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语文主题学习”再思考 李希贵

 清源渭水 2020-06-14

“语文主题学习”作为语文教学改革的一个研究和实验项目,从2006年启动到现在,已经14个年头了,如果从实验的酝酿和萌芽算起,时间还要更早。经历了这么多年的实践和探索,参与项目的学校、教师和教学都有了长足进步,课堂越来越成熟,教学越来越精彩。语文主题学习丰富了教师的思想,锤炼了教师的课堂,提升了教师的专业水平;语文教师的探索和实践,又进一步提升和深化了语文主题学习的内涵和底蕴。《易》道曰变,变则通,通则久。语文主题学习要在不断的挑战中获得创新的源泉,获得生长的力量,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反思,反思一路走过来的经验教训、成败得失。

从“简简单单”到“明明白白”

语文主题学习最初的提出,是基于以下几种认识。

——一个孩子的认识水平,如果通过阅读有了积累,有了大量的铺垫,其高度会超出他的年龄阶段。如果他们有了自己的阅读涵养、积累和感悟,语文成绩也容易得到提高。

——语文学到一定程度后,有些东西是考不出来的,但是阅读的力量却能够影响一个孩子的一生。

——语文这个学科跟理科不一样,它不是一一对应的,不是靠一个一个系列、一个一个梯级、一个一个台阶地让学生提高成绩,而是要通过大量的积累,然后才能有一个提升。

——语文学科的基础就是阅读,我们要培养孩子的听说读写各项能力,但如果没有阅读作为基础,孩子的其他能力是很难得到提升的。

——语文是学出来的,不是讲出来的。教师不要讲得太多,主要让学生自己去学习,而且主要是在课内学习、课内阅读。

这些朴素的认识,又是源自当初语文课堂上许多让我们尴尬的事件。比如,没有教师的教,孩子靠自我阅读、大量阅读,其语文考试成绩比天天听课的孩子还要好。比如,让有大量阅读基础的初中学生参加语文高考,居然也能得高分。这些事件让我们反思:语文应该怎么教?怎么学?自然而然地,阅读成了我们关注的重点,只要把阅读做好,就可以把语文学科的任务完成好。

“语文主题学习”说来非常简单。因为教材都按照单元编排,每个单元无论从内容还是从教学重点、难点上,基本上都有明确的主题。比如,某个单元5篇文章,从内容上看全是写教师,或从写作方法上看都是学习运用细节描写、刻画形象,这就是主题。我们围绕单元主题为教师选择了几十篇相关、相近、相似甚至相反、相连续的文章,组合成一个语文教学资源系列,每个单元主题一套。选择文章时,兼顾古今中外,兼顾不同文体。所以,主题学习主要是围绕课本上的单元主题选择材料,每篇文章后面的阅读提示,也尽可能围绕单元的重点和难点编写。

中小学语文教材一般一个学期7个单元,我们为每个单元都配备了十几万字的主题学习阅读资源,7个单元7个系列,每个学期课内阅读就可以完成100多万字,一个学年完全能够完成200多万字。实践证明,一套十几万字的阅读材料学生几个小时就可以读完。只要教师略加指点,学生读了,质量自然也就有了。不需要精雕细刻,不要每句话都挖地三尺,每个词语都挖得冒出火星,否则,学生会觉得语文深不可测。给学生这样的误解,把语文搞成好像一般人学不了的东西,这样对学生太危险了。

我们知道,数学是举一反三,我们做了一个例题,然后就会了10个题目。这是理科学习的方式。但是语文学习的方式应该是反三归一,通过大量的阅读,最后感悟出点儿什么,是从量的积累到质的突破。像陶渊明所说的“好读书,不求甚解”,书读多了,感受慢慢就深刻了,积累就丰富了,认识就加深了。所以我们必须改变这一点,改变靠讲一篇文章,就希望学生把好多文章都搞明白,语文素养就会大大提高的认识。我们必须把讲和练的时间压下来,把课时划分给“主题学习”。没有哪篇课文必须要用超过1课时的时间学习。有些课文,如《林黛玉进贾府》,教参安排了5课时,1课时能不能完成呢?我们就限定1课时完成,最终教师也都完成了。教师讲的东西越多,就越不可能进行主题学习。所以,简单的方法,就是要将三分之二的课堂时间作为学生主导的时间。8节语文课,留下2到3节讲教材,其他时间让学生阅读。

这样看来,语文教学是简简单单的,语文学习是轻轻松松的。事实上,我们追求的就是简简单单教语文,轻轻松松学语文。但简单不等于教师无所作为,不等于放任不管,对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师心里不能是一本糊涂账,课堂、教材的“牛鼻子”要牢牢牵在教师手中。教师要教得明明白白,学生也要学得明明白白。

教师要用心对话文本,寻找文本中的语文要素。比如,有一篇小学六年级的课文《桥》,我们可以找到“按事情发展顺序描写的方法、理解词语的方法、边读边想画面、神态动作描写、环境描写、出人意料的结尾”等语文要素,但短短的40分钟,学生不可能把所有的内容都学会,因此,只能选准一个或两个能力点来施教。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一课一得”,也就是老子所讲的“至道不繁”,多则惑,少则得。

怎么选呢?对话语文课程标准和学生,进行合理取舍。与学生对话,教师要做到“三讲三不讲”。“三讲”指的是讲学生易混、易错、易漏的,讲学生想不到、想不深、想不透的,讲学生自己难以解决的。“三不讲”指的是学生已会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讲了学生也学不会的不讲。只有走在学生发展前面的教学才是好的教学,要让学生跳一跳摘桃子。再依据语文课程标准对各学段的要求,循序渐进,形成序列。比如,小学语文低段的重点是字词教学、词语和句式的积累、朗读默读的指导、创设一切情境说话;中段重点是段的训练、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动作神态的描写、批注质疑等;高段重点是篇的训练、表达方法、不同体裁的特点等。

比如,《鱼游到了纸上》这一课,理解词语、积累语言在二年级就学过了,边读边想画面,在《观潮》一课训练过,外貌描写放在五年级《少年闰土》一课更合适。因此,最后把这一课的教学目标定为“动作神态+想象”。这样确定的学习目标,让学生跳起来摘桃子,符合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教学。总之,聚焦目标要做到“依课标,持教材,重学情,可检测”。

如何把这些教学资源与这些课本之外的文章放到主题中去,也是教师要用心的地方。我们不仅仅要探索一种方法、一种路径,每位教师都要有自己的经验、风格,每个学校都要形成自己的教学传统,方法上我们提倡百花齐放,提倡用不同的风格把主题学习做好。

处理好几个关系

语文主题学习一路走来,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的语文教师的兴趣和关注,越来越多的学校参与到这个实验和课题中来。在实验推广过程中,有的语文教师以为,语文教学就是让学生读得越多越好、读得越快越好,有的教师甚至不重视教材了,以为教材也不过几篇文章,与其他阅读资源一样。这就走入了认识的误区,是对实验的误解。我们有必要厘清几个关系,对一些问题重新认识,以保证实验的健康进行。

一是“1”与“X”的关系。“1+X”是语文主题学习的经典课堂模式,“1”指教材上的课文,“X”指拓展的一篇或数篇文章。如何认识和发挥“1”的价值和作用,如何处理“1”与“X”的主次、先后、异同关系,这是一个必须重视的问题。叶圣陶先生有一句名言,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很多人没有了解叶老说这句话的历史背景,以为叶老对教材不看重,漠视教材的经典性、权威性、指导性,把课文仅当成语言训练的“例子”。这是对经典的挥霍和浪费,与教材的“统编”理念不符。经典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朱自清语)。仅以《驿路梨花》《紫藤萝瀑布》和《论语三则》三篇课文为例,《驿路梨花》作为小说文体,其表现形式的独创性,《紫藤萝瀑布》丰富性的意蕴,《论语三则》其文化的代表性,可以说是三个无可替代的经典文本。教师如果忽视或忽略了这些东西,不仅是对经典的不尊重,也是对教学、对学生的不负责。“1+X”,“1”是根基,“X”是派生,有了这个“1”,才有后面的“X”。所以,一方面,对教材一定要讲清楚,讲明白,把“一课一得”的“得”讲到位,然后让学生用阅读教材的方法去读教材之外的文章,这样教材和其他阅读资源才能相得益彰、互相阐发。所以,对“例子说”我们要辩证看待。另外,我们也要注意,语文教材的依据是语文课程标准。在选择这些例子的时候,是一些在语文教学方面有研究的教师帮我们选择。这些例子到底怎么用?用到什么程度?这取决于教师。事实上,教材本身不是权威,课程标准才是权威。在一线,我们肯定要把教材作为最重要的教学依据,但它不是绝对唯一。而且根据我们对每篇课文的判断,我们要有自己的取舍。有些文章选进来只有一个原因,如果我们把选进来的文章看作什么都好,那就会误导学生。还有些文章是好,却是成人眼光。它选择不适合的年龄段,它就不好了。朱自清是大家,他的《春天》选在小学五年级就不好了。笔者曾经做过问卷调查让他们排序,学生总是把这些文章排在倒数第一、倒数第二。为什么?你让一个小学五年级10岁、11岁的孩子喜欢散文,那实在太难了。小学低段喜欢童话、喜欢故事,高年级喜欢历险记。什么时候喜欢散文?一个孩子会散步了,甚至喜欢男孩女孩了,这个时候他才喜欢散文。我们给教师选配的阅读资源,教师课堂上选什么文章、用什么文章、怎么取舍,要根据每所学校、每个教师的判断力,我们希望,这个判断的依据是课程标准。

二是博与约的关系。“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这是苏东坡的读书法。读得多,见识得多,然后从里面提取对我们有用的东西,提取精粹的东西,这没有问题,问题是如何提取,如何取博用纯。我们让学生读了大量的书,这些书里面哪些东西对学生有用,对语文学习有用?这需要连类引譬,通过类比、对照、联想,把其他阅读资源表面上看不到的信息提炼出来,为课文理解服务,为写作思考服务。在我国台湾、在新加坡,我们经常会在教室里、走廊上,或其他一些活动空间,看到展示阅读进度的“阅读树”。这个学期要读的20本书,画成一棵苹果树,读过的苹果是红色的,没读过的苹果是绿色的。这是他们所说的课内课外互补,其实也就是博观的意思。我们先让学生读点相关资料,学生再去读课文的时候,预先读了和不读资料对于课文的体会是不一样的。如果学生最近特别喜欢一部电视剧、一部动画片、一部电影或者一个舞蹈,就选择一些与之相关的、能够帮助他理解的书籍和文章,让他翻一翻,看一看。然后他再去看电视,看电影,看舞蹈。这时,他看电影,看舞蹈,就会有更多的联想、对比、引申,对电影或舞蹈的理解会更深刻、更丰富。这不就是语文的素养与能力吗?还有,开家庭读书报告会、班级读书报告会或是小伙伴之间的读书报告会等,这都会丰富学生的信息量,促进学生的语文兴趣,对语文学习甚至对语文考试都是有帮助的。

三是精与略的关系。叶圣陶曾说:“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大量阅读不是不要精读,关键是如何处理好精与略的关系。我们主张大量阅读,如果一味贪多求快,只重视阅读的量,不重视阅读的质,也可能造成贪多嚼不烂或消化不良的问题。阅读可以囫囵吞枣,但更需要细嚼慢咽,该讲清楚的一定要讲清楚,该讲透彻的一定要讲透彻。这是一种涵泳品味、切己体察的功夫,有了这种功夫,才能真正懂得诗文的精妙,才能真正懂得欣赏。试想,音乐的欣赏、绘画的欣赏,如果浮光掠影,能看到什么呢?我们主张以精读带略读的方法,即通过精读来拓展和延伸阅读。学生能够运用精读课中学到的方法与能力,扩大阅读面。以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为例,采用“1+2”教学模式,每学习一篇课文,就拓展阅读两篇课本外的文章。学习《掌声》一课,拓展阅读《举手的秘密》《“番茄”太阳》;学习《司马光》一课,拓展阅读《文彦博》《曹冲称象》。这样,学生就能在精读课中学到阅读文章的方法,在拓展阅读文章中,练习运用学到的方法。当然,精读和略读都要体现教材和其他阅读资源的有效结合,阅读能力的习得要与阅读实践的运用相联系、相统一。这是最重要的一点。

重视“听”“说”能力的培养

语文主题学习强化了阅读(朗读、诵读、品读)能力,是不是弱化了听和说的能力培养呢?实际上,笔者认为,我们在听和说这两个方面确实欠账很大。我们完全应该把听的能力、说的能力嫁接在、融合在主题学习的内涵里面。

有一本书是美国经典的家教书——《如何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笔者建议孩子还在小学或初中的家长一定要读一读。这本书教给你的是方法,是技巧。我们经常抱怨孩子不听话,事实上怨不了孩子。任何一个不听话的孩子都有一个不会说的家长或者乱说一气的家长。我们可不要轻易和孩子说一些我们没有过脑子的话,你说的每句话都有后果。我们总是习惯把孩子当孩子,以为他什么都不知道,所以我们就乱说。快睡觉吧,不睡就来大灰狼了;这个东西吃了马上就会肚子痛。结果呢,他不睡,大灰狼也没来;他吃了很多,肚子也没痛。我们一定要和孩子说真话,一定要和孩子说哪怕是他听不懂的道理,慢慢孩子才会听。我们一定要给孩子定规矩,这些规矩一旦确定,是家长和孩子都要遵守的。所以说,怎么说就决定了会不会听。还有一句话很重要,过去我们都没认真思考,笔者看这本书之前也没想过:怎么听别人才肯说。尽管有时候凭经验,我们也做了一些,但没有从理论上系统思考。听的学问我们教没教给学生?在主题学习过程中,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有没有去研究?这本书说,什么叫全神贯注地倾听,你怎么去提问和怎么给对方提建议,怎样才能让孩子知道你是理解他的。它告诉我们好多方法。这些方法经过梳理,就可以教给我们的孩子。它在新的能力培养上强调的不是反驳对方,而是不停地说“是吗?”或重复对方的观点“你的意思是说……”听的时候是寻找双方的共同点,而不是寻找差异。弄清对方真实的需要,弄清楚能够双赢。在英文里,也许我们最熟悉的是“Yes”和“No”,我们在汉语化的英语里会听到朋友在不断地说“No”。但是,到美国你会发现,对用“No”他们是很慎重的。特别是在倾听对方观点的时候,他们甚至提出不要用“No”。即使你不同意对方的观点,你最多就说“是这样吗?”而一定不要说“No”。听里面有很多学问,在阅读教学中,在主题阅读过程中,怎样培养听和说的能力,值得思考。首先,我们的教学方式和教师课堂的基本规范上,要做示范。课堂上,认真想想:我们的学生到底在听谁说?课堂上始终打不破的僵局就是孩子们之间没有联系。每个学生都在听老师说,而没人听同伴说。就像篮球场上,每个队员捡到球的时候,习惯传到主力队员那里,而其他四个队员是不传球的。这样的阵营是不可能赢球的。造成这种状态最根本的原因在哪里?就是同伴之间缺乏倾听。或者说,教师没有引导孩子倾听同伴的观点,然后在同伴观点的基础上深入表达自己的观点。在课堂上并没有鼓励学生倾听同伴的观点,没有让讨论之潮在学生中传递,这样的后果很严重。这个后果带来的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的孩子走上社会了,也并不在意他们身边人的观点。尽管他长了一张嘴巴两只耳朵,但他的倾听能力很差。这就会使这个团队产生很多误解,形不成合力。所以,倾听身边的人,倾听同伴的能力培养,必须在课堂中实施,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重视。

还有一个听,是听出对方最重要最真实的意思。在主题阅读过程中,我们让孩子明白每一句话、每段文字、每篇文章最重要的是什么,在听的过程中我们也要让孩子明白对方真实的意思是什么。我们看2008年奥巴马赢得美国总统大选之后在芝加哥发表的演讲。第一段他说:“如果有人怀疑‘美国是一个一切皆有可能的地方’,怀疑美国奠基者的梦想依然在我们这个时代燃烧,怀疑民主的力量,那么今晚这些疑问都有了答案。”他看上去是在说过去,事实上他真正的意思是在说他就任美国总统以后的未来。再看最后一段:“刚才,麦凯恩很有风度地给我打了个电话。他们总是在对方胜利后第一个打电话祝福对方。在这次竞选中,他的努力持久而艰巨。为了这个他挚爱的国家,他的努力会更持久更艰巨,他为美国的奉献超出了绝大多数人的想象。他是一位勇敢无私的领袖,有了他的奉献,我们的生活将会更美好。我对他和佩林取得的成绩表示祝贺,同时,我也期待着与他们共同努力,再续美国辉煌。”他在说麦凯恩的气度、包容。事实上,他还有另外一个意思,也在说他自己的气度和包容。他在说对方太厉害了,他的努力持久而艰巨。其实,他赢了这个努力持久而艰巨的对手,最后呢,他当然是期待着麦凯恩和他配合。如果我们认真研究一下奥巴马的讲话,还可以听到话柄、话茬、话锋和话里有话。如果你抓到他的话柄,那么你就可以抨击他;如果你抓到他的话茬,你就可以接续自己的观点;如果你看到他的话锋了,你要尽量回避……这些也是语文能力。

关于说,我们还有更多缺憾。学生在课下同伴之间特别能说,为什么一来到课堂甚至是语文课堂他们全都变了?语文课堂包括其他学科的课堂靠什么训练学生愿意说、能够说、说得得体?这里面到底有什么东西让我们学生畏惧?我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访问的时候到它的幼儿园去,我发现这个幼儿园有一个很好的鼓励学生说的办法。幼儿园收1岁到6岁的孩子,两岁的孩子见到老师哇哩哇哩说,老师就把它记下来,然后把说得好的贴到墙上,向家长、来宾、同伴展示,这就使孩子越来越愿意说,越来越想说,越来越想把他内心的故事讲给老师听。

园长带我看贴在墙上的作文。“一架飞船就在家里着陆,于是我就赶在飞船击中之前,钻到太空舱里,在太空舱摆弄着各种好玩的东西,不一会儿竟来到了幼儿园门口。”我猜想,这个孩子就是被他家长粗暴地抱到童车里,推到了幼儿园,但这一路上,孩子想象的却是他在飞船里面。这样一个想象得到了老师的鼓励。

还有一个小朋友,他的作文也很玄乎:“早晨醒来,一穿上衣服,我首先吃了一个太阳,太阳在我的嘴里燃烧并且冒出了滚滚浓烟。”这个孩子是说吃了一个煎鸡蛋。美国人煎鸡蛋基本上是半生的,蛋清有点凝固了,蛋黄全是生的,看上去像个太阳,吃进去哩哩啦啦流出来不就像滚滚浓烟吗?这些想法在东方可能招来的是家长的责怪,但在这个幼儿园里却得到了尊重,教师把这些孩子的话抄下来贴在墙上,事实上就是在鼓励学生去说、去想象。

在我们的课堂里,有哪些方式鼓励学生说、引导学生说、教导学生会说,我们的贡献率很低。在美国的一个学校里,笔者曾经看到一个很好的引导学生说的方法,他们把它称作向邻居请教: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全班同学先不要回答,选一组同桌,一个听,另一个说,然后,听的同学向其他同学转述同桌就这个问题的观点。既有了甲的说,又有了乙的转述,这样说的能力就在语文课堂上得到了展示和锻炼,而且锻炼的方式显得很自然。

说的培养是有方法的。“说”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除了阅读教学,还要借助日常生活。2016年,围绕着日本召回了驻华大使,媒体炒得沸沸扬扬。笔者想起了2010年日本驻华大使刚来到北京之后,他到南京参加一个活动,当记者问到怎么评价中日关系时,他说中日关系应该超越夫妻关系,只能友好下去,没有别的选择。这个说法在那个时候引起了广泛关注,大家感觉这个说法特别新颖,而且“没有别的选择”这话非常富有张力。

2012年伦敦奥运会开幕式,就在中日关系备受关注的时刻,负责奥运会解说的白岩松怎样向全世界解读日本队?奥运会开幕前,笔者还和白岩松通过电话,非常为他担心。日本队出场的时候,他就像没看见这个队伍,他在滔滔不绝地、绘声绘色地、全神贯注地解说走在前面的牙买加队,一直到看不见牙买加队了,他还在介绍牙买加。到日本队要走过去了,白岩松才突然说:“1948年伦敦奥运会时,有两个国家被拒绝入场,一个是德国,另一个就是日本。”你看这样说多么富有智慧。不好说的时候就不要说,无话可说的时候保持沉默。事实上,怎么说是挺重要的一件事。

语文主题学习要走得更远,就需要我们更扎实地行动与更深入地反思,思考的脚步能走多远,我们的实验和课题就能走多远。

(作者系北京十一学校联盟总校校长、海淀教育战略性人才培养基地主持人)

本文选自《课程·教材·教法》2020年第3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