年。会试,一般每三年在京城举行一次。机会难得,于是左宗棠上奏要参加科考。

     清廷中有能力收复新疆的只有左宗棠。当年誉满天下的林则徐就很敬重左宗棠,认定“西定新疆”,非左宗棠不可。为了安抚左宗棠,两宫太后下谕旨,特赐左宗棠同进士出身,并升为东阁大学士。圆了进士梦,左宗棠十分开心。他把心思全部放在打仗上,最后收复了新疆。

      殿试是国家最重要的选拔文职人才的考试,因此历代皇帝非常重视,考试制度非常严密。殿试前一日,专管典礼司仪的鸿胪寺官员将两张黄案分别安放到保和殿内和殿前丹陛上,以备次日考试时放置考题使用。专管筵宴事务的光禄寺官员在保和殿内摆放考试案桌,编号定位,并写上各考生的姓名,考生们到时对号入座。负责銮舆仪仗的銮仪卫官员,将皇帝仪仗摆放在保和殿前。此时,命题工作也在秘密和紧张地进行着。殿试的主考官是皇帝本人,所以其他官员最高也只能是“读卷官”。殿试前一日,读卷官们集中在文华殿,大家密议了考题,当即送皇帝审阅,然后一起送到午门内东侧的内阁大堂,由负责考试纪律监察的“监试御史”监视,连夜刊印考题。内阁大堂实行戒严,大墙内外,御林军官兵昼夜巡逻,严密警卫。乾隆皇帝文化水平很高,读卷官们出题他不放心,也不满意,干脆自己出题,但有一次顺手写了别字,将“稽古右文”写成“积古右文”,自己发现后作了一番检讨,表示勇于自我批评。乾隆自己写错了当然没事,其他官员出题或许没事要整点事。

     雍正年间,江西的一位主考官查嗣庭(金庸先生的先祖)为科举的学子们出了一道作文题,题目就叫“维民所止”。大家知道此语出自《诗经》中的“邦畿千里,维民所止”,其大意是说国家广阔土地,都是百姓所栖息、居住的,有爱民之意。但是雍正看了之后就抓狂了,因为“维止”一词正巧是“雍正”两字去首。也就是说有被害妄想症的雍正认为查嗣庭出这道题的目的就是应试的学子们砍自己的头。于是立刻下令将查嗣庭全家逮捕严办。《清稗类抄·狱讼类》 云:“或曰:查所出题为“维民所止”。忌者谓“维止”二字,意在去雍正之首也。上闻,世宗以其怨望毁谤,谓为大不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