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师课品评|好课鉴照自己

 潮大叔 2020-06-10

好课鉴照自己

——余映潮老师名著导读示范课听课侧记

王海燕(作者系《语文教学通讯·学术刊》主编)

6月5日,余映潮老师在语文报社云直播平台讲授了一节名著导读示范课:《朝花夕拾》名著导读与备考指导。这节课,将成为一把打开名著世界大门进而登堂入室的金钥匙。

余老师的关键词为“角度”。他从导读和考查两个大的“角度”出发,分别提炼出8个具体的角度——8个阅读角度,8种考查角度。看似对称结构的结构,余老师却把较多的时间放在了阅读的角度,即阅读的方法与策略。只有会读才会考,读懂作品、掌握方法是应考的前提和基础。授课人的苦心匠意可见一斑。

相较其他名著,《朝花夕拾》的特别在于:它是“初中生第一部名著阅读”,“开启了名著阅读的话题:消除与经典的隔膜”(余映潮老师课堂语)。消除与经典的隔膜,这对于初中生读鲁迅的作品来说很有必要,但不易做到——鲁迅的作品被多数学生视为阅读壁垒;又因《朝花夕拾》在初中教材的开端位置,由它而达到“消除与经典的隔膜”,便更加不易,也就更加有“导读”的必要。余老师高屋建瓴,一开始就站在“教材标高”的高位,点示出导读这部名著的意义。教师的导读是否能采取得当的方法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领学生进入作品读懂文本,从而尝其滋味窥其堂奥,就显得愈发关键。它打开的不只是这一部作品的窗口,而是通向整个名著殿堂的大门。

角度即思维的切入点,激活和发散思维,才能发现多元的线索,多维的兴趣点、品析点、探究点,这些点、线和层面都是角度,找准了角度,才能深入阅读。角度的开掘至关重要,基于此,余老师从整本书阅读出发,给出如何读的角度,每一角度,他予以方法渗透或文本解读的垂范;每一角度,又可挖掘、切割、延展出更多可深入钻研的点、可前后贯通的线、可铺排开来的面;每一角度,都线索清晰,脉络分明,深入浅出,举重若轻。循着任一角度,甚至其中任意一面、一线、一点,你都可以做成自己研读的专题、课题和论题。

这是一堂大课,大的维度有三:角度多元,体量巨大,能量丰富。

就课说课。课型如何设计?课题如何析出?课文如何解读?课件如何制作?课堂如何推进?课后如何落实?课本如何吃透?课外如何拓展?……仔细听讲,你会从中找到答案。

再说阅读。无论是文本解读、手法品析,还是语言体味、构思借鉴,抑或专题探究,从哪个角度切入,如何横向联系、纵深开掘,如何点面结合、恰切援例——好的例子不是锦上添花,而是沿波讨源、见微知著的必要示范和引路。从这个意义上讲,课文是例子,文质兼美堪当垂范;好课是例子,既可作为我们的参照和印证,亦可引来更多的探索和尝试……凡此种种,你也会从中找到答案。

再进一步,说名著阅读。初中生名著阅读应达到怎样的程度?平时的名著教学如何有效开展?一堂名著导读课的内容和形式如何确定?阅读过程中如何做到教学相长?课标和教材对于名著阅读的要求怎样具体落实?中考的名著考查是否能够真实有效地检测阅读欣赏能力?快读、跳读、深读、趣读、精读、研读诸般阅读策略或方法如何有机结合?鲁迅作品的精妙手法与语言艺术如何体悟?名著阅读的自主探究可以开展哪些专题?名著的读与考如何关联起来?……许多个为什么,你同样可以从中找到答案。

关于整本书阅读。这个概念近几年很火,各种相关的理论也层出不穷。余老师不言“整本书阅读”,但他对《朝花夕拾》全书脉络的通盘把握,对全书内容的周延思考——“全书整体概说”与“各篇文意把握”角度的设计即是明证;他对全书手法的放眼考量,他对全书阅读的过程把握——“纵向浏览发现”和“写作手法欣赏”的角度设计尤能体现。最具独创精神的是,他提出“要有纵向阅读的习惯”。如“10篇文章写作的时、地线索”,如“各篇文章中的‘教育成长’因素”,这种前后相勾联、比照式的纵向阅读,无疑是与作品内在意脉的流转贯通是一致的,但却鲜有人提,令人耳目一新。回顾余老师的各个着眼全局的高站位角度,不妨这样说:余老师从理解、策略以及过程等不同层面,给出了整本书阅读的不同支架,可供我们借鉴使用。

这节示范课,因多角度而产生无限可能,产生哈姆雷特效应。无论是学生、老师、教研员、命题人、研究鲁迅作品的学者、从事教学研究的专家,还是报刊编辑或者对名著阅读感兴趣的普通人,都是一次极好的学习。听好课如入宝山,我们尽可各取所需。

大课如何练成?

余映潮老师讲《朝花夕拾》,我们不妨看作是今日的语文大师向昔日的文学大师致敬。名著是磨脑子的书,鲁迅的作品尤其耐磨。而大师的课也不好消化,输出的信息体量太大、精华太多,要求听课的人有足够的知识储备、阅读积淀,要以对文本的把握和课堂的构建为基础,要保持高度的烧脑思维模式才能跟上节奏,要反复体味、琢磨才能真正理解其匠心和高妙。

有一组不完全的统计数字可证此课之“大”:人教社的三周建议,三种方法;一个话题,两个角度;8个阅读角度,8种考查角度;10个基本常识,5个角度的全书概说,9个线条(专题)的纵向发现,10篇作品中的16个“我”,2种文意把握的方法,6篇作品构思特点的举例,一篇文章中6种选点的示例,一则美段细读超过20种切入点的示例,10种写作手法在篇章中的对应,8个探究专题,10篇作品的“趣读一法”,“五笔”构思法;小结三个重要的阅读角度,两个考查的“缺少”;8个自拟的训练题……课件帧数超过160!

如果我们要问一个人何以成为大家,我们只消看看他一节课的输出量(体量与能量),只消问问自己功夫有没有下到,能否将严谨、勤奋和自律内化为日常习惯。

2018年,余老师在《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凝望大师”专栏的简介中,有一组发文数据:公开发表的各类教学文章1700余篇,被“中国知网”收录的教学论文达800余篇……出版了《中学语文教例品评100篇》《怎样学语文》等17本专著。时隔两年,73岁的他大大刷新了这组数据:1800余篇,950余篇,20本专著。

因为联系余老师做这节示范课,我还知晓一些内情:余老师给我的课件已是第5版改后,他整整试讲了3次,最后一次试讲是在直播当天凌晨4点半,他说小鸟还在林中叫个不停。

时间都去哪了?当我们再次叩问自己这个问题的时候,希望你也有一个响亮的回答,它就在这些勤奋的阅读、教研、著述之中。时间当增加我们生命的厚度,同时我们也要为生命提纯:专注于某个方向,做专,做精,扎实通透。

有评论说,中国白话文文学大师,至今无人超越鲁迅。好文与好课,皆是经典之作,经得起世人的审视和时间的检阅;它们同样给人以生命的启发与鉴照。愿我们都能从中照见自己,也照亮前行的路。

《语文报·中考版》主编王琦老师说,“余老师的课成了名著直播课的标高,当之无愧大师示范课”。的确如是。

余老师最后指出中考名著题普遍存在的主要问题——“缺少阅读的味道,缺少教材的标高”。不少省市的考题的确还盘桓在文学常识记忆层面,谈不到考查名著阅读赏析能力,这样的考查自然难以形成好的教学导向。他的批评,或将影响和改变今后的命题导向。

抛出一个有趣的话题:余老师花开两朵的对称课型,何以两个大层面的角度都会选择8这个数字呢?这绝不是简单的叠加,随意的罗列。或许不到八不足以言启发,正见其诲人不倦之义。举一反三,举八可反不知凡几。有心的朋友可以推敲和探究一番。

至于这堂名著示范课的学术价值,还是留与学者专家们去评说,他们自然会比我见得深彻到位。

——编辑评课是外行,因此上述只是本人的一点听课心得,与众分享。抛砖引玉,希望听到更多教研专家与一线老师的声音。

扫码观看回放课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