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泻火圣神汤”肖春宏老师

 紫琪婉儿 2020-06-15

《集验良方拔萃》《串雅》这里的方都是枪响鸟落之方,但是要看懂。古代行医走四方之人都是身怀绝技,枪响鸟落,否则没人信,赚不到钱而饿死。

静脉曲张,现在人会治吗?人家游医治这病是小菜一碟。

黄帝内针可治

铃医,用药贱,验,便。贱就是便宜,验就是下咽即效,便就是到处都有,取之方便。铃医也不能背个二百味药到处走,是吧。靠的是掌握深奥医理取效快。

《串雅》的贱,验,便特点对我影响大![强][强][强]改变了我原来靠药,变成靠理。

“新冠”流行,网上有用麻油涂鼻孔中,你知此防病法来源于何处?是来源于《串雅》

《串雅》中说:凡入瘟疫之家门以麻油涂鼻孔中,然后入病家去则不相传染。

还有,《串雅》中说:时疫大行,自家水缸内每早投黑豆一把全家无恙。

铃医治病四绝:禁,绝,串,顶。这是行话,外人听不懂。禁就是用禁药,外用不是内服,绝就是单味重剂截断病势。顶就是吐。串就是泻,泻当然牛了,伤寒论牛的方都是泻,如大承气汤。

铃医的顶(即吐)没有吴师机的喷(即吹鼻孔打喷气)厉害,一喷相当于吐与汗两法。

外治古今顶尖大师是吴师机!

咣咣打十几个喷气,感冒病就好了!

自汗,盗汗。《串雅》中用五倍子研末外敷脐上治盗汗。用郁金末涂乳上治自汗。

“新冠”流行,燃艾灸,这是实在想不出办法的人干的事,《串雅》中有专用于燃烧防疫病的李子建杀鬼丸。还有辟瘟丹。

【深度解析】《串雅》是铃医所用方剂专著,铃医之方有“下咽即效”美誉!《串雅》中有一首方叫泻火圣神汤,治各经之火,这方太牛了,是吧。组成:桅子,白芍,甘草,丹皮,玄参。水煎服。这方为什么能治各经之火?《石室秘录》说“治火者,首治肝,肝火一散而诸经之火俱散”,此方即是泻肝火,擒贼先擒王,然后心火加黄连,肺火加黄芩,肾火加知母,黄柏,胃火加石膏,大肠火加地榆,小肠火加天冬,麦冬,膀胱火加泽泻。如此这般,岂能不下咽即效!


泻火圣神汤治火证枪响鸟落之奥秘。

一【方剂】栀子9克,丹皮9克,玄参6克,白芍15克,甘草6克。

二【奥秘】

1,治火者,首治肝,肝火一散,则诸经之火俱散。

2,甘草味甘,白芍味酸,二者合用则甘酸化阴,肝阴长则肝阳消,肝火自退。

3,丹皮与玄参作用是凉血补血,如果火未入血分,用丹皮与玄参是先安未受邪之地。如果火入血分,用丹皮与玄参是清血中之火。

4,抓主要矛盾治肝火的同时,也不忘次要矛盾,各经之火随证加减。心火,加黄连3克;胃火,加生石膏9克;肾火,加黄柏、知母各3克;肺火,加黄芩3克;大肠火,加地榆3克;小肠火,加天冬、麦冬各3克;膀胱火,加泽泻9克

1、火在心间——黄连
2、火在肺中——桑叶
3、火居脾里——石斛
4、火居胃中——麦冬、黄芩
5、火在肝胆——龙胆草
6、火在肾中——知母
7、小肠里面有火——木通
8、大肠里面上火——大黄
9、三焦上火——栀子
10、火在膀胱——黄柏
11、火在气分——石膏
12、火在血分——牡丹皮

1、胃火,牙龈肿痛;

2、肝火,头胀目赤;

3、心火,口舌生疮;

4、肺火,咳嗽痰黄;

原方原量,再加3克黄连,你试想一下,一副药有多少?仅仅一小把,但是煎煮成汤液,威力可大了!我用治丹毒,三剂即将毒火干掉了!

我牙痛加石膏,很好用,真是枪响鸟落。

白芍15,甘草3,丹皮9,栀子9,元参9(玄参),抱着一个“泻火圣神汤”,通治各经之火!此方来源于《串雅》。

我读大学时,知道肝火是众火之首,印象深!平时泻火喜欢泻肝火,之后看见《串雅》,知道此显效之法。

你看泻火圣神汤伐肝吗?不伐,而是补为主。壮水之源,以制阳光

白芍量最多,并且与甘草合用,甘酸化阴阴长则制阳

此方高,铃医知真谛!

《石室秘录》,这书名真没故弄玄虚,确实有“秘”。

泻火圣神汤中的玄参是血分药,凉血补血,先安未受邪之地,防止火热入血分,如果入了就治,未入呢则防

古代中医,其中有一族身背药箱、手摇串铃,长年累月地走村串巷看病。因为手摇串铃,所以叫铃医。铃医身怀绝技,治病必须枪响鸟落,否则没人相信,赚不到钱而饿死。《串雅全书》是铃医所用方剂专著,铃医之方有“下咽即效”美誉,其中有一首方叫泻火圣神汤,治各经之火,是由丹皮,桅子,甘草,白芍,玄参五味药组成,这方为什么能治各经之火呢?《石室秘录》说“治火者,首治肝,肝火一散则诸经之火俱散”,泻火圣神汤即是泻肝火,擒贼先擒王,如果

心有火加黄连,

肺有火加黄芩,

肾有火加知母黄柏,

胃有火加石膏,

大肠有火加地榆,

小肠有火加天冬麦冬,

膀胱有火加泽泻。

如此这般用药治病岂能不下咽即效!记牢此方,即可以抱着一个泻火圣神汤治各经之火,多好啊!否则,治每个经的火都要背一个方,需要背好几个方,太多了!

大便不通、口臭,五脏热六腑热,那就大黄甘草汤,它就可以主了,热病我就用凉药,凉药来治热病。

牙痛得很厉害,大黄一片就行了,配上两片甘草,一泡水,千口一杯饮下去,喝完了也不痛了。

火曰炎上的病,大黄甘草汤,这是热病

【伏火】绮石先生所说的伏火,不是指潜伏的实火,而是指肺下之火。什么在肺下?心在肺下面,肝也在肺下面,所以是伏火是指心火,肝的相火。

怎么治伏火?清金保肺,以宣肃降之令。平肝缓火,以安君相之位。培土调中,以奠生金之母。滋阴补肾,以制阳光之焰。

我据大师之设计,拟方:生地,黄柏,贝母,黄芪,莲子心。

方小,量也小,但是呢,效果可不小,贼大!

*【各种火的区别,看完全明白了】

火邪与热邪的区别

火邪致病多局限,只使某处病变。郁火是由怒伤肝,不能发泻而成。

虚火是阴虚阳亢之火。

伏火是感受火邪,火邪潜伏在体内而后发作之火。

实火是感受火热外邪而生之火。

热邪致病多弥漫,病变范围大。

郁热是外邪侵袭人体,正气未能赶邪外出,邪留体内,日久化热。

附:

男性,年52岁。肋间神经痛两年。只要性情急躁、着急上火的时候,右侧肋部就有灼痛和掣痛之感。每当此际,心中必然烦乱不堪,口苦口渴,说不出的难受。因为女儿婚恋问题,一来二去积愤成疾。

烦躁、口苦,肋间神经疼痛脉弦数,舌红苔黄,小便黄,大便干,口苦口干,喜欢喝冷饮。说话言语间透露着几分急躁。用“清肝汤”:柴胡3克,白芍9克,当归9克,川芎3克,栀子6克,丹皮6克,水煎服。

两剂之后,患者口苦、口干、肋间灼痛的感觉减轻大半。再后来,此人连用5剂,症状基本消失。后改用成药为之调理,基本痊愈。

必须背诵清肝汤。它是调治肝郁化火、肋间疼痛的标准方之一。

人不要生气。中医讲,气有余便是火。你的气大了,就会化为郁火

肝火沿着肝胆之脉来体现,胁肋部会产生灼痛、刺痛、胀痛、掣痛等现象。

因为有火,所以舌红苔黄,脉象弦数,还会体现为口苦咽干,特别喜欢吃凉的、喝凉的。

这个时候怎么办啊?肝火清下去,把肝体柔起来,把肝气顺起来。

上面清肝汤的配伍,就是这个意思。其中的柴胡和川芎,就是疏肝解郁的。其中的当归和白芍,就是柔肝养血的。其中的栀子和丹皮,就是清肝火的。就这么简单。

清肝汤是中医里头清肝火最常用的方剂之一。当代中医临床在治疗肋间神经痛、胆囊炎、胸膜炎等疾病的时候,常常用到它。

气有余便是火!火从哪来?从气来。病从哪来?从火来。有了气,有了火,发出来就完事儿,别总放在心里,别总念念不忘。你反复被它困扰,最后受伤的一定是你。


嘴唇像擦了💄

泻火圣神汤:栀子9克,丹皮9克,白芍15克,玄参6克,甘草6克,加黄连3克。

一【方剂】栀子9克,丹皮9克,玄参6克,白芍15克,甘草6克。

二【奥秘

1,治火者,首治肝,肝火一散,则诸经之火俱散。

2,甘草味甘,白芍味酸,二者合用则甘酸化阴,肝阴长则肝阳消,此为益水以制阳光也。

3,丹皮与玄参作用是凉血补血,如果火未入血分,则先安未受邪之地。如果火入血分,则清血中之火。

4,抓主要矛盾治肝火,也不忘次要矛盾,各经之火随证加减。

心火,加黄连3克;

胃火,加生石膏9克;

肾火,加黄柏、知母各3克;

肺火,加黄芩3克;

大肠火,加地榆3克;

小肠火,加天冬、麦冬各3克;

膀胱火,加泽泻9克。


1、口干口苦

——肝胆有火。

2、鼻孔干,呼气发烫,容易流鼻血

——肺气不降,肺中津液不足,肺火大。另外,胆胃上逆,胆火烘烤肺部也会引发这个问题。 

3、干咳

——肺火大。

4、舌尖红,舌尖起泡,口腔溃疡

——心肺有火。

5、口腔溃疡,舌头两侧起泡

——肝胆有火。 

6、牙龈红肿出血

——胆火大,冲撞牙床。

7、舌头中间开裂

——胃阴不足,脾阳也虚,可搭配后愛肥儿茶共同调理。

8、胃热,喜欢喝冷饮、吃冰

——胃阴不足,胃火大。

9、咽燥舌红,咽炎不容易好

——胃主咽,胃阴不足,胃火大。

10、扁桃体发炎

——肾精不足,阴不足,虚阳外越,肾经行径扁桃体,引发红肿;

11、手/脚心燥热

——胆胃上逆,胆火不降而浮于体表引发以上问题,肾中有火也会造成手心热。

12、凌晨1-3点睡不着

——肝火大。

13、晚间失眠,心烦脸热,舌尖发红

——心火过大,肾阴不足,心肾不交。

14、眼睛发红、有红血丝

——肝火大,肝主目,肝火上攻会导致以上问题。

15、额头长痘

——心肺有火。

16、小便发黄、发热 

——下焦湿热,或肾阴虚,热化生火导致的。


孩子发烧如何辨别寒热:


5、口腔

        口燥,为热灼津液;口渴,为里热;烦渴,为温热。

         口苦,属胆火;口疮,为心、脾、胃热,湿热上蒸;口角溃烂,为食火、胃热;口周疱疹,多因高热未能及时清解,内郁之热外发。

        口臭,见于胃热实火或疫疠毒邪;口气热,为胃中有热,气分热或内滞食热。


 6、唇部

         唇红,心脾经温热,或阴虚里热;唇色紫红,热盛夹瘀。

        唇焦干裂,热盛津伤;唇裂出血,脾胃热盛或毒热;茧唇,脾胃积火结毒。




患者颧红,上眼睑红,耳朵红。患者自觉红处发热,用凉水洗降温舒服。

此患者来时浑身无力,肩痛,背痛,还有严重胃病,面部红热比图片重,这是复诊时拍的。我用了升阳益胃汤加减,肩背不痛了面部红热减轻。

舌苍老,舌下静脉有结节,并且上眼皮,耳朵,两颧都红而热,有郁火,属实证。用泻火圣神汤加石膏,知母。

肖老师,这个病人是否是肝肾不足引起的郁火。

有此因素,也有脾湿不升因素。

泻火圣神汤中的桅子有利水作用。

这种人最易暗藏郁火,一补就呈现出来。

@上海—肖春宏 ,肖老师,此患者身体太虚弱,没敢用泻火圣神汤之类[捂脸]

选择适当时机去郁火,他的虚,就是郁火暗耗气血造成的!@通州-武雪雁。

等我找个舌下静脉有结节明显的,标出来告诉你们。


请看上图所示,有三个结节,主肝郁气滞,一般有两种变证,一是肝郁化火,二是气滞血瘀。结合症状,鉴别此二者不难。

这是舌下静脉怒张,主气滞血瘀。


《望舌下静脉辨证诊断法》


1,知常达变:正常舌下静脉直径小于0.3厘米,长度不超过舌尖到舌根3/5,颜色是暗红色,舌系带两侧各一条静脉,静脉正常形态是无怒张,无弯曲,无结节。

2,舌下静脉主病:一个方面是舌下静脉过细,过短,颜色淡,甚至看不见舌下静脉,都是主气血两虚。请看上面的图4-255。另一个方面是舌下静脉过粗,过长,颜色黑,怒张,结节,弯曲,都是主气滞血瘀。请看上面的图4-259。

3,金津玉液:舌下有唾液腺开口,左右各一个,左叫金津,右叫玉液,望舌下静脉时,顺便看一下津液情况。

肖老师这种也是吧。

是,非常重!

望舌下静脉,是近代中医杰出成就。古代没有,你看古藉,没有讲舌下静脉的。

舌下静脉,中医叫舌下络脉。

舌诊顶尖大师,在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每个中医药大学,各有强项,之所以强是因为有顶尖大师!


《背·枪响鸟落之泻火圣神汤》


一【方剂之组成】

栀子9克,丹皮9克,玄参6克,白芍15克,甘草6克。

二【泻火之奥秘】

1,治火者,首治肝,肝火一散,则诸经之火俱散。

2,甘草味甘,白芍味酸,二者合用则甘酸化阴,补肝阴,肝阴长则肝阳消,此为益水以制阳光也。

3,丹皮与玄参作用是清热凉血,如果火未入血分,则先安未受邪之地。如果火入血分,则清血中之火。

三【记牢加减法】

1,心火:加黄连3克;

2,胃火:加生石膏9克;

3,肾火,加黄柏、知母各3克;

4,肺火:加黄芩3克;

5,大肠火:加地榆3克;

6,小肠火:加天冬、麦冬各3克;

7,膀胱火:加泽泻9克


珍珠母可使心肾之力收敛一些,面色会好,新陈代谢下降,生阴气才能生长。阴虚之火烧人十分厉害,“雷龙之火”如肝经火旺头痛(当归、龙牡、桂枝、附子)。
万年青强心去火。白芍苦平收敛。黄连、焦栀子也是去心火的。掌握阴阳,从脉象之上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