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年存7万,老婆让儿子上5万的幼儿园:孩子要为父母的焦虑买单吗?

 富书 2020-06-19


回复“写作”,报名亲子文写作营


妈说:作为父母,我们能做的就是给孩子提供一碗满满馨香的爱,而不是沾着焦虑味道的爱,最后孩子难以下咽。

作者:珊山(爸妈精读主笔)

  知乎上看到一个求助问题:

他在一个三线小城市做销售,每年大约就7万元的收入。现在3岁的儿子要上幼儿园了,可他妻子偏要儿子去一个高逼格的幼儿园,这就面临他每年需要花掉小5万。

妻子认为以后儿子的圈子有利于夫妻的发展,可他却很别扭,融不进去的圈子为什么一直要强行进去?

为了这个事,他们天天吵架,他觉得心力憔悴,想不明妻子为什么执意要融进好高骛远的圈子。

很理解他的心思,在他看来,没有必要融入那些可望不可及的人群。花掉重金,最后也未必会让孩子舒适。

诚然,我们许多父母都在花重金、用重力,疲于奔波在让自己孩子成才的道路上,殊不知,已经在无形之中把自己的焦虑转嫁给了孩子。

教育学家于洁说,父母焦虑的背后,其实是无处安放的爱和担忧。

我们爱孩子,我们更担忧孩子,我们一直担心,要求孩子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跌在起跑线上。

焦虑的父母,

无法容许孩子输在起跑线

最近,一个北京妈妈的晒图让我瞠目结舌。

在孩子即将开学之前,妈妈做了多方面准备,花掉了42万的天价为孩子准备开学的用具。

在这份清单中,包含了应对当前疫情时期诸如口罩、手套、护目镜、洗手液等必需品,还包括了书籍用品、运动套装、组装玩具、运动设备以及儿童手表。

妈妈说面对疫情不能掉以轻心,这种防控物资是必备无缺的;其他同学都有运动套装,自己也不能让孩子缺少;至于手表,用来提醒孩子定时定点洗手消毒在适合不过了。

虽然这些物品的价格较高,但还不能算是“大头”,毕竟人之常情。可重点的大额支持却传达了妈妈的无限焦虑。

为了弥补疫情期间孩子在家偷懒,这位妈妈给孩子补了语、数、英各50小时的在线课程,3门课*50小时*2000元/小时,合计需要花掉30万。

不得不说,这位妈妈已经严重地患上了“焦虑”这个病,就是任何情况下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衣服,别人有自己也要有,补课也绝不能落在别人后边。

《孩子,请把你的手给我》里有一句话:我们不但要有一颗爱孩子的心,也要懂得如何去爱孩子。

身为父母,我们应该给孩子是一份适度的爱,而不是把“天价清单”带来的焦虑推给了孩子,这已与教育的目的渐行渐远。

太过用力的父母

给了孩子更深层次的焦虑

知乎上有个网友分享他的故事。

很小的时候,他性格挺开朗的,后来因为父母的强势和缺少没耐心,他慢慢的变得胆小了。

他跟父母也经常意见分歧,父母对他要求特严,很少顺从他的想法。

有一回英语要考证,他觉得回家的路上会浪费时间,就想在校复习。

结果父亲并不认可他的意见,严令他必须回家,否则就把他的生活费停了。而他的母亲也认为他不回家就是不听话,说他是在使小性子。

他说他很伤心,这一次不管父母再要求什么,他坚决不回家,不再听父母的话了。

从深层次讲,这是典型的父母将不可控的自我焦虑绑架给了孩子。

每个父母,潜意识里都认为自己是个合格的父母,如果孩子不按自己的要求做、他们就会产生焦虑,不惜用一切语言或行为强制孩子听从,可是控制越强,越会受到孩子的反抗。

育儿大咖王人平曾表示,很多父母都会在潜意识里安排孩子的生活,尤其是当父母有了悲观焦虑情绪后,往往就会以刷存在感的方式用力掌握弱小的孩子。

心理学有一个被称为乐队花车的效应,又被称为从众效应。

效应起源于一场大型的花车大游行活动。参加者只要跳上了这辆乐队花车,就能够轻松地享受游行中的音乐,不用走路,所以很多人都以跳到车上享乐为荣耀。

这种效应就是盲目从众的心理,就象今天我们很多父母,不去思考育儿理念是否正确,不去观察是否适合孩子,而是不停打造所谓的“金娃”来缓解自己的焦虑。

错误的理念只会让娃距正确的成长之路越来越远。身为父母,我们尊重孩子的成长规律,不要盲目地给孩子施加压力,增加负担。

孩子的成长,要顺势而为

据《2019年成长焦虑白皮书里》显示,父母关心着孩子方方面面的问题,生理、心理、兴趣、教育、思维、沟通……

因为父母担心自己无力帮助孩子的未来,父母就会在现在过于插手孩子的事情;因为父母担心自己无法给孩子提供资源,父母就会变得焦虑爆棚。

这正这种爆棚的焦虑,让父母和孩子始终都会身处水深火热之中无法解脱,长久下去必然会毁掉我们的孩子。

好的父母懂得在引导孩子成长中缓解自我焦虑。

1、适合年龄,谈恰当的兴趣

教育的目的是要把握好孩子的成长时机,因势利导,因材施教。

前不久湖北襄阳有一个9岁男孩过去的一年里炒股亏掉了7万元。妈妈说,为了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

可是对于一个9岁孩子来讲,大数加减法还尚在学习之中,让他去看那些数据,去估算未来股票走势价值,这种兴趣未免有些华而不实。

而且扔掉的7万,不可避免会把一种家庭背负的焦虑传递给孩子。

卢梭说,在人生的秩序中,童年有它的地位,孩子未成人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

就我国孩子目前教育来看,炒股并不适合9岁孩子。妈妈的心是好的,可在培养孩子兴趣上却是看错了方向、用错了方法。

2、不拼娃,自己的娃才是最棒的

曾经闺蜜米米是个焦虑感十足的妈妈,总会很担心女儿会落在后边。

“你看XX家的孩子又获得了XXX奖……”、“XXX家孩子现在……”成了挂在她嘴边常说的话。

直到米米再次说出“你看谁家孩子……”,小米米哭着大喊:“妈妈你不爱我了吗?难道我全是缺点吗?为什么你总拿我跟别人家的孩子比,你是不想要我了吗?”

米米突然意识到,这种比较已经让女儿产生了焦虑,最后可能会影响孩子的成长。

之后,米米不再把比拼的话挂在嘴边。只是鼓励小米米,跟自己比,今天的你超过昨天,就是最棒的宝宝。不再跟别人比了小米米的成绩反而始终名列前茅。

蔡康永说:“爸爸妈妈对小孩来讲最珍贵的是什么?是给他们一个理想的环境,让他变成他自己,而不是变成我们要他变成的人。”

作为父母,我们能做的就是给孩子提供一碗满满馨香的爱,而不是沾着焦虑味道的爱,最后孩子难以下咽。

只有先消除自己焦虑感,放下那些不适的执念,孩子才可能变得越来越好。

愿我们的孩子都能轻装上阵,不负韶华。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