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杜甫》纪录片中,伍德同样追寻中国古老文化在当今中国的传承和意义

 趣料天天看 2020-06-14

四年前,因为一部追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大型英文纪录片《中华的故事》,英国历史学家、纪录片导演兼撰稿人迈克尔·伍德为许多中国人所知晓。

《杜甫》纪录片中,伍德同样追寻中国古老文化在当今中国的传承和意义。

杜甫的伟大,在于其传世诗歌的形式之美,还在于他具备打动观众的那种超越时空和语言的能在不同文化中流转的“共通性”内容,即对生命疾苦的关注——是生命受困之时的坚韧和达观,是在自然和天地中感受到的沉郁和壮阔之美。

如果制作一部关于外国文化的电影,而这种文化中的人们觉得这部电影不符合他们的感情,也不能触动他们的心灵,那么整个事情就毫无意义了。

伍德认为,虽然大多数人是通过翻译来阅读世界上伟大的诗歌,这比不上通过母语的阅读,尤其像杜甫这样在语言、节奏和典故层次上如此成熟、丰富的诗人,但是,伟大的诗人能在不同文化间产生共鸣,他诗歌中的人类心灵世界,在英语文化中同样非常强烈,如《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或《兵车行》。

无论是“他者”视角下的中国题材纪录片,还是我们关于中国故事的自我叙述,找到可以融通中西方观众的“理、事、情”,以及合适的讲述者和讲述方式,并以温情、平等和敬意之心来对待,都是优秀中华文化如何实现全球有效传播需要思考的问题。

他随口背出好几段杜甫的诗词英译,包括长诗《壮游》,令背不出原版的我心中默默羞愧;在回答诗文翻译会损失诗意这个问题时,他从唐诗的语法结构说到王维的诗集有多少种翻译版本,如果把他这个问题的回答都转换成文字,至少就有1000字。

我们挑选的杜甫诗篇译作都是公认的著名翻译家所作,比如《壮游》:“往昔十四五,出游翰墨场。斯文崔魏徒,以我似班扬……”它被翻译成了散文体,不再保持原诗的结构和韵律,但依然有观众和我们反馈说,他们从中感受到杜甫原诗的力量。

为了向西方观众更好传递杜甫诗歌的意蕴,他邀请英国国宝级演员、《指环王》影片中甘道夫的扮演者伊恩·麦克莱恩出镜朗诵了15首杜甫诗文译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