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表演游戏≠角色游戏,搞清这些孩子们才不会“乱玩”!

 欢天喜地杨 2020-06-19

本期导读:

表演游戏是深受幼儿喜爱的一种游戏,它是幼儿以故事为线索展开的游戏活动。表演游戏兼顾游戏性和表演性,能带给幼儿更多的乐趣哦!

今天,口袋研究院将就幼儿表演游戏的特点、表演游戏的年龄特征、表演游戏指导策略三个方面,为大家深入解析表演游戏。

本篇阅读时长为8分钟

一、表演游戏的性质和特点

认识幼儿园表演游戏的性质和特点,是合理指导表演游戏的前提和出发点。表演游戏常常会和角色游戏、戏剧表演混淆。首先,让我们明晰三者之间的差别。

表演游戏是幼儿以故事为线索展开的游戏活动,这里的故事不仅可以指儿童文学作品,也可以是幼儿自己创编的故事以及他们经历过的事件。

相较于与角色游戏,两者在角色扮演、象征手段之间有相似之处,但在主题与内容的来源、结构性与规则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别。


表演游戏

角色游戏

戏剧表演

内容

来自故事

来自生活经验或故事

来自故事

规则

受脚本限制

自由切换游戏主题,自由决定和改变游戏内容

教师安排角色

特点

兼具游戏性和表演性

游戏性

表演性

具体来说,角色游戏的内容来自生活经验,而表演游戏来自故事;角色游戏中幼儿可以自由切换游戏主题,自由决定和改变游戏内容,而表演游戏中则会有一个基本达成一致的脚本,角色的行为或多或少地都要受到这个脚本的限制。

相较于戏剧表演,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表演游戏是幼儿自己的“自娱自乐”,而戏剧表演来自外部的要求或奖赏。

从上述对比中我们不难看出,表演游戏最大的特点就是兼具游戏性和表演性。两者皆是表演游戏不可缺少的特点,也是表演游戏不同于其他类型游戏的特点。

图/水中君

二、表演游戏的年龄特征

一般来说,表演游戏出现在幼儿园的中大班,中大班表演游戏的发展过程具有以下一般特点:

1.目的性角色行为逐渐减少,嬉戏性角色行为逐渐增加

幼儿的角色行为可以分为目的性和嬉戏性两种,目的性角色行为指幼儿围绕故事内容扮演角色认真再现游戏;嬉戏性角色行为指幼儿按自己的兴趣扮演角色、嬉戏打闹,玩的内容不一定与故事内容有关。

随着表演游戏的开展,幼儿的目的性角色行为逐渐减少,嬉戏性游戏行为逐渐增多。教师要适时地介入和指导,使幼儿的嬉戏性游戏行为再度向目的性游戏行为回归,并在原有水平上有所提高。

2.以一般性表现为主,生动性表现在游戏过程中没有明显增加

在没有成人介入的情况下,表演游戏以一般性表现(说话语气平淡、表情单薄)为主。生动性表现表现行为(幼儿能用夸张但适宜的语气、动作、表情等形象地表现角色)并没有随游戏的过程的持续而明显增加。

这说明幼儿自身不能完成从一般性表现到生动性表现的提升。

图/瑜玉芳馥

3.同伴交往是幼儿表演游戏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表演游戏中,存在着大量幼儿的社会交往行为(如角色的分配、情节的协商、材料的分配等),幼儿在这些过程中进行同伴交往,同伴交往有助于幼儿理解故事、合作开展游戏。

除了表演游戏的一般特点,中班和大班的表演游戏还具有各自鲜明的年龄特点:

1.中班幼儿表演游戏的年龄特点

  • 能独立进行角色分配但进入游戏过程较慢。

  • 嬉戏性强,目的性弱。

  • 一般性表现为主,以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

2.大班幼儿表演游戏的年龄特点

  • 目的性、计划性强。

  • 有较强的角色扮演意识。

  • 具备一定的表现技巧,能灵活运用多种表现手段。

教师要熟悉不同年龄表演游戏的特点,才能做出有效、积极的指导哦!

图/Vivian

三、表演游戏的指导策略

表演游戏兼具游戏性和表演性,如何正确处理两者的关系是教师在组织和指导幼儿开展表演游戏的过程中要注意的关键问题。

教师指导表演游戏时要遵循以下原则:

1.游戏性先于表演性

表演游戏如果缺乏游戏性就不能成为游戏,因此在组织和指导幼儿开展表演游戏的过程中,首先要注意的问题是保持表演游戏的游戏性而不是让它成为单纯的表演。

要确保这一点,教师首先应该保证幼儿拥有自由选择和自主决定的权利,即幼儿自己决定对故事的理解和表现的方式方法,而不是听从教师或由教师规定。

在表演游戏中的师生关系应当是一种民主平等合作的关系,教师是幼儿游戏的组织者和辅助者,而不是指挥者或领导者。

2.游戏性与表演性的统一

与此同时,表演游戏的表演性应当在游戏过程中逐渐提高和完善,逐步从一般性表现向着生动性表现水平发展。

而表演性水平的提高,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帮助。在表演游戏中,教师不能只观察不指导。没有教师的支持和引导,幼儿的表演游戏很可能停留在嬉戏大脑状态,难以获得进一步发展。但教师的指导也不是“说”或“告诉”,因为表演游戏的发展是要通过幼儿之间的相互作用而获得的。教师引导和支持作用更多的体现为幼儿讨论的组织者、问题的提出者。

教师在指导的过程中一定要学会等待,不要催促幼儿、不要对幼儿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

3.童话与科学的整合

可以将童话与科学有机地整合是表演游戏特有的教学潜能。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一旦童话幻想与科学事实发生矛盾,教师往往会立即用科学事实“武装”幼儿的头脑。试图用科学知识替换童话带给幼儿的想象与幻想。

其实,科学与幻想并不是一种对立的关系,科学上的任何进步和发现都离不开想象与幻想。教师在组织表演游戏时,应当以幻想为基本线索,有机地将科学与之结合。

4.合理运用表演游戏促进幼儿语言发展的功能

当代语言学的研究与语言学习的相互作用理论表明,儿童的语言学习的过程不仅仅是模仿的过程,也是模仿和创造相互作用的建构过程。儿童需要多样的、有目的、有意义、真实的言语实践来丰富语言知识。

因此,表演游戏中同伴间的讨论、协商对幼儿的语言学习就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何利用游戏促进幼儿语言学习的机制合理的组织和指导幼儿的表演游戏,也是教师必须考虑的问题。

5.充分发挥表演游戏的教学潜能

但如果教师仅仅把表演游戏作为故事教学的手段,会把表演游戏的作用限制在语言领域中,容易忽视幼儿表演游戏过程中产生的一些与语言无关的问题和兴趣。

研究表明,以童话或故事为基础的表演游戏具有丰富的教学潜能, 幼儿在多个课程领域都有学习的可能性。

幼儿园的课程具有综合线和整合性,表演游戏也不例外,教师在组织和指导表演游戏的过程中,要注意将多个领域的内容进行自然地联系和渗透在一起。

6.注意选材的适宜性

表演游戏中,故事是整场游戏的支柱,贯穿游戏的始终。因此选择一个好故事是开展成功的表演游戏的另一大关键。

教师在选择故事时,常会犯两种错误:

1)忽视作品的年龄适宜性

如今市面上很多儿童读物给出的年龄范围比较宽泛,如果教师不细细选择,往往会造成故事选材上的过易或过难。

2)强调故事的思想性而忽视作品的文学性

我国的儿童文学曾一度被定义为教育儿童的文学,教师要避免选择语言直白乏味、角色形象苍白、情节简单蛋白的说教式读物,而要选择包含着大胆奇妙的思想、动人的角色形象、夸张有趣的情节、不乏深刻的哲理、道德价值的图书。

因此,教师在选择作品时要兼顾年龄是影响和审美价值。

以上,就是今天口袋研究院想要和大家分享的关于表演游戏的要点,感谢你的阅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