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任之堂跟诊日记4》后记 学医八难9

 凯哥好心情f6v8 2020-06-18

养胃五点“少点慢点淡点软点暖点”

第七难  中医难兴

中医界后继乏人乏术的主题,一直萦绕在中医学子的头上。爱之深,责之切,甚至很多老中医痛心疾首的称当代中医现象为泡沫蝉蜕,泡沫就是一吹就破,经不起考验,蝉蜕就是一捏就瘪,有壳无实。这对于我们当今学中医的人来说,面临着相当严峻的考验,振兴中医,可谓任重而道远。很多人看到中医难兴,纷纷都放手转向他处。很多人看中医里头矛盾多,磨难多,于是踟蹰不前。老师常说,难易相成,我们不能只看到苦难的一面,所谓多难兴邦,磨难多,同时它也在慢慢地振兴中医。
第一,理论难兴。这是继承方面的困难,很多学子一入门,看到阴阳五行、升降出入这些玄奥的中医概念时便眉头紧皱,无所适从。甚至很多研究生,高年级的中医学子,案头都很少放四大经典,即便偶有翻阅,随手便放置一旁,不能时常熏修,他们严重低估了经典的深远价值。特别是《黄帝内经》《伤寒论》,其文简,其义博,其理奥,其趣深,其旨远,乃至道之宗,生生之始也。
古代的医家,没有不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而成就医术的,亦没有不博极医源、精勤不倦而领悟医道的。木能够不断地生长,是因为根本牢固;水能够流得长远,是因为泉源不竭。中医要能够振兴,怎么能少得了木本水源呢?所以必“取法乎上,寻师经典,溯源岐黄,问道长沙”,乃可以本源受气,华叶递荣,名实相副,大济苍生。
任何一个学科,常常是理论高于实践,理论的高度决定实践的深度。好比《黄帝内经》“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这一句话,老师就说奥妙无穷,可以打开一扇医门。我们治疗一些脾虚泄泻,口有干渴、头晕、颈僵的病人,老师常选用七味白术散的思路,里头有白术、木香、葛根这些看似很平常的药物,病人服下去,却泄泻止,口干得润,头晕、颈僵立缓。
怎么一个汤方为什么能同时治愈上下疾病呢?按常规医理可能不好解释,但《黄帝内经》“地气上为云”一句话就把道理和盘托出。我们看地底潮湿泥泞,就如人脾虚湿滞泄泻一样,这时我们不是去除湿,而是通过怎么去把有害的湿邪流通,变为津液,为我所用,就像大自然没有多余之物一样。
泥泞的道路,接受阳光气化,把水湿蒸上天空,这样道路干爽,而天空蔚蓝,一片晴朗,云朵滋润,如同人体下焦湿邪干,上焦颈僵、头晕、口渴得以滋润,用自身有余来调节自身不足,这就是《黄帝内经》教我们治病不要把邪气当敌人,要让身体气机上下流转,升降开合,这样便可以化邪为正,变水患为水利,引郁滞的湿浊,成为流通的津液,本身湿浊与津液便是同根兄弟,相煎何急,这样则善莫大焉。
这只是经典理论里的半句条文,便能引出很多精彩的医理,何况里头有那么多精彩的条文,真是一生用之不尽,百世耕之有余啊!有老中医形容这些抛却经典的中医学子为捧着金饭碗去讨饭,真是一语中的。

第二,实践难兴。这是发扬方面的困难,中医继承在经典,发扬在实践。临床实践乃中医之生命线,临床实践是检验中医经典理论的唯一标准。要把古人的经验、其他医家的心得变成自己的直接经验,为我所用,这需要一个过程,就像哲学上所说的,认识一个真理,不是一步到位的,这认识过程是曲折反复的。
中医临床由理论到实践就是这样一个过程。初上临床不可能一步到位,即便是久经沙场,一样有很多要攻克的难关,老师正是这样在临床上反复打磨的。即便是今天,他依然白天看病,晚上看书,从未间断过从古籍里汲取营养智慧,验证于临床,甚至还通过寻师访友来打开思路。
不是说一个医生考到证,毕业了,开了诊所,他这中医就合格了,就不用进步了。恰恰相反,这时正是他中医真正起步的时候,能力大,责任更大,学无止境,你有一分的才智,就有一分的难关让你去突破,总有新的病种,疑难的杂病,临床实践之难就难在这里,你永远会觉得自己学得不够用,思有所不及。所以医者,要活到老,学到老,而且不能思维定势,要能不断打破过往,如同回炉再炼一样,这个过程是艰辛的。但你每学有突破,你治疗有心得、有把握的疾病就会更多。

慎风寒    节饮食

惜精神    戒嗔怒

                    ——保身四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