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襄博文物|王权威仪——素面玉戈

 睫毛上的风尘 2020-06-17

是中国古代一种主要的兵器之一,靠钩杀、啄击以制敌,称为“勾兵”。戈的基本组成部分是有刃的“援”和嵌入木柄的“内”,内又有直内和曲内之分。

如果说青铜戈作为古代战场上具有杀伤力的主要武器,那么玉戈从更多的层面上讲就不具有实战的性质,它结合了美玉高贵、润泽的秉性和武器威严、杀伐的气息,而具有非比寻常的尊崇。

王权与巫术的紧密相联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特征,以玉为戈的象征性兵器,实质上是一种专用的礼器,并且是与军事、争夺、杀伐等相关的,与存亡、权力、地位相联属的重要用器,在祭祀活动中,祈求力量与胜利;在社会活动中,彰显威严与等级。

玉戈作为非实用性的武器专用礼器的出现,标志着以等级制度为核心的礼制时代的肇始。

素面玉戈 来自襄阳市博物馆 00:00 02:11

在襄阳博物馆展厅里就有1件这样的玉戈——素面玉戈。

馆藏文物

素面玉戈↓

这件素面玉戈通长31.6厘米。2002年枣阳郭家庙墓地M21出土。青玉,局部受沁呈褐黄色。长方直内,厚援无脊,无边刃。锋呈等腰三角形,刃较钝厚,近阑处有一圆形穿,上阑略缺,后缘较薄。由于玉石本身质地坚脆,无法将玉戈用于实战博击,且大量出土的玉戈无使用痕迹,可知流行于商周时期的玉戈应是一种仪仗器。

延伸

我国时代最早的玉戈发现于距今5000年前的凌家滩遗址,二里头文化时期,玉戈已较为常见。二里头遗址的玉戈琢磨细腻,简洁刚劲,尺寸开始向大型化发展,意在彰显其权力地位。商代前期,玉器的制作继承二里头文化的风格,作为礼兵的玉戈,不但数量大大增加,而且形体尺寸也普遍增大,如1954年湖北黄陂盘龙城遗址中出土的1件玉戈更是长达94厘米,其象征意义不言而喻,这也是我国迄今发现最大的玉戈,堪称“玉戈之王”。

西周是玉戈作为礼仪性兵器最后的辉煌时期,其在西周玉器中所占比例较大,各地西周墓葬中多有出土。西周玉戈是在商代晚期玉戈多样性发展的基础上,形式与用途进一步分化,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西周早期,一些大型墓葬中出土的玉戈较多地体现了礼仪用器的性质,形体较大,援刃锋锐,雕琢较为精细。部分玉戈的造型更加讲究对称性,其中规中矩的形态,成为春秋战国时期玉圭的原型。这时,很多玉戈进一步体现出小型化的趋势。此外,西周时期部分玉戈进一步强化了商代晚期以来玩赏性玉戈的特点,如陕西宝鸡茹家庄井姬墓中出土的一组串饰,由贝、小玉戈、小玉鸟和小玉鱼组成,小玉戈共有13件,形体极小,这些小玉戈与其他饰品相间排列,组合搭配很有规律。河南三门峡虢国墓地出土的玉戈也有类似的情况。

正是由于玉戈的礼仪特性,在礼制健全的周代,使用者均为等级较高的贵族阶层。这件玉戈所出的墓葬为“曾伯陭”墓,时代在西周末期,墓主的国君身份表露无遗。

玉戈作为礼仪用器的发展演变主要是基于突出威仪性的考虑,并没有全盘接受以实战为要务的青铜戈演化轨迹的影响,自产生之始,玉戈基本保持了尖锋、直内的简洁样式。秦汉以后戈兵逐渐衰微,玉戈也结束了它辉煌的历程和使命,不过,戈兵的文化影响已深深融入到民族血脉之中。细品汉字,凡与征战、兵器有关的字,多从“戈”旁,如“战”、“伐”、“戎”字等等,至今,在日常生活中,“枕戈待旦”、“金戈铁马”、“反戈一击”、“化干戈为玉帛”这些鲜活的词语,提醒着人们,它离去的背影并不遥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