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牛妈古法育儿| 孩子生病期间,应不应该多喝水?

 牛妈古法育儿 2020-06-17

幼儿园、小学的班级群里经常出现家长这样的叮嘱:

老师,孩子有点咳嗽,多让他喝点水

老师,孩子嗓子红了,多让他喝点水

老师,孩子这几天没大便,多让他喝点水

老师,孩子有点不舒服,多让他喝点水

……

很多人认为,多喝水可以加快新陈代谢,促进身体里的毒素排出,所以只要孩子生病了、身体不舒服了,就要多喝水,甚至在流感、疱疹性咽峡炎、手足口等流行病高发时期,家长也会频频叮嘱让孩子多喝水,作为预防。

生病期间多喝水的做法是否正确呢?早在一千七百多年前的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就在中医经典《伤寒杂病论》中对这个问题进行过论述:

“凡得病,反能饮水,此为欲愈之病。其不晓病者,但闻病饮水自愈,小渴仍强与饮之,因其成祸,不可复数也!”

这段话的大意是:凡是得了病,反而能喝水,这是病要痊愈的征兆。但有些人不管病情如何,误以为生病时只要喝水就能自愈,所以当病人没有感觉到口渴或稍微有一点点口渴,就想方设法让他多饮水,却不知这样反而让病情更加复杂,甚至缠绵难愈。

通过这句话可以看出,原来嘱咐生病的人多喝水的情况不是现代才有的,打东汉时期就已经在民间久为流传了。张仲景了解这个情况,也深知其害,所以在《伤寒论》 中特意指出来。

错误指出来了,那么怎么做才对呢?

“凡得时气病,至五六日,而渴欲饮水,饮不能多,不当与也,何者?以腹中热尚少,不能消之,便更与人作病也!”

什么叫“时气病”呢,春夏秋冬,四时各有其气,《阴阳大论》上说:“春气温和,夏气暑热,秋气清凉,冬气冰冽,此则四时正气之序也”。四时正气太过或不足,均可导致人体发生各种各样的疾病,这就是所谓的“时气病”,现在我们所说的风寒感冒、风热感冒、暑邪感冒、流行感冒应该都算作这个范畴。

那么一个人感冒了以后,自觉口渴想喝水,但又喝不多时,应不应该多给些水呢?张仲景认为,这个时候不要给他多喝。

从中医角度来讲,水属“阴”,性寒,水这种阴性的物质进入人体,肯定要消耗人体阳气来运化它的。此时病人几乎所有的阳气都在体表对抗病邪,体内的阳气就会很少,如果此时饮入过多的水,一方面会损耗为数不多的阳气,一方面水不能被运化为津液,反而形成痰湿水饮等污浊的垃圾,加重病情。

“至七八日,大渴欲饮水者,犹当依症而与之,与之常令不足,勿极意也,言能饮一斗,与五升,若饮而腹满,小便不利,若喘若哕,不可与之也。”

病了几天以后,这时候病人渴得厉害,让不让他多喝呢?张仲景提出:“当依症而与之”。就是说可以根据情况适当饮水,但有一个原则,就是“与之常令不足”,意思是要让病人总觉得稍稍还有点渴,而不是让他抱着水瓶一个劲儿地喝。比如病人说能喝一杯子水,那么只给他半杯就可了。这样做的目的还是尽量少消耗病人的阳气,让更多的阳气去排出病邪,以利于疾病的痊愈。

即便这样控制饮水量,还是会出现一些情况:

若饮而腹满,小便不利,若喘若哕,不可与之也。

就是说饮水以后,如果出现腹部胀满,小便不顺畅,或者出现气喘、呕吐等情况,往往就意味着阳气虚弱,已经不足以运化饮入之水了,这时就不可以再饮了,否则会加重阳气的负担,让疾病缠绵难愈!

可见,喝个水得多小心,病人说渴,你还不能给他喝多。喝了以后还得随时观察情况。

不渴不饮,小渴则少饮,大渴适度饮

这才是给病人喝水要遵循的原则。

而且饮水时不要大口急饮,而是要一小口一小口地地慢慢喝。

想想而现在很多时候,病人根本就不想喝,但周围人却尽量让他多喝,这种做法和张仲景所说的完全背道而驰。

另外还需要注意的是:

生病期间津液流失过多时,需要及时补充

比如出现小便多、拉稀、出大汗、呕吐、高烧不退等情况,要及时地补充津液,以免脱水,造成更严重的病情。

那么怎么补呢?


补津液最好的还是大米汤,米汤性质平和,容易被脾胃吸收,生化为津液。也可以煮一些太和汤来喝。让孩子小口,频繁地喝。

有时候孩子没有生病,但也会出现嗓子疼、咽喉干、口干舌燥等症状,很多家长认为是上火了,得多喝水,去去火,其实造成这些症状的原因有很多,不见得就是有热,也不见得应该补水,需要具体辨证,找到原因才是根本,不能一上来就给孩子盲目地让孩子多喝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