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钱德勒:《漫长的告别》

 心然的原香 2020-06-18

心然简介:陈艳萍,湖北天门人,现居武汉。从生命的原香出发,与美同行,抒写生活,乡愁,诗情以及远方。

听说《漫长的告别》,听说钱德勒,是在一篇文字里。那篇文字,引用了书里的一句话:“大多数人一生要用一半的精力来保护其实从未存在过的尊严。”

这是一种戳人痛处的语言。让人醍醐灌顶,又深得安慰。一遍记不住,又接连读了几遍。怕忘记,找出最喜欢的记事本,工工整整抄在上面。

朋友送我这本书时,离摘录那句话已两年之久。

我们有时会说,生活不好过。但是时间,却非常易过。按道理,时间等同生活。而其实,它们有质地差别。所以,生活和时间,总呈现着分离的状态。而真实的状况是:时间和生活联系得越紧密的人生,越完整越丰富。也就是说,生活和时间的质地,可以彼此融会贯通。

译本不同,这本书里,这句话是这样翻译的:“大多数人终其一生都会把一半的经历耗费在呵护一种他们从未拥有过的尊严上。乍一看,和我听来的那句没多大区别,只是多了几个字。细思量,有区别。前者是从未存在过的尊严,而后者是从未拥有过的尊严。从未存在和从未拥有,区别很大。前者的意思趋向于所谓的尊严是不存在的。后者的意思趋向于尊严存在,只是你还未拥有。

我更喜欢前一句。尊严从未存在,更接近本质。也让我明白,翻译很重要。选择外国作家读本,谁翻译的,关乎很多。

这是一部侦探小说,不是我喜欢的题材。正是这部小说,证明了我的狭隘。读一部小说,如果仅仅只在意故事情节是否曲折跌宕,只在意故事铺排是否波澜壮阔,也或者只在意是否是自己喜欢的类型,那都是无知的表现。好的小说家,同时是一个思想家,他编织故事,是为了塑造人物。他塑造人物,是为了表达人性和思想。

钱德勒足够聪明,他的思想投射到侦探马洛身上,人物又灵气又高贵。也让我觉得,钱德勒很聪明。很多人说聪明不好,智慧好。那我就这样说,他既智慧又聪明。仅仅智慧,不够夸他。那种对话的机智,情节的灵巧,非聪明不能表达。

读钱德勒,常常想起钱钟书先生来。杨绛先生经常说,钱钟书先生聪明,绝顶聪明。难道她不知道智慧好吗?如此说,是那种心智的活泼,智慧一词不够表达,干脆就用聪明。也或者说,我们通常说聪明不好,指的是小聪明。

好小说读了,是无法讲出来的。人性和思想,只可领悟。

文本里,那句对于尊严感的阐释,就是因了人的感觉而动心起念。感觉到尊严的必然性,才那么不顾一切地去维护。钱德勒的笔下,他着重写感觉。生活里,感觉很重要。有一首歌的名字,就叫《跟着感觉走》。

刚刚看了钱德勒对于感觉的阐释,出门坐地铁。车厢里,一位女孩小鸟依人般把整个身子埋进男友的怀里做着幸福状。我一直看着她。到站了,她松开他,抬起头。我失望极了,这个女孩不好看。也就是说,那一霎那,我生出一个感觉,那感觉极其偏见:不好看的女孩不应该有这样的行为。

故事里,特里是在孤儿院长大的孩子。他娶了一个水性杨花的有钱女人,维护着自己的尊严。有一天,女人被谋杀,特里理所当然地成了重要嫌疑犯。这个女人,家财万贯,按理,她喜欢花天酒地的生活,可以不嫁。但是不,她要嫁,她要给别人一个感觉,她是有丈夫有家的女人。她要维护自己的尊严,也维护家族的尊严。

侦探马洛两次遇见潦倒的酒鬼特里伦诺克斯正遭遇麻烦时,都出手帮他解了围。特里伦诺克斯不明白。马洛告诉他:你扯动了我心里的某种感觉。伦诺斯克想知道这种感觉是什么样的,马洛说:就是我下次见到你的时候,你会陷入更大的麻烦,就连我也没法拉你出来了。

马洛是一个侦探,他的眼力和心力过人,他一眼就看见特里伦诺克斯正走在某种边缘。如若不过去拉一把,他就会滑下深渊。或许,马洛看见过太多这样的人,他于心不忍。他觉得,自己能够拯救他们。

生活里,常常会发生这样的事情。监狱里的犯人,大多数并不是一贯地蛇蝎心肠或者总是铤而走险。并不是一直以来都在做什么坏事。他们大多像伦诺斯克这样,在边缘移动,不小心而坠落。

尽管马洛想拯救特里,可特里,还是摊上大事了。他的富豪妻子被人谋杀,脸部被砸烂。特里找到马洛,让马洛协助他逃跑。马洛做了。随后,马洛被警局问话。他什么也不说,却被警局关进了大牢。后来,因为逃到墨西哥的特里自杀 ,马洛被释放。

这是一个大家族,事情很重大,上了报纸的头条。马洛出狱后,大家都夸他,是一个不出卖朋友的人。马洛很平静,他有时回答:谁说我是为了他?有时多说几句:我不是因为他进来的。我是因为我自己进来的。没有什么可抱怨的。这是我自己的选择。

他的本意是什么呢?很多时候,警察靠感觉判案。警察抓住嫌疑犯,你不回答,他们就感觉你是罪犯,抓你坐牢。他深知,警察们耍手段,而不是讲法律。他说,每个有手段的警察,都有一个妙招:有些人你得步步紧逼,让他们失去平衡。有些人你只需把他们堵在角落,等着他们自己打败自己。

他的本意是想揭露司法界和人性界共谋的黑暗,让法治回归到以人为本的层面。

人们都在凭着感觉行事。富豪女人被谋杀,人们就感觉她的丈夫是嫌疑人。马洛不回答警察的审问,警察就感觉他是特里的同盟。在监狱里,马洛什么也不说,出来后,朋友们就说他是一个坚贞的人,不出卖朋友。

马洛也有感觉,他感觉特里没有杀害他的太太。他还感觉,特里并没有畏罪自杀。不过,报纸上已经有警界发出的消息:特里在墨西哥畏罪自杀。

那生活只能继续,往事只能放下。马洛要生活,也只能继续干自己的老本行。

接下来的案子里,是一位作家太太和作家先生的故事。这位作家先生隔一段时间会醉得不省人事 ,然后离家出走。作家太太很爱丈夫。丈夫又一次离家后,妻子找到侦探洛里,让他帮助寻找丈夫。这起案子里,洛里发现,这些人都和那位被谋杀的女人有关系。后来,这位作家死了。是枪杀,在自家书房。

洛里发现,这位作家太太才是真凶,而且,她才是谋杀那位有钱女人的凶手。正当洛里协助警方让案情大白于天下时,作家太太自杀了。

这时,一种奇怪的氛围出来。有人来报复洛里。洛里当然知道 ,是那位有钱女人的父亲派来的,他不希望洛里把这件事情重新翻出来。

所有这些,都是人的感觉在行事。一个一个的感觉叠加,让事情往不同的方向蔓延,构成生活。可见,感觉对于生活,是多么重要,它可以凌驾于法律之上,重新塑造生活。

人们遇到事情,最先考虑的是舆论,而不是法律或者真相。而舆论,往往和人的感觉最近。

钱德勒这样的漫想,或许是告诉人们:学习和进步,其实是完美自己的感觉。也或者是呼吁:人啊,你要善良丰富和高贵。这样,你的感觉才不至于害人害己。

哲人说,未经思考的人生不值一过。随随便便的感觉,就是未经思考的产物,它的后面,是无穷无尽的谎言。书里,马洛说:当一个谎言现身的时候,它肯定还会有同伴。不只书里,是人群中,到处充斥着谎言。谎言多了,真话反而无处可说。

越有钱越害人。钱德勒说:你如果不用工作,也不用考虑花销的话,你就不愁没有事情做。虽说这些事并不怎么有趣,但有钱人从来就不懂什么叫有趣。

特里娶了有钱的女人,却过着无趣的生活。有钱的女人花天酒地,也是因为无趣才更加无趣。她的父亲是报界先驱,每天能上报纸的消息,全是无聊的消遣。女儿被人谋杀,他不去追查真凶,而是让女婿特里装着畏罪逃跑,再花很多人力财力在警察面前做一个假象:特里畏罪自杀,这个案子可以放下。

而特里,选择协助自己逃跑的,竟然是自己的恩人马洛。当特里回来,重新站在马洛面前时,马洛非常伤心。他一直觉得,特里虽然有很多弱点和缺点,但行事和人品很地道。

一个好人,遇到某种情境时,可以做如此伤天害理的事,马洛很震惊。他对特里说:那天,我送你登上逃亡的飞机,特里就已经死了。他说:再见了,朋友。我不想说告别。我在那个字眼尚有意义的时候已经对你说过它了。当我说出它时,它是一个哀伤、孤独和无法挽回的词。特里很伤心,他不愿失去马洛,他近乎绝望地说,这是在演戏。洛里说:你其实很享受这场戏,难道不是吗?

所以说,人生就是一个戏台,每个人都在表演。表演的精髓,就是感觉。

读完了《漫长的告别》,不禁想:钱德勒想通过这部小说,告别什么呢?

我发现,整篇文字并没有多少告别的意味。也或者说,文字里那些关于告别的字眼,是常理,不至于拿出来做书名。

我发现,这是钱德勒的聪明,他擅长为自己的小说命名儿。他还有一部小说,叫《长眠不醒》。虽没读,但我猜想,那或许也和文字没多大关系。

和文字没多大关系,却和生命有很大的关系。好名、好字,加起来,就是好文。

读完小说后,无意中读到一篇文字,说钱钟书先生非常喜欢钱德勒的这部小说。当年,就是他向著名翻译家傅惟慈先生推荐,钱德勒的作品才真正被介绍到中国。

这种巧合,让我欣喜。聪明人之间惺惺相惜。钱钟书先生也一定读到了钱德勒的聪明。

日本作家村上春树,也喜欢《漫长的告别》,读了十几遍,写了很长的读后感。他更喜欢钱德勒在小说里构筑的氛围,他学进去了,小说里也有那种味道。

前几日,又读到一篇文章,说这部小说是钱德勒在照顾病中的妻子时所写,直到一九五四年妻子去世。而他则在一九五九年病逝,只相隔五年。钱德勒深爱着这个比他大十八岁的女人,他们共同生活了三十年十个月零两天。

难道,漫长的告别,和妻子的去世有关?谁知道呢,这也只是我个人的一种感觉。而感觉,并不可靠。只是,我们容易相信自己的感觉而已。

就像那个尊严,也只是一种感觉,而我们却那么孜孜以求。钱德勒很清楚,他如何说尊严不存在,我们也会去追求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