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知识的传授,非老师不可么?

 深入认知 2020-06-15

自古以来,儒家教导里自古就有“天地君亲师”的说法。封建时期的科举制,座师就是举子们在朝堂上的靠山。追溯到华夏先祖,黄帝也有个上古神仙广成子做老师。

尽管自封建时代后,人类已历经了工业革命、电气革命和信息革命,但师教徒的形式却千年不衰。到底是为什么呢?难道知识的传授,非老师不可么?

客观上的原因有三个:知识的复杂性,老师的非教学性功用,信任和替换成本。

1. 知识的复杂性

知识的复杂性体现在两方面:知识的递归与组合性;知识的抽象与逻辑性;

1.1.知识的递归与组合性

客观世界是个复杂体,知识想要解释客观世界,就必然要以同样复杂的方式加以应对,这就是体系化。

知识的体系化是指:将知识以一定的结构加以组织,最终形成对复杂事物的解释的一种方法。

体系化的特点在于环环相扣和层层嵌套。例如数学,它的整个起点就是公理,由公理推出定理,定理又推出更高级的定理。想要掌握高级的定理,就得先把公理记住,把定理搞懂。

阿瑟在《技术的本质》中提到,新技术都是在现有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有技术又来源于先前的技术。这种技术的递归和组合性,正是技术的本质所在。我们借用阿瑟的话,也可以说,知识的本质也正是知识的递归和组合性。

1.2.知识的抽象与逻辑性

知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我们将知识划分为不同学科,其实是以不同的视角在探索客观世界。不同的学科,有着不同的分析框架和分析工具,对于同一事物的描摹,也因为视角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结论。此外,无论是哪门学科,都很注重对抽象化和逻辑思维的训练。

人是直觉化的生物,直觉的特点是具象和灵感,刚好与知识所要求的抽象和逻辑是相悖的。知识要求学习者对事物进行归纳分析,并以抽象的方式进行演绎推理,因为知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释和指导现实世界,所以知识本身是概括和普世的。

知识的递归与组合性决定了知识的学习方式:学习者不单要搞懂知识本身,还要知道知识之间串联的逻辑。而串联的逻辑,依赖于学习者对整个知识体系的理解。也正是在这一点上,老师作为“活的知识地图” 而承担着重要作用。

学生的困难在于无法了解知识的全貌,而老师则在了解全貌后,用自己的理解将知识反刍给学生。老师能够及时了解到学生是否走了岔道,并及时将其拽回正途。但这样导致的问题是:有时恰恰是老师的视野限制了学生的想象空间。

2. 老师的非教学性功用

老师的非教学性功用也体现在两方面:激励与惩罚;情感连接;

2.1.激励与惩罚

学生除了学习者的身份,还有一个先天赋予的角色——人。是人就有惰性,遇到挫折会沮丧,遇到苦难会畏缩,功成名就需要衣锦返乡。而学习恰恰是件逆人性的事,它需要你勤奋,制定计划,十年寒窗,每日艰苦不懈。当人遇到学习时,就如火遇上冰,两相交战,必然有一方倒下。

有的时候,人性战胜了学习,于是三天打鱼,就地躺倒。而老师的作用就是站在逆人性的一方,对学生耳提面命。通过采取一定的激励和惩罚措施(比如小组竞赛,罚写作业),而使得学习者对激励的渴望和对惩罚的畏惧占据上风,从而战胜学习的惰性。

2.2.情感连接

在踏入社会前,家长和老师是学生生活圈中出现次数最多的人。根据发展心理学的观点,人的学习能力和对事物的理解,随着年龄的上升,以及周围环境的塑造,会不断提高。

老师与学生之前,不仅仅只有教与学的关系。老师对学生的用心和关怀,这种情感上的连接往往会成为学生学习的自驱动力。

人本主义认为人对应自身积极形象的自我建构会促进其发展,而老师正是自我建构过程中的积极力量。

3. 家长的信任和替换成本

3.1.信任

某种意义上,信任其实与家长无关。因为一开始,家长并没有指定教学的方式,家长只是提出了自己的需求,想让自己的小孩考上好的大学。而教育机构说“那好,我来帮你解决,解决的方案就是老师。”

老师作为教育机构推出的解决方案,通过实际的教学成果证明了自己的能力,从而与家长建立了信任。而以老师为解决方案的供给模式继续发展,好的老师成了家长心目中唯一的解决方案。

3.2.替换成本

选择是一个集合,所有的选择背后都有对应的成本,其中成本最大的那个称之为机会成本。

教育行业的机会成本远高于其他行业。对家长而言,将老师更换成产品,或者其他服务,不仅意味着时间的消耗,还意味着教学效果的不确定性,而教学效果关系着学生的成绩,成绩则影响着前途,牵一发而动全身。名师作为一种已验证的模式,对家长而言是最为安全的选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