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立秋养生宜“养收”

 吕康悠然 2017-08-03

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

睡起秋色无觅处,满阶梧桐月明中。

——刘翰 《立秋》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是干支历未月的结束以及申月的起始。历书曰:“斗指西南维为立秋,阴意出地始杀万物,按秋训示,谷熟也。”这时太阳黄经为135度。我国古代将立秋分为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凉风至,指秋风送爽,不再是暑天的热浪难耐;白露降,指大地上早晨会有雾气弥漫;寒蝉鸣,指秋天寒蝉感阴而鸣。

从其气候特点看,立秋是由热转凉的交接节气,由于盛夏余热未消,秋阳肆虐,此时还没有天高气爽、月明风清的浓浓秋意,很多地区仍处于炎热之中,故素有“秋老虎”之称。《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此乃古人对四时调摄之宗旨,指出四时养生要顺应和遵循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


《管子》记载:“秋者阴气始下,故万物收。” 立秋时节,自然界属于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过渡时期,而身体同自然界一样,处在从“夏长”到“秋收”的过渡时期,所以此时养生宜遵循“养收”的原则,以保养内守之阴气。

情志方面

秋应于肺,肺主气,司呼吸,在志为忧。秋风劲急,地气清肃,万物色变,肃杀之气容易使人情绪悲愁伤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宋代养生家陈直也说过:“秋时凄风惨雨,老人多动伤感,若颜色不乐,便须多方诱说,使役其心神,则忘其秋思。”说明秋季养生首先要培养乐观情绪,保持神志安宁,减缓秋季肃杀之气对人体的影响,经常保持肺气清静,收敛神气,安定而不外露,如此来缓和秋季的肃杀之气,以适应秋季容平的特征。

起居方面

秋季肺金当令,自然界的阳气由疏泄趋向收敛,阴寒之气渐渐生起,所以养生应以养秋收之气。“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早卧以顺应阳气之收敛,防止阴精外泄,早起为使肺气得以舒展,且防收敛之太过。此时适当早起,还可减少血栓形成的机会,对于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有一定意义。

饮食方面

秋季是食疗进补的好时机,但进补不可乱补,应忌虚实不分,忌多多益善,忌恒补不变。《饮膳正要》说:“秋气燥,宜食麻以润其燥,禁寒饮。”秋时肺金当令,肺金太旺则克肝木,故又有“秋不食肺”之说。秋季燥气当令,易伤津液,故饮食应以滋阴润肺为宜,如适当食用芝麻、糯米、蜂蜜、枇杷、乳品等柔润之品,以益胃生津。

《老老恒言》中说:“夏至以后,秋分之前,外则暑阳渐炽,内则微阳初生,最当调停脾胃,勿进肥浓。”如过食生冷、寒凉或不洁瓜果,会导致湿热内蕴、毒滞肠中,引起腹泻、痢疾等。《素问·脏气法时论》说:“肺主秋……肺收敛,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酸味可收敛肺气,辛味发散泻肺,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要尽量少吃葱、姜等辛散之品,适当多食酸味果蔬,如山楂、葡萄、柚子、石榴等。

运动方面

立秋时节,人体的阴精阳气开始处于收敛内养的状态,故运动养生也要顺应这一原则,在运动中应避免动之过剧,造成阳气伤耗。入秋人的血液循环等生理功能趋向减弱,因而又需适当增加运动量,以加强心肺功能。所以运动宜动又宜静才符合节气特点,如气功慢跑、太极拳、户外散步等,这些运动讲求形动而心静,动而不乱,和缓不剧烈,静而不躁,使志安宁。这样既能增强人体的生理功能,以应秋凉,又不会导致阴津阳气的伤耗,以应秋收。


供稿:宋熠林

编辑:宋熠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