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养生,才能对抗“秋季抑郁症”?

 为什么73 2020-06-18

肖相如 肖相如频道 

《内经·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容平:容,《说文解字》“容,盛也。”

平,丰年。《汉书食货志》上:“再登曰平,余六年食;三登曰泰平,二十七岁,遗九年食”。

丰收物盛满容器,是谓容平。秋天是万物成熟收获的季节,所以秋三月称为容平。

秋季自然界的阳气收敛,西风萧瑟,气候凉爽,空气干燥,所谓“秋高气爽”。

秋季表现为草木落叶,养分内收,种子坚实,动物肥壮。此时是气的收敛密集运动,控制并主导着万物的生命活动。

秋季是生命收获的季节,人类应顺应秋三月阳气收敛的运动规律,即原文所谓的“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


其具体措施有以下方面:

第一是“早卧早起,与鸡俱兴”。

亦即天黑睡觉,天亮起床,与鸡的活动规律相同。

秋天的白昼已较夏天明显缩短,天黑较早,天亮较晚,人类仍应遵循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自然规律,以使阳气收敛。

第二是“使志安宁,以缓秋刑”。

保持神志的安宁,从容不迫,顺应阳气收敛的趋势,以缓解秋季劲急肃杀之气对神志的干扰。

第三是“收敛神气,使秋气平”。

收敛神气,指的是使神志内敛,不要外露,也是为了适应秋三月阳气收敛的运动规律。

第四是“无外其志,使肺气清”。

无外其志,也主要是强调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趋向是内敛的,与夏三月的“若所爱在外”的趋向是相反的,其目的也是为了适应秋三月阳气收敛的运动规律,这样就可以保持肺气的清肃。

总之,秋三月,人体的状态就是要行动稳健,动作和缓,淡定从容,神情内敛而不张扬,给人以成熟稳重的感觉。

这些措施的目的就是要从形体,到行动,到心灵都处于收敛的状态,顺应秋三月的收气。


如果我们反其道而行之,天黑了不睡觉,天不亮就起床,心浮气躁,风风火火,性格张扬,脾气火爆,这就违背了秋收之气,就会损害身体,特别是容易伤害人体的肺脏。

肺在五行中属金,与方位中的西方,四季中的秋季相通。

《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中有“西方白色,入通于肺,开窍于鼻,藏精于肺”。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有“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生肺,肺生皮毛,皮毛生肾,肺主鼻。其在天为燥,在地为金,在体为皮毛,在藏为肺”。

《黄帝内经素问·六节脏象论》中有“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

《黄帝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中有“肺主秋,手太阴阳明主治”。所以说,“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满”。


秋季的气候特点是:光照减少,日短夜长,气温下降,温差增大,比如北京地区秋季的昼夜温差可达11度到15度;空气干燥,湿度偏低,秋季的平均湿度约为30%。

秋季干燥清凉的肃杀之气容易影响人的情绪,产生悲凉、抑郁的感受。

毛泽东的“萧瑟秋风今又是”,杜甫的“万里悲秋常作客”,陶澹如的“秋风秋雨愁煞人”,都是咏秋的名句,给人的感受也都是悲凉、忧愁。

秋天肃杀的气候环境,忧愁的心情会带来相应的生理变化,人体的四肢,尤其是足部远端毛细血管收缩,皮肤温度下降;血压升高,血液粘稠度升高,人体代谢增高,心脏氧耗量增多,容易促发心脑血管疾病;

气温下降及空气干燥,会降低呼吸道粘膜抵抗力,细小支气管阻力增加,粘膜纤毛运动减少,使感冒、支气管炎、哮喘增多;腹部和背部受凉,容易诱发胃炎和溃疡。

秋季人体的适应性变化也是积极的,如血管收缩,血压升高,血液粘稠度增高,代谢加快,产热增多,是为了提高耐寒能力和抗病能力,相应的机体需要补充更多的食物和能量。

在动物界,动物储存食物,进食增多,体毛变细变密,皮下脂肪增多,即所谓的“贴秋膘”,也都是为适应秋季“收”的气化,为冬藏做准备。

肖相如教授的视频科普版《伤寒杂病论》系列

36. 疾病治疗的经典方证之桂枝汤的加减方第三

明日预告:疾病治疗的经典方证之桂枝汤的加减方第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