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名府部汇考十

 文化龙乡 2020-06-10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一百四十二卷目录

 大名府部汇考十
  大名府古迹考

职方典第一百四十二卷

大名府部汇考十

大名府古迹考

        《通志》本府〈元城县附郭〉
元城故城,在府东十里,按《府志》:唐乐彦祯筑。魏武侯城,在旧府城南十里。
骑山楼,在旧府治西园,宋韩琦留守时置。魏武侯台,在府城东十里。按《大名县志》亦载。魏武侯台去县治十三里,在旧城南西南。喜雨亭,在旧府治,五代时,王彦超守魏郡,为民祷雨有应,因名。
晚香亭,在旧府治,宋韩琦留守时,重九日,燕诸监司于后园,诗中有晚香字,故名。
望春亭,在旧府治,韩琦暮春会北亭,有此日倾城乐御河之句。
古春亭,在旧府治,宋吕彝简留守时置,去而民思之。扁曰:吕公亭。彝简尝赋诗云:三月三来御水涯,古亭春色偶相遮,故名。
九思亭,在旧府治,宋文彦博留守时置。
观德堂,在旧府治西园后,周时郡守符彦卿射堂,宋冯京改今名。
清心堂,在旧府治,宋冯京建。
安正堂,在旧府治,韩魏公留守时建,与所建善养、雅集二堂,皆有诗。
众乐堂,在旧府治西园,宋文彦博留守时建。每春时,许人游赏,故名。
贤乐园,在旧府治,通判厅侧,宋黄庭坚记。马陵道,在府东南五十里,即齐孙膑射杀庞涓处。
《通志》未载。《府志》《明一统志》旧府城,在今府城西八里,宋元时府治在焉。明洪武末沦于水,始迁今治。
皇城,在旧府城,五代周郭上皇所筑,其城仪门东南有五礼碑,西南有大乐大成碑,皆宋徽宗所立。
五鹿墟,在府城东,《左传》:晋公子重耳乞食于五鹿,有野人与之块,即其处。又开州南三十里有五鹿城,鲁伐卫取五鹿,盖此城也。
百花坞,在府城内,宋王拱辰留守日,于西园高筑坞,名曰:百花。
台头堡,在府南大门外,有高台。相传魏惠王拜郊台,今称村曰:台头堡。
东园,在旧府治,宋韩琦判大名,新进少年多忽之,琦尝游园,为诗云:风定晓枝蝴蝶闹,雨匀春圃桔槔闲,时人称其微婉。
梨园,在旧府治内,宋时置有梨万馀株。其后留守者又种桃万株,名公题咏甚富。
雪香亭,在旧府治,宋文彦博有诗石刻存。天王台,在府城后,唐庄宗筑。
魏宫弹棋局,在兴隆寺内,魏文帝时故款也。
《通志》俱无,今据《县志》。
大名县
惬山古堰,在县北十五里,汉成帝时河决,俾河堤使者王延世运土塞河,三十六日,河堤成,颇惬人心,故名惬山。今丘阜突然,有祠三间,卉木周郁,过者犹兴思云。
沙堤古堰,水经注以沙丘堰在贵乡,沙丘即沙麓,在旧大名府西门外,距县六里。今虽隶元城而水经可据,宜收入《大名县志》中。
惠王台,去县治十三里,在旧城内。
魏城亭,应劭曰:魏武侯别都,今废。今县西有魏城村,疑是。
西渠,唐书贵乡望有西渠,开元二十八年,刺史卢晖徙永济渠,自石灰窠引流城西,注魏桥,以通江淮之货,今不知其处。
铜台,在县东北五里,积土亩许,盖亦战国坛坫会盟处。
魏县。
魏县故城,一在县东四十里,一在县南三十里。
葛筑城,在县西南二十里,赵成侯及魏惠王
遇于葛筑,即此。
礼贤台,在县东南,魏文侯筑,以礼贤士。
《通志》未载。《府志》《县志》洹水镇,本洹水县,宋熙宁间省为镇,战国时苏秦会诸侯于洹水上,即此。
魏台,在县东,相传为魏文侯礼段干木处。回隆镇,在县西南六十里,俗传宋真宗北征至此回銮,因名回龙,今讹为回隆。
盖公台,在县东南八里,漳水冲没。盖公盖宽饶也,汉司隶校尉,有墓详后。
元兵部尚书阿鲁灰公勋锡碑,在县西南三十里,旧魏城内,碑文并年月俱无可考。
南乐县。
昌意城,在县,旧传为黄帝子昌意所筑。
繁阳城,在县西北三十里,赵廉颇伐魏取繁阳,即此。
昌乐城,在县西北三十五里,晋置。此县隋省,唐复置,后废。
平邑城,在县东北七里,按《明一统志》:晋〈阙〉公四年,赵城平邑,唐马燧尝提兵驻此。又曰:马燧营。
故朝城县 在县东二十五里,宋时城址。五花营,在县北十八里,唐河朔五镇尝会兵于此。
彦章营,在县南门外里许,王彦章尝与唐庄宗相持于此。
《通志》未载。《县志》黄河故道,一在县西北郭村,距县十五里,今惟断岸沙碛存焉。此西黄河故道也。一在县东宋堤之东,距县十八里。今亦枯竭,故道犹存。此东黄河故道也。已详见山川考。
繁水城,在县西北三十五里,王村堤西,隋省昌乐置此。唐复省此置昌乐,遗址尚存。
三娘子台,在县西二十里,故老相传,宋时沿河堤上,设官守堤,溃则以死罪之。河决其处,筑之不塞,守堤官季女痛其父非命,自投河,河遂塞。后人于投河处筑台立庙,以祀之,因得名,遗址尚存。
操刀营,留胄营,在县西三十里,西为操刀,东为留冑,世传武王伐纣,诸侯会此,戒严操刀而进,既胜商,复驻此,留弃甲冑以示不用。今其地为操刀村,留胄村。
建成营,在县北八里,方山固河南岸,唐高祖武德五年,建成曾驻兵于此。今废。
杖花亭,在县西南八里睢家庄,元延祐间,睢氏兄弟长伯原次、季连次、叔洪皆好学,时人称为三先生,张梦山名其扁曰:杖花,今废。
翠香亭,在县西三里固,元佥省王珍筑于祖茔道北中,有奇花异卉。时人谓之王相公花园。惬山先生潘迪扁曰:翠香,今废。
致乐亭,元中正院宣使樊子清筑于别墅,为亲避暑之所,今未详其处。
梦山亭,在县西二里,隐士张淳筑姚牧庵,书其额。前有古文山,其上三峰,东崖曰月窟,西崖曰云堆,今废,遗址犹存。
好礼亭,在县东一里,元大德间处士石子宁筑梦山,题其扁曰:好礼,而为之记。今废。
清丰县。
汉阴安城,在县北十五里,按《县志》:在县北二十里。汉县属魏郡,武帝元朔五年,封魏不疑为阴安侯,即此。
聂城,在县北十里,春秋齐宋曹次于聂,即此。孙固城,在县东十八里,按《县志》:在县东南十五里,废址方五里许。
卫城,在县东四十里,世传灵公都此。按《县志》:一曰灵公避暑之离宫。
干城,在县南三十里,卫风出宿于干,即此。顿丘城,在县西南五十里,按《县志》:在县西北五里。《汉志》:东郡有顿丘,即此。《明一统志》:诗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即此。汉置县,晋置顿丘郡,五代晋置德清军。
戚城,在县南三十里,卫大夫孙林父私邑。按《县志》:在县南三十五里坡头村,孙林父私邑也。又名戚田。春秋文公元年,公孙敖会晋侯于戚,即此。又按《开州志》:戚城在开州北王合里,但城旧址广不及一里,似当以此为是,故不另载。秦女楼,在县南四十里,相传金堤上有秦女楼。按《南乐县志》:楼在南乐县西十里金堤上,恐即此楼,故不另载。
《通志》未载。《县志》《明一统志》清丰县故城,在县西北十八里,旧传宋因水患迁今治。
旧城,在县南距城五里,旧传清丰县城在此。今城,其新迁者,遗地见存。
故城,在县西南十五里,城废。
德清故城,德清军在陆家店,本旧澶州。石晋天福三年,移州于德清寨,仍于故澶州置顿丘镇,取县为名。四年,晋幸天雄军,改镇为德清军。开运二年,又移军于陆家寨,在新澶州之北七十里。
蒯瞆台,在顿丘废县北十五里,卫太子登铁丘上,望郑军投车处。
看花台,在孙固城,城与台莫考所始。
歇凉台,在苏村台,上有龙王庙,庙前有石兽。雉台,距县东南五里,土阜隆起数丈,俗名金鸡台。吕司徒又于其下筑垣,凿沼,莳花种竹以为游息之处。
遮害亭,《水经注》:在顿丘,今不知其处。按《浚县志》:亦载遮害亭,非此亭也。
金堤,上接清丰,下入南乐县界。汉书金堤古堰也。成帝时,王延世运土以塞河决,自金堤而增筑之,堤上有金堤驿、秦女楼。
泉源,在顿丘古城东北,卫诗:泉源在左,淇水在右。
内黄县。
故内黄县城,在县西二十里,《府志》:作旧县城。单雄信营,李密将也,尝驻兵于此。
亳城,在县西南二十五里,按《书》:殷有三亳,蒙为北亳,偃师为西亳,谷熟为南亳,皆殷故都。此为北亳,中宗陵寝近焉。
故殷城,在县南十三里,殷河亶甲居此筑。柯城,在县东北,春秋叔孙豹会晋士丐于柯,即此。
临河城,在县南四十里,即临河县故城。按《滑县志》:有临河县,城址犹存,似当以在滑县为是,故并载于后。
烽火台,在县北四里,宋杨延朗筑以禦契丹。按《开州志》:亦有烽火台,当日河北各处设台,自非一处,故并存之。
李靖堡,在县西南三十里河村。
《通志》未载。《府志》故城,县南四十里沟河之旁,隋所置县,后废。繁阳城,县北三十里,赵使廉颇伐魏,取繁阳。三国时曹丕为坛于繁,升受玺绶,即此地。又南乐县亦有繁阳城,未详孰是,宜并存之。
金堤驿,在大河之宾,今废。
浚县。
雍榆城,在县西南十八里,春秋叔孙豹救晋,次于雍榆,即此。按《浚县志》:今呼为瓮城。
牵城,在县北十八里,春秋公会齐侯、卫侯于牵,即此。
朝歌城,在县西七十里,其南有糟丘酒池,汉因其密迩纣都,故名。
黎阳城,在县浮丘山西三里,汉永平间陷为湖,惟台存。
仓城,在县西南三十里,汉袁绍于此聚粟,隋书李密西保仓城,即此。
枋头城,在县西南六十里,淇水至黎阳入河。曹操于水口下大枋木以成堰,遏淇水东入白沟,以通漕运,因名其处曰:枋头。后石虎以苻洪为龙骧将军,处于枋头城,即洪筑云。
永昌城,在县西北十八里,隋初置。按《浚县志》:在县西北十八里,苻坚改枋头城曰永昌,大业间废。
妹土,在县南,书称妹邦,诗称妹乡,皆谓此。鹿台,在县西,武王散鹿台之财,即此。
天王台,在县西,隋开皇四年筑。
招鹰台,在县西五十里,殷纣时虞人习鹰处,土人讹为照影台。
濛鸿亭,在县大伾山南巅,金时防禦使建有石刻。
岁寒双秀亭,在县浮丘山西壁。按《浚县志》:在浮丘西岩,峭壁无隙,而双柏挺出,因建亭其上,元时已有题咏,今亭柏俱废。
憩亭,在县长清门外,卫河之滨。
伟观亭,在县佛岩龙洞之间,岩下有古柏数十株,元刘逊书大伾伟观四字。
宣圣讲堂,在县淇门镇,孔子适卫,尝与弟子
讲学于此。
黎阳仓,在县大伾山北麓,李密尝据此。按《浚县志》:隋炀帝漕河北之粟以饷京师,李密据之。唐宋皆仍其制,政和以后,大河南徙,始废。懋功宅,在县观音岩北,唐徐绩别墅。
富庶桥,在县南新镇,有高阜曰:适卫次,桥曰:富庶桥,相传子适卫,与冉有问答处。
钜桥,在县西五十里,武王发钜桥之粟,即此。
《通志》未载。《府志》《县志》淇门城,在县淇门镇,金时设。
黄河古道,西南自石济经黎阳遮害亭,走大伾山下,南为黎阳津,已详山川考。
青坛,在大伾绝顶平处,汉光武平王郎还至黎阳,筑坛祭告天地百神,刻石纪事。
黎水,《书》曰:我卜河朔黎水,即此。传曰:河朔黎水,河北众水交流之内也。今水湮没,不能详其所出。
宛水,按《水经》:淇水径枋城南东,与宛口合宛水,上承淇水,今湮。
宿胥故渎,在县南五十里,水经曰:魏武开白沟,因宿胥故渎,而加其功也。今湮。
天然石樽,在大伾北巅上,容酒斗馀。
石上古柏,在大伾东岩石上,挺生盘石,毫无寸土,不计年矣。
天成圣功桥,在故黄河黎阳津。宋政和五年,都水使者孟昌龄建。徽宗赐以此名,群臣表贺。今圯,无可考。
永济渠,在县北十里,隋大业四年开,今废。袁谭城,在县西南三十里,今呼为团城。
曹操城,与谭城邻。
紫金城,在紫金山外。
裴家庄寺,在县西北四十里,明太祖龙潜时,尝游此寺,僧异之,供奉甚至,及即位,召为都纲,俾世袭,今废。
浚州城,在浮丘山上,宋天圣初,避水筑此,今废。
鹰犬城,在卫县东,传为纣养鹰犬处。
鲧堤,在县东,鲧治水时筑。
糟丘酒池,《括地志》云:在卫县西十三里,今入淇版矣。
凉马台,按《晋书》:慕容垂自凉马台结筏以渡,明日至邺,即此。
杏花台,在大伾山浮丘之间,金时富人所筑,以资游观者。
遮害亭,在县南五十里,昔人筑之以障河流者,汉贾让治水三策,云:决𥟖阳遮害亭放河,使北入海是也。
中军亭,在大伾绝顶,李密建以瞭敌者,今存四巨础。
观澜亭,在浮丘山巅,明万历时知县任养心建,卫河经其下,可俯而窥,今废。
清白堂,在旧州治。
阳明亭,在大伾绝顶书院内。明新建伯王守仁建。
怀古亭,在大伾北巅。
云半山房,在大伾东岩,明知县张肯堂建。蔼蔼亭,在大伾山云半山房,南明知县张肯堂建。
紫来亭,在大伾东岩,凭虚结构,不异空中楼阁。
滑县。
帝丘城,在县北七十里土山村,春秋僖公三十二年,卫迁于帝丘,胡安国曰:帝丘,东郡颛顼之墟。按《开州志》:帝丘即古颛顼之墟,在开州境内,然当以在滑县为是,故不另载。
韦城,在县东南五十里,即殷诸侯豕韦氏之国。
滑台城,在县东二里,卫灵公筑。
平阳城,在县韦城西二十里,春秋孔悝为蒯瞆所逐,载伯姬于平阳,即此。
訾楼城,在县西南六十里,春秋邢人伐魏取訾楼,即此。《明一统志》云:在旧长垣县西北六十里。《府志》云:当以在滑县为是,故不另载。
古锄城,在县东六十里,左传后羿自锄迁于穷石,即此。
沙店城,在县西南二十里,宋都统制王产屯兵处。
向固城,在县西北十里,唐都督府兵,宋州兵埽兵,并屯此。又按《浚县志》:向固城在浚县南十五里,当以在滑县为是,故不另载。
故卫南县,在县东六十里,春秋为楚丘,卫文公徙此。隋初置楚丘县,后改卫南,金省入白马县。
故白马县,在县南二十里,本汉之漕邑,隋以来为滑州附郭邑。
宣房宫,在县北十里苗固堤上,一名瓠子宫。汉武帝塞瓠子筑宫堤上,曰宣房。
相公台,在县南门外龙潭东,宋陈尧佐建。回雁亭,在县治,宋欧阳修守郡时建,有诗云:晴天仰见雁已回,后人因以名亭。
冰堂,在县治,宋欧阳修守郡时建,尝造酒,名冰堂春。
大阅堂,在县,宋梅摰知滑州时建。
楚丘,在县东六十里,即卫南县,春秋僖公二年,齐桓公城楚丘,即此。又按《开州志》:楚丘在开州西南,然当以在滑县为是,不另载。
石丘,在县南五十里,相传孟子遇宋牼处。袁曹遗垒,在县北十五里,鱼池东,每大营左右环以二小营,大营九,小营十八,土人呼为九圈十八漯。
孔村,在县东五十里,相传孔子适卫过此。岳村,在县城南,相传宋岳武穆战胜金人处。画舫斋,在县治内,宋欧阳修建。
白云茅屋,在县瓠子堤上,元宋纳归隐处。
《通志》未载。《县志》南濮阳城,按《县志》:东郡属兖州,晋武帝封子允于此。以东不可名国,有濮阳县,故名濮阳国。西濮阳,唐大业初废入卫南县,今焦二寨有遗址。
临河县,在县北六十里,古东黎县也。以南临黄河,故名。晋天福七年,隶澶州,今在滑县境内。有王莽河、古淇河及颛顼陵庙在焉。
灵河县,在县南四十里灵河村,隋置灵昌县,唐改曰灵河。《明一统志》:宋省入白马县,今名灵河镇。
古酸枣县,在县西南十五里,韩襄侯灭郑所都。
须城,楚丘东南二十八里,诗曰:思须与曹,即此。
白马城,在白马津东南,卫文公东徙渡河,都之。
滑台小城,高昌筑。苻坚后,翟辽据之。
董固城,在县南七里,金广威将军屯营,或曰:汉董卓据此。
大城,在县东北五十里,地名牡丹村。
赤眉城,在县东二十四里,汉赤眉帅樊崇筑。麻王城,在县东六十里,有大冢俗呼麻王天子,墓南有麻城营。
黄河渡口,在县西南三十五里老河寨,传言汉寿亭侯出五关渡河处。
逯明垒,石勒将军逯明筑,故名。址尚存。
王铁鎗寨,在县北三十里,五代王彦章与段凝屯兵于此,彦章善铁鎗,故名。
牛星丘,在县东南二十里。《汉志》:武帝时,有斗牛星落此,夜尝见火,今南有星落村。
京观,一名骷髅台,汉东郡太守翟义起兵诛王莽,莽杀其众,筑此以威众。按《汉书》:京高丘观,如阙形,以惩淫慝也。义举义兵,莽夷三族,诛及种嗣,不轨之甚。而乃以此名之,君子惜焉。滑台宫,史传魏显祖十七年建,十九年,幸滑台。
仁风楼,晋袁宏建,为奉扬仁风之所,今没。魏徵宅,今废,即东尼寺。
慈恩寺塔,有唐韩愈、李翱、孟郊、柳宗元同登题名,在城内,今失其处。
节堂,唐李德裕建。
滑州旧驿,唐初建,在城西旧址,今废。
大厅,唐开元中李邕建,中有贾相公遗像,杜太尉刻经石,今不存矣。
鹿鸣台,在城内南,宋宁朔将军王元谟自滑台之鹿鸣,即此。
稽古堂,元杜金吾建,今废。
清理堂,元令元起建,今废。
挹翠堂,元守张雉垣建,今废。
清风楼,宋梅挚建,元守杜金吾重修,今废。玩花楼,在县治后,传为蔡京游玩之地,废址犹存。
滑台,在县西北,旧有台高一丈,周围十六步,今墟其址。相传周公测影于此,故又号测影台,滑台得名,因是也。
韩王台,有二,并在酸枣南一十六里,孙楚韩王台赋云:酸枣县门外,左右有两故台,故老云韩王听政之观也。
潇湘亭,址不存。
来凤亭,元守张雉垣建,今废。
烂柯亭,元守张雉垣建,今废。
天庆观,有宋龙图阁学士梅挚题名,今废。梅龙图溪园,梅挚建,今废。
黄塔,在县西南四十五里,遇旱祈雨于此,颇验。
江井,在旧韦城中,六大井皆隧道下,俗谓之江井。
黄河故道,在县西二里,北尽县境,东北有苗固鱼池,蔡胡诸漯皆河经流处,今河南徙,旧道淤矣。
豢龙井,在废韦城内东南隅,即古豢龙氏之乡。
八角井,一名新井,在城外北濠下,唐贞元中,节度使贾眈凿。
灵平埽,元丰元年,塞曹村决河,名其埽曰:灵平。以上四条俱详山川考。
东明县。
漆园城,在县东北二十五里,庄子尝为吏于此。
五霸冈,在县东南五十里,春秋诸侯会盟于此,故名。
《通志》未载。《县志》南旧东明废县,在县南三十里南东明集,迤北即《旧志》:所谓东明镇,遗址尚存。
西旧东明废县,在县西十五里西东明集,即《旧志》:所谓云台集也。
冤句县,在县东北东台里李家屯,有庄子墓,墓前有观址,今有灵泉,涌出深丈许。
南华县,在县东十里许西台。以上二县,《通志》:俱入长垣,当以此为是,今并存之。
旧济阳废县,在县西南十里满城村,迤西故武父城也。城在济水之阳,故名。光武生济阳宫,即此。
平丘废县,在县南五十里平冈坡,东汉为平丘县,《一统志》:陈留有平丘,在县西北九十里,正当东明之境。
戎城,在县西南十里,按《水经》:济水东过戎城,即此。俗讹为盈,今复名满城。
外黄城,在县西南四十里黄堌集,汉时为县。煮枣城,在县东十里,史记苏秦说魏襄王曰:大王之地,东有煮枣。徐广云:在济阴,冤句是也。庞居士庄,在县东南六十里,旧贤寺后。居士,汉时人,世居此修行證果,遗庄尚在,唐开元间建寺其前,因名旧贤。
东台,在县东北十五里,即古冤句县。《明一统志》:作古南华县。
西台,在县东北十里,即古南华县。
文台,在县东北数里,冤句故县,俗传晋文公行乐处,故名。《烈士传》曰:隐陵君施酒文台,即此邑。
秦台,在县西南二十里,秦始皇东游至此,昏雾四塞,因筑台以压之,迄今名曰:秦台。
云台,在县西南十五里。
霸王台,在县北五十里,秦围赵,楚怀王遣宋义项羽救之,驻军于此,筑台。
康王台,在县南五十里,靖康间,金围汴时,康王总率河北募兵入援,筑台于此驻军。
荆台,三田哭紫荆处。
汉军营,在县东南六十里大马王家村,迤东俗传汉高祖领军经此,因暂驻焉。有军骑一大马,故以马名村。
垂都,在故冤句县界,《史记》云:垂都焚,即此。内有垂亭。
黄陵冈,在县东南八十里。
黄军营,洪武初年,大将军徐达奉命取河北,自中滦渡河,遣宜春侯黄彬出大名府路,彬驻师大善集西南三里,依河而阵,檄谕诸县,皆望风降服,不血刃而大名遂定,因名其地曰:黄军营。
牧豕泽,东汉吴祐,年二十,常牧豕于泽中,行吟经书,遇父故人谓曰:卿二千石子,而自业贱事,踪子无耻,奈先君何。祐辞谢,守志如初,后举孝廉。
白云仙洞,在县东二十里白云山,相传为张良辟谷处。
开州。
颛顼城,在州东郭里,又按《滑县志》:颛顼城在滑县界,废临河县东北三里。
咸城,在州东南孟里,按《开州志》:春秋文公十年,叔孙得人败狄人于咸,即此。
鄄城,在州东鄄城乡,以上二城并卫卿大夫食邑。
须城,在州西南,诗曰:思须与漕,即此。
濮阳故城,在州西南。
密城,在州东南七十里,李密别垒。
龙渊宫,在州西别驾里,汉武帝筑,一名赤龙涡。
濮阳楼,旧在州治,汉乾祐中,移就州南三里德胜寨故台,或云宋改澶州为开德府时建。披云楼,在州治,后宋真宗幸澶渊时建。
遥碧亭,在州治西南,五代时建。
昆吾台,在颛顼城内,昆吾当夏时尝霸诸侯。按《清丰县志》:昆吾台在清丰县界顿丘左,相传夏时筑。
重华台,在州南,昔卫灵公筑,即仲叔圉谏言处。
霸王台,在州东南十里,旧传楚怀王遣宋义项羽救赵驻此筑。
旄丘,在州西南,《诗》曰:旄丘之葛兮,即此。按《滑县志》:旄丘在废临河县西四十步。
瑕丘,在州南二十里,记称公叔文子登瑕,丘蘧伯玉从,即此。
德胜寨,在州南三里,汉乾祐初,自夹河移澶州于此,周世宗又迁于夹河,与德胜寨南北相直,故居人有南澶北澶之目。
御井,在州治南,宋真宗驻跸此。
宋真宗回銮井,在州治南。
《通志》未载。《州志》《明一统志》长乐亭,在长乐里曹家庄,相传颛顼避暑亭。澶渊故城,在州南义井里,俗呼澶州坡,春秋时诸侯会盟之地。
濮阳旧治,在州治西南,《旧志》:后魏置,隋改昆吾县,后改濮阳,内有尊美堂,明时为太仆行署。德清城,在州五十里凌家店。晋天福中,移澶州于德胜寨,以故澶州置顿丘镇,寻改为德清军。
昌胡城,在州东北岳村里,今为昌胡村古河口,距城二十五里,即临河县地。宋时河决,昌胡始废,临河今半入滑。
五鹿城,在州南三十里,《左传》:晋公子重耳之卫,出于五鹿,乞食于野人。又按《一统志》:五鹿墟在大名府东。
皇城,在州治后,宋景德时真宗驻跸于此。瓦屋,在州城西南,春秋周桓王五年秋七月,宋公齐侯卫侯盟于瓦屋。
延丘,在州东南文冈里,相传吴使延陵季子札聘鲁,适卫,经游此地,因名。
泥中,在州南,昔黎侯失国,寓于卫居此。《寰宇记》云:澶州临河县,汉为黎县。按《滑县志》:临河在县北六十里,古东黎县也。隋开皇五年,置临河,以南临黄河,故名。据此则昌胡城与泥中同属临河矣。
铁丘,在州北五里,《左传》:杜预曰:戚城南有铁丘。春秋哀公二年,晋赵鞅帅师及郑罕达,战于铁丘。
清丘,在州东南长乐里,春秋宣公十二年,晋人、宋人、卫人、曹人同盟于清丘。
楚王台,在州南,项羽救赵驻军于此。
黄河故道,在州治南,又长垣县南六十里,清丰县西五里,及废东明县南五十里,皆有故道。明正统十三年,河决阳武,循故道至开州南一百二十里,东流抵濮州,过张秋入海,其流奋激,声闻数里,其俗名响口子。
瓠子宫,在州西南,汉武帝时筑。
烽火台,在东南澶濮之间,濒河远近皆有土台,连络相望,盖宋时因契丹入寇,置烽火于上。潜龙宅,在澶州故城,唐明宗微时居此。
御店,在澶州故城内,宋太祖太宗微时邸舍,徽宗时改名潜德观。
回銮碑,在州治南,有宋真宗回銮诗碑亭,明时重建。
爱景堂,在故澶州城,宋何承矩筑。
观凫亭,在杏冈,知州朱纨建。
仰止亭,在州治南,州同潘埙建。
疗鹤亭,在州署内,知州尹耕建。
长垣县。
古匡城。在县西南十五里,子畏于匡即此。长罗城,在旧长垣县西南三十里,汉武封常惠为长罗侯,即此。
鹤城,在县西十八里,卫懿公养鹤处。
古南华县城,在县北十五里,有古台址。按《东明县志》:有南华县,似当以彼为是,故两存之。古冤句县城,在县东北十里,有古台址。按《东明县志》:有古冤句县,似当以彼为是,故两存之。康王台,在县南五十里金围汴,康王募兵入援驻此。
秦台,在县西,秦始皇尝行幸至此。
平丘,在县南,春秋昭公十三年会于平丘,即此。
《通志》未载。《府县志》《明一统志》长垣故城,在县西南三十五里,本秦置,唐废入匡城县。
漆城,在旧县西二十里,竹书纪年邯郸伐卫取漆,即此。
蒲城,即今县治。春秋齐侯、卫侯胥命于蒲。家语子路为蒲宰,即此。金元长垣县,旧治柳家村,明徙治此。
东明城,在县东四十五里,本汉东昏县,莽改曰东明,东汉复曰东昏,宋初置东明县,属开封府。金徙于曹州济阴县西,明朝入开州。
妇姑城,在旧县西南七十里,隋于此置匡城县。宋改长垣县,金始迁县于柳蒙村,此城遂废。宋时长垣县城,在县东北三十五里柳蒙村。学堂冈,在县北十里,相传孔子尝过此讲学,旧有祠设孔子像,而以子路、曾晢、冉有、公西华侍坐,谓四贤言志于此。
坟墓附。
本府〈元城县附郭〉。
汉王翁孺墓,在故城东二百步。翁孺,孝元皇后祖。
晋束晰墓,在束馆镇,晰尚书郎。宋刘忠定公墓,在府城东北三里。
郭申锡墓,在孝义乡,宋待制也。
刘总管墓,在府城北二十五里。
毕节度墓,在府城北五十里。
大名县。
唐魏博节度使罗弘信墓。在县北十八里。周剑甲墓,在县南八里,周太祖临崩,遗诏葬剑甲于此。
宋赠驾部郎石知谦墓,在县北十八里。
元魏国公李益立山墓,在台头里。
参政李观墓,在李益墓南。
王伯益墓,不详其处。
侍郎金良墓,在县北十五里。
双冢,在李茂堤前百馀步,方三亩,岿然突立,中若一界,故名。盖古人之墓,今不详其自矣。明大学士成文穆公墓,在县北靖家口桥北。南乐县。
仓帝陵,在县西三十五里吴楼村,仓帝名颉。赫胥陵,在县东四十里,胥平、胥方二村之间。晋王清墓,在县北三里,清为晋奉国将军、都虞候,开运时,契丹南侵,战死葬此。
唐张公谨墓,在县西三十五里王村。
宋韩义墓,在县东南一十五里。
金防禦使李国栋墓,在县东一里。
元处士张淳墓,在废县西南二里,里中称淳为梦山先生。
佥省王珍墓,在县西二里。
傅处士墓,在县北八里,岳儒固村。
秦公墓,在县东北八里,秦公昭远将军,元至正间葬。
明通判累赠大学士魏怡墓 在县南关外,内葬长子兵部侍郎魏允贞,次子吏部主事魏允中,季子刑部主事魏允孚,孙大学士魏广微,俱奉敕修。
魏县。
汉司隶校尉盖宽饶墓,在县东南八里许。清丰县。
子路墓,在县西南三十里赵让村,按子路墓在大名境者三,一在清丰县,一在长垣县东三里,一在开州北戚城之东,未详孰是。
孔悝墓,在顿丘城北三里,《春秋传》云:孔悝,卫卿,死葬于此。
审食其冢,今不知其处。
魏刘伶墓,在武强镇北三里。
杜康墓,在武强镇北一里。
唐张果老墓,在县东北三十五里新庄集南,果老有仙术。
宋晁学士宗懿墓,在县东四十五里。
元彭公墓,在县东北二十五里。
内黄县。
商中宗陵,在县西南二十五里亳城东。
楚宋义墓,在县北楚王镇,秦末章邯围钜鹿,楚以义为上将军救赵,项羽杀之,葬此。
栾尚书墓,在县西四十里伏恩村。
王伯当墓,在县,伯当为李密副将,死稠桑之难,葬此。
浚县。
皇帝墓,在县白祀山西麓,冢高大,巨碑无字,似殷武以下诸陵。
殷纣王墓,今名纣王窝,在故卫县西,淇河内,其下水深不可测。
周赵宣子墓,在县白家村北冈,宣子,晋大夫。子贡墓,在县大伾山东麓,旧传在大伾山东南三里许。
汉五女墓,在县大伾山北麓,相传汉太仓令淳于意无子,有五女,意卒,女缇萦与妹葬之。李密墓,在县大伾山西麓,密隋末起兵,后被唐诛,其旧将徐世绩,表请其骨葬焉,魏徵为铭。桑弘羊墓,在善化山下。
明王越墓,在县大伾山西,越太傅,谥襄敏。卢楠墓,在县大伾山北。
滑县。
颛顼陵,帝喾陵,并在县东北鲋鰅山之阳。载祀典。
盘丘,在县东二十里,系古冢,莫考。传言盘古冢,盘庚冢,俱非。
师延丘,在县,延,纣乐师,武王杀之于濮州,即今之梁村。廪丘,相传为羊角哀、左伯桃冢。
苍舒冢,在县东北八里,舒,卫大夫。
晏子冢,在县南四十里,未详何人,俗传为晏婴冢,未知是否。
惠子冢,在县东五里沙河村,惠子,梁惠王相。庄丘,在县南七十里,传言庄公冢,未详。
聂政冢,在县南四十里,聂政,刺客。
汉鲁丘,在县南七十里,相传为鲁元王冢。张平冢,在县东五十里,或曰张良父,未详。七女冢,《郡国志》云:昔卢氏居此,无男,有七女,父亡,以家财相让,不取,自投水中,不沉,皆葬于酸枣。
颜良冢,在鱼池村。
隋韩擒虎墓,在县小韩村,擒虎,上柱国。
韩淳墓,在县北二十里,淳,将军。
滑伯墓,在县治,或曰:古滑氏缮城者,或曰隋将军王景死王事,葬此。
横村墓,韩擒虎母墓,语云:生于横村,葬小韩。冯丘,在县东四十里,相传为冯道墓,未详。李师中墓,在县西南五十里。
明宋讷墓,在宋家林。讷,明洪武时国子监祭酒。
祁伯裕墓,在县南。伯,裕兵部尚书,谥敏惠。东明县。
周太公墓,在县南四十里郭家屯,按本《县志》:郭家屯旧名姜照村,《一统志》云:咸阳临淄范县皆有公冢,恐咸阳为是。盖公封齐,而未尝之国,此必衣冠冢耳。元初尚有敕修庙宇。
晏子墓,在县西南四十里,按本《县志》:作晏婴冢。
庄子墓,在县东北十里,漆园城内。
王孙贾墓,在城东五里,俗名王孙孤堆。
阳货墓,在县东三十里阳进集。
齐王冢,在县西南二十里许,旧传为田横墓。考之史,横死洛阳,当不在此。按齐王田儋死临济亭,或此。按《长垣县志》:亦载齐王墓,或亦以为田儋墓。今未详孰是,宜并存之。
汉吴恢吴祐墓,在县西二十里吴家村。恢,南海太守。祐,齐相。
单雄信墓,在县治内东北隅。
小单墓,在县东南十里,上有古刹,俗传为雄信之子。
符单墓,在县东南七里,俗传为雄信之婿。明朱旺墓,在旧县南十里。旺,威宁伯。
八义坟,在县北关外里许,王民、田美等八人俱无子,结为兄弟,置茔一所,异姓同葬,时称为八义园。
开州。
柳下惠墓,在州东南柳村里。
展雄墓,在州东展丘里,即柳下惠之弟。
闵子墓,在州南百里,地名损城,冢如覆厦。按《东明县志》:闵子墓在东明县北二十里,厥土坚刚,径五十亩。其地因名损城,冢旁有祠,有司岁时致祭。或曰东明有闵子墓,特葬衣冠之处也。兹不另载。
公西华墓,在闵子墓东二十馀步,墓旁有西华村。按《东明县志》:公西华墓在东明县境闵子墓东二十馀步。
汉汲黯墓,在州西南,黯淮阳太守。按《滑县志》:汲黯自淮阳归葬于滑县,今有冢在境内。五代王彦章墓,在州南徐镇里,彦章,大将。元郎真人墓,在州洪洋山。
李家奴墓,元赠冀国公。
明赵廷瑞墓,在州西南七里,廷瑞,尚书。
王崇庆墓,在州东南三里,崇庆,尚书。
郭忠烈墓,在郭家庄。
大理寺卿李珏墓,在州西六里。
太保董汉儒墓,在州西南五里,崇祯二年敕建。
长垣县。
夏关龙逄墓,在县南龙城,相传为关龙逄读书处。村名曰龙相,土人掘地得石,文曰:龙逄。周蘧伯玉墓,在县南瓦棚村。
卫灵公墓,在县东北十里墙里村。按《庄子·则阳篇》:狶韦曰:夫灵公也,死卜葬于故墓不吉,卜葬于沙丘而吉。掘之数仞,得石椁焉。洗而视之,有铭焉,曰:不冯其子。灵公夺我里,公遂夺而埋之。今墓即此地,其云沙丘,岂以墓傍多沙田也与。
战国齐王墓,在县南龙相村,即龙城。旧有庙,或以为田儋墓也。昔年有耕者,得瓦酒器,不类今时,有古剑一,应风灭化,花砖砌鬨门中,空洞。旋即用土闭之。
英王墓,在县西青冈寺,前相传为英王墓,其事未详,亦不记年代。
元许元帅墓,在县东十里。
明胡侍郎锭墓,在县西三里,嘉靖年赐葬。李封侍郎栋墓,在县南十里,万历年赐葬。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