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80后小伙用糖做出忘忧境,世界翻糖最高奖首次颁给中国人

 外滩TheBund 2020-06-10

他做的糖,宛如梦境。蔡依林都是他的粉丝。

不久前,世界翻糖蛋糕届最高奖项“国际翻糖蛋糕大赛”在英国圆满落幕。

然而2017注定成为让评委们扼腕的一年。

一件所有评委都觉得“美到不可思议”的作品,因为规则上的细节不符,差点被判出局。

“评委们挨个走过来和我说亲自帮我去切了,但是切不开。”周毅后来回忆说,“他们比我还不甘心。有几个去切了好几次,但是不行。”

比赛规定所有食材都要“可食”,所以周毅在表现湖水的时候,用了坚硬的“拉糖”。

但后来评委们告诉他,他们理解的翻糖蛋糕首先是一个蛋糕,所以需要柔软,可以简单地切开。

这个小小的理解上的偏差,让这件叫《醉卧忘忧境》的作品,成为了评委们心中的遗憾。

“本来评委们会在不符合规定的作品旁边放一张小纸条,上面写它出局的原因。但我这张纸条迟迟没有放上去。最后他们一致决定,这件作品不能成为遗珠。所以破例临时换了个参赛组别。”周毅提到当时的神转折,至今都觉得不可思议。

《醉卧忘忧镜》最终因为组别问题得了铜奖。但这个铜奖,不代表作品水准,代表了评委们对艺术的不忍辜负。

读到这里,可能很多人觉得我要写一个遗憾的故事。

事实恰恰相反,当晚,80后男青年周毅一共获得3金2铜。《醉卧忘忧境》因为外部因素错失的全场最高大奖,他凭借另一款作品《武则天》依旧斩获!

有史以来第一次,世界翻糖蛋糕届最高奖项颁给了中国人!

当东方遇上西方

虽然现在被粉丝们称作糖王,连蔡依林也专门发微博表示赞叹,但周毅最早学的,却并不是翻糖。

他毕业于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院中餐工艺专业,师从工艺美术大师王龙学习面塑。早年就获得了“天府著名艺术家”称号。

一次西点比赛,让周毅见识到了国外的拉糖技术。

向来对食材很感兴趣的他,瞬间如同发现了新的世界。

为了磨练手艺,他专门飞到法国,拜入世界拉糖大师 SK 门下求学。

那段时间,周毅如饥似渴地吸收着各种来自西方的甜品知识,也慢慢接触到了更多类别的糖塑工艺——翻糖,就是其中之一。

从再传统不过的面塑,到舶来的翻糖。我问周毅,在转型过程中遇到过困难吗?

“困难不是来自于转型。”他想了想说,“如果要问面塑和翻糖的区别,无非是食材的特质。这个适应一下就能掌握。真正最大的困难,是艺术本身。”

在周毅眼里,任何一种艺术都没有直通车。

“大家都知道达芬奇画鸡蛋的故事。这是一个规则。只有你画了几千几万的鸡蛋,你才知道鸡蛋的每一个细节。鸡蛋已经在你心里了。面塑也好,翻糖也好,也是这样。只有长时间的琢磨细节、累积作品才会越来越好。”大量的练习之后,他的开始在业界崭露头角。

然而正处于上升期的他却没有满足于此时的成就。

他开始思考:中国老祖宗传下来的面塑、糖人等工艺精美绝伦,但已越来越少看到。怎么才能让传统的老手艺活和当下年轻人喜欢的事物结合起来,焕发新的生机呢?

经过漫长地摸索后,周毅在其翻糖作品中加入了中国工艺手法。

例如此次获奖作品《武则天》里的宫灯,就是用吹糖人的方法吹出来的。效果之好,令国际评委都啧啧称奇。

当细节控遇上细节控

既然说到了宫灯,我觉得有必要细致地来给大家介绍一下《武则天》。

第一次看周毅的作品,所有人都会惊叹于其丰富的细节。

“我本来以为评委主要看作品的大概外形,但是我错了。他们会很仔细360度看你的作品。他们会和你说,你这个地毯上有6道缝隙,如果填起来会更好。”聊到细节问题,周毅忽然和我说了一个比赛上的小插曲。

然而,他最不怕的,大概就是扣细节。

“我觉得做一个翻糖匠人很不容易。”他这样对我们说,“你必须会整容、整形、化妆、美发;会服装设计、珠宝设计、鞋子设计、家具设计、园林设计。你要懂透视、懂光影,这每一项都要花大量时间去吃透。”

听完我就吃惊了。有多少人会为了一个糖人去学习那么多“旁门杂学”?

然而正是这些杂学堆砌出来的细节,赋予了周毅的翻糖作品别人所没有的灵魂。

单一来看或许没那么震撼,我找到了去年蔡依琳全网疯传的那个《武则天》,当时觉得已经厉害到不行。

可是和周毅的《武则天》一比,差距立刻显现。

周毅制作的少女武则天无论表情、妆容、服装样样精致。连衣服的花纹、褶皱,头上步摇的倾斜角度都栩栩如生。

背景更是强大。背后的屏风、臀下的圈椅、身边的古玩架、脚边的画卷和香炉,包括我们之前提到的宫灯、脚下的地毯,每一件都像真实存在。

这样精致的细节背后,意味着大量的专业知识、功课和工作量,但周毅啃的一丝不苟。

说到另一件《醉卧忘忧镜》时,细节已不足以形容。

“我希望传递一种微醺的、没有忧愁的境界。”周毅说。

为了更好的体现主题,周毅用拉糖做了一汪清澈的池水。

“你看这水有没有很深邃的感觉,我们是一层层铺糖。”他指着一小块由糖构成的水面解释道,“每铺一层就要加一层水纹,里面还要加金鱼、莲花,才有现在的效果。而且你仔细看,仙女的衣服有一部分是浸在水里的,为了实现这个效果,我们做了很多尝试。”

因为作“水”的糖必须热的往里倒,糖人的衣服一遇热又会融化。所以周毅和他的助手只能将室温调到非常低,一层层很薄的浇糖水,等前一轮凝固了,画水纹,再浇。

循环往复,做了好几小时才达到现在的厚度。

“早知道就少浇几层了,那冠军就是她了。”说到这里的时候,周毅小小的自嘲了一下。

当艺术遇上商业

“得到世界最高奖项,你觉得你的人生会不会有什么变化。”我问周毅。

他想都不想就给了我3个字:并不会。

“我上学的时候就自己出来创业,摆摊卖过首饰,也去民俗集市卖过年货,跌倒过也爬起过,见过的风浪太多了。”他说,“后来学了面塑和翻糖。一开始,其实也只是养活自己的一个手段罢了。如果我说一开始就痴迷,实在太假。但就是这么一点点的爱好,加上它本身能养活我,我就开始慢慢越来越钻,想着能不能更好。到最后,就不放过自己了。”

周毅的直接让我一愣。我认识无数艺术家、手艺人,自从日本“工匠精神”风靡之后,所有人都恨不得匠人们全部在家闭门不出,3年才完成一个做品,只卖100块。

好像这样才符合坚持、克俭、无欲无求的“匠人准则”。

于是真正的匠人们,也开始试图让自己接近这种“普世审美”。

20168月,周毅的工作室被授予成都传统文化保护品牌。他一边为自己的手艺被认可而感到兴奋不已,一边对“保护”2字有自己的见解。

“我很钦佩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人。但我不想做他们。”他如是说,“之所以那么好的手艺会变成遗产,就是现在年轻人大部分都不了解、不接受它。它就需要更多政策来保护。但那么好的东西为什么要别人来保护?它为什么不能自己保护自己?它曾经那么强大,那么美!它为什么不回到年轻人中间去?”

“回到年轻人中间去,那需要强大的商业运作,改变和宣传。”我说。

“我觉得商业和艺术一点也不矛盾。”周毅爽快地说,“靠手艺自己赚钱,来保持艺术状态,我认为是最好的。”

商业和艺术到底矛不矛盾?怎样才能把握艺术和商业的平衡?这大概是艺术家、手工艺人永远面临的问题。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