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商周古国——毕国,商王的战神,周人东进的绊脚石,魏国前身

 9tx22v工人 2020-06-07

商代毕方,多见于甲骨卜辞,主要活跃于商代中后期。关于毕,可以追溯到夏朝有仍氏,因为毕是任姓的分支,据杜预注《左传正义》说:“谢、章、薛、舒、吕、祝、终、泉、毕、过,此十国皆任姓也。”但到了商代,任姓毕方改为子姓毕方,在商朝尤其中后期历史舞台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从商武丁开始,毕方历代作为商王朝重要的核心力量,为武丁中兴及后世商政权的维护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那么商代毕方的地理位置在哪?通常认为,毕方古时称毕原,就在今天的陕西咸阳市北一带,这是根据文献中周文王灭毕方后将自己的庶出儿子毕公高封到商毕故地来的,于是有了西周毕国。但根据卜辞记载,商代毕方的地理位置可能一开始并不在毕原,而是在商王畿之内,为后期形势需要改封所致。毕方是商代重要方国,西方(白虎)七宿之一的毕宿便是以毕方来命名的。

商周古国——毕国,商王的战神,周人东进的绊脚石,魏国前身

毕伯克鼎

“毕”的甲骨文上面是个“田”,像个“带柄的网兜”,造字本义来源于早期族人狩猎时用的长柄网兜,所以许慎说:“毕,田网也。”《国语·齐语》载:“田守毕弋。”毕是捕兽之网,戈是指兵器,这里是用来刺杀被网住的野兽的戈矛。《诗经-鸳鸯》中有“鸳鸯于飞,毕之罗之”的诗句,可见这种长柄网兜也跟罗人一样擅长捕鸟。等网住了野兽或鸟类,得到猎物,猎捕也就宣告结束,故“毕”字又有了完结、毕业、到底等引申义。早期毕地族人发明了这种“毕”式网兜,用来捕猎,是个擅长用“毕”式网兜捕猎的氏族。《山海经·西山经》载:“有鸟焉,其状如鹤,一足,赤文青质而白喙(huì),名曰毕方。”西方有毕方鸟,而毕方也在西部。还有很多古籍如《淮南子》、《韩非子》等都将毕方与某种神秘鸟类联系在一起,这可能一方面由于早期毕人是个以捕鸟为业的部族,一方面毕方又是商人的分支,而商人本身就是以玄鸟为图腾的。故何光岳认为毕国也是一个以鸟为图腾的部族。

商周古国——毕国,商王的战神,周人东进的绊脚石,魏国前身

毕的甲骨文

毕方在甲骨卜辞中的出场频率非常之高,毕方国君自称“小臣毕”、“亚毕”,“小臣”、“亚”是商代重要官职,能担此职位者大多都是子商血统。学者认为,毕方为商武丁儿子的封国,卜辞中也称“子毕”,子是殷商的姓。毕方受到商王的特别重用,凡有农业、祭祀、战争、外交等国家大事,必有毕方的身影。比如有商王贞问毕方收成的卜辞:“贞:毕有灾。”或“毕无灾”等,因为毕方有商王的田猎场,卜辞中称“毕田”,故商王对毕方的灾害非常关心。商王经常邀毕方国君一起射猎,比如卜辞:“贞:令毕盖三百射。”、“卯贞:王令毕田于京。”等等,这些都表明毕方具备一定的军事能力,商王对毕方寄予厚望。国家每有战事,毕方便走马上任,亚毕之“亚”,便是商代的一种武将官职。卜辞:“丁未卜,争贞:勿令毕以众伐(上工下口)。”西北部的(上工下口)方入侵商朝地界,当地监国火速向商王禀报,商王急令贞人占卜:派毕方去征讨合适吗?卜辞:“丁巳卜,贞:王令毕伐于东邦。”东部有敌国入侵时,商王也派毕方去征讨,一般而言,战争讲究兵贵神速嘛,由于时间紧迫,商王乐于调动敌国附近的军队前去镇压,以尽快击退敌军,减少损失。但这些卜辞表示无论西北险情还是东部有难,商王都启用了毕方的军队,这一方面说明商王对毕方军国实力的信任,任人唯亲;另一方面对商代毕方的地理位置可能也略有存疑。商代毕方一开始可能并不在西部,而是在商王畿,所以商王调动起来比较方便。何光岳认为毕方是在商朝末年封到西部的,当时商朝的重心已转向东夷,为了防止周部族后院起火,毕国作为监视功能改封到毕原,成为周部族东进的绊脚石。

商周古国——毕国,商王的战神,周人东进的绊脚石,魏国前身

毕伯克鼎铭文

毕方还经常被商王作为使者派遣到外邦,比如卜辞:“贞:令毕往。”、“贞:令毕呼犬延作……”更进一步说明前期毕方就在王畿内,如果一开始就远在毕原,那就没法重用了。毕方还具备主持王室大型祭祀的资格,比如卜辞:“甲午卜,贞:呼毕先御燎于河。”、“贞:呼毕(酉彡)岳。”这些都记录了商王呼毕方主持祭祀河川大岳的事。当然,作为商的成员国,每年的朝贡还是不能少的,卜辞中还记录了毕方向商王贡献牲畜,“未卜,贞:毕以牛。”、“……用自上甲五牢攉大示五牢。”五牢,就是五种牺牲或祭祀品。

商周古国——毕国,商王的战神,周人东进的绊脚石,魏国前身

毕鲜敦

商代毕方势力强大,由于与商王室的特殊关系,又建有赫赫战功,周边诸侯无不敬畏,因此在当时可以说是“闻毕胆丧”。商王把这么重要的一颗棋子安插在周部族榻侧,大大震慑了周方族人,严重阻碍了周方的发展进程,引起周人的极大忌惮。周文王即位后,以仁义治国,名闻天下,附近许多诸侯归附,羽翼逐渐丰满,时机成熟后,才寻机彻底剿灭了毕方。《史记·魏世家》载:“武王伐纣,而高封于毕,于是毕姓。”西周姬姓毕国立国较早,在商未亡之前就已封国,毕公高虽为庶出,威望极大,这源于他个人的能力。清华简《耆夜》载有“西伯戡黎”后续事宜,说得是文王攻打黎国班师回朝,古代打仗凯旋后需在太庙举行庆贺大典,祭祀、犒赏、分封、奖励等事宜,功臣大多是文王儿子,其中就包括毕公高。可见毕公高常年跟随文王东讨西征,战功赫赫,被封到如此重要的商毕故地也是名至实归。周成王在《书·毕命》中赞誉毕公高为“弼亮四世,正色率下。”可见毕公高高寿,曾辅佐了文武成康四代周王。

商周古国——毕国,商王的战神,周人东进的绊脚石,魏国前身

毕鲜敦铭文

毕国在西周时期仍然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由于毕公高显赫的声名,后世子孙也得以荫泽乘凉。清华简《祭公》篇中提到,周穆王时,当时的毕国国君位列三公(邢公、毛公、毕公),可谓世袭了祖上的尊位。但西周毕国最后的结局却不得而知,据出土铜器与文献的相互佐证,推测可能亡于西周末年。2007年出土于陕西韩城市梁带村芮国墓地的铜器“毕伯克鼎”是宣王时期的毕伯为祖先毕公高制作的器物,可见周宣王时,毕国还存在。由于毕国封地近于镐京,有可能是周幽王时亡于西戎入侵。除了新出土的“毕伯克鼎”,有记录的传世毕器还有“毕鲜敦”,但不知属于哪个时期。毕国亡后,国人以国为氏,形成毕姓,但毕人的故事还没有结束。春秋时,毕公高有个后裔叫毕万,在晋国当官,因在晋室立功,被封到魏地,故其后代便改姓为魏,形成春秋时晋国六卿之一,战国时三家分晋,建立魏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文/堰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