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隋炀帝的龙舟,郇国公的觥筹,扬州狮子头的背后有着怎样的历史?

 瓦尔登的船夫 2020-06-06


从葵花大斩肉到扬州狮子头,究竟起于何时?

葵花大斩肉,其实就是我们熟悉的扬州狮子头,作为地道的淮阳名菜,早已经是家喻户晓。

关于这道菜的历史,很多人往往会将其上溯到隋炀帝修大运河时,所过州县进献的菜肴,在史书《资治通鉴》中记载:

所过州县,五百里内皆令献食。一州至百舆,极水陆珍奇

实际上,司马光关于这段历史的描述,就止步于“水陆奇珍”四个字了,并没说详细说出是否包括有葵花大斩肉。

我们不妨试想一下,作为一本为帝王写就的鉴史读物,报了一堆菜名,感觉岂不是很儿戏?

事实上,关于葵花大斩肉进献隋炀帝的说法,大概率是后世酒楼附会的结果,老百姓无从知晓,自然人云亦云。

至于后来葵花大斩肉改名为扬州狮子头,则有另一个故事,相传唐朝郇国公韦陟宴请宾客时做了一道葵花大斩肉,有宾客借着酒兴吹捧道:

郇国公半生戎马,战功彪炳,应佩狮子帅印!

韦陟所处的时代正是安史之乱后的晚唐时期,此时相比较高居在庙堂之上的文官宰相,毫无疑问是手握重兵的将帅刺史更令人推崇。

于是当韦陟听到如此溢美之词,便举起酒杯一饮而尽说道:“为了纪念今日的盛会,葵花大斩肉便改名为狮子头!”从此,扬州狮子头这道名菜便诞生了。

但杜撰的故事毕竟很难自圆其说,历史上虽然的确有郇国公韦陟这位人,但他却和戎马丝毫不相关,至于郇国公的爵位也是世袭下来的。

所以那句溢美之词很难用得到他身上,但其人热爱宴饮倒是真的,后世甚至用“郇公厨”来指代膳食精美的人家。

而根据清朝扬州文人的笔札,依旧称这道菜为葵花大斩肉,而不见“狮子头”三个字。这道菜的名字由葵花大斩肉变更为扬州狮子头,并真正流行起来,大致是在清末民初这段时间。


狮子头里话扬州,有钱有闲,自然还要有美食

扬州狮子头这道菜,盛行于清末民初的各大淮扬菜菜馆,但在扬州本地,却几乎找不到做狮子头的饭馆,这又是为什么呢?

原因是葵花大斩肉这道地方菜,已经深入到扬州每一个家庭主妇的心中,以至于每个家庭做出的狮子头都各有不同,尤其是狮子头馅料的不同配比,味道的略微差异,便很难唤起食客记忆中的味道。

为了避免“自讨没趣”,便没有人在扬州餐馆的菜单上写狮子头这道菜了。

直到后来淮扬菜名气大振,扬州也成为著名的旅游城市,作为特色菜的狮子头,不得不走出“闺阁”,出现在扬州街头巷尾的餐馆菜单上。

做狮子头时,我们首先要把一整块猪肉切成肉丁,现如今这个步骤我们可以直接交给绞肉机来完成,但在古代,切肉丁却是典型的苦力活,完全要靠人力完成这个步骤。

这就是为何在《水浒传》中,鲁提辖刁难镇关西时,故意让其将刚买的猪肉切成臊子,鲁达知道这是个累活,所以才用来消遣镇关西。

虽然中国的饮食文化自古便提倡:“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但这却是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的,人也只有在满足了基本的生存需求后,才有心力去追求更高的物质享受。

葵花大斩肉(也就是扬州狮子头)在扬州的流行,可以从侧面看出,古代扬州人是多么的有钱和有闲,有钱才能消费得起精美的菜肴,有闲才可以醉心于享乐与美食。

明清时期,沟通南北的大运河,带给扬州这块土地上的人们数不尽的财富,无数商贾,八旗贵胄齐聚在这里,吃、喝、玩、乐,样样都推陈出新弄出了新水准,也难怪乾隆皇帝会六下江南,多次盘桓于这座美丽的城市。

时至今日,在评选出了中国十大宜居城市中便有古城扬州的身影,看来大运河传承下来的繁华虽然已经远去,但美食与文化却依旧“流淌”在这座城市中。


百样狮子头,真的会口水流

提到扬州的狮子头,不禁让我想起另一样以扬州而得名的美食——扬州炒饭,因为在炒饭中加入了鸡蛋,而使得鲜味十足,此后便伴随大运河的纵横流淌,传遍四海。

有意思的是在传播过程中,往往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新式炒饭不但花样百出,而且更富有当地的物产特色,这也是为何很多人前去扬州一尝炒饭,大都悻悻而归,实在是当初扬州炒饭的精髓早已家喻户晓,不再是扬州的美食,而是全天下吃货们的炒饭。

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扬州狮子头身上。

伴随美食的传播,当来到北方,狮子头的馅料中便加入了北方人爱吃的卤水豆腐,油炸金黄成了四喜丸子,来到多水的江南,狮子头又换成了肉馅与莲藕的奇妙组合,带有和马蹄相似的清脆,却有着不一样的韵味。

或是红烧、或是清蒸,原先成名于扬州的狮子头,已经融入了不同地域的百样滋味,舞出了千姿百态,流传着万种风情。

这样的美食也已经不再是一道菜品,已然成为一种文化的美丽代表,食在人间,品味扬州,在一碗美味的狮子头。

2020.6.6(午后)

参考资料:

《资治通鉴》

《中国饮食文化史》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