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八十九年,东汉政府三路大军在窦宪的率领下对北匈奴发起总攻,此役大破北匈奴。窦宪军团出塞三千里,登燕然山,刻石铭功,史称“燕然勒石”。 燕然山大捷是自西汉对匈奴作战以来的空前胜利,不过此次战役却是窦宪的“将功赎罪”之举。 ![]() △窦宪 窦氏掌权,睚眦必报 公元八十八年,汉章帝刘炟去世,年仅十岁的汉和帝刘肇继位,由窦太后临朝执政。窦太后执政后,外戚窦氏一下子进入了东汉权力中枢。窦太后的兄长窦宪以侍中的身份,内主机密,外宣诏命;窦太后的弟弟窦笃为中郎将,窦環、窦景为中常侍。时任太尉的邓彪为人随和谦让,窦宪有什么行动都由邓彪出面上奏,然后自己在太后面前解释通过。这样,窦宪实际上掌握了政府大权。 俗话说,小人得志便猖狂。窦宪这个人算不得正人君子,他恃强凌弱、睚眦必报。在汉章帝时期,他就敢仗着外戚权势低价强购公主的田宅,吓得公主敢怒不敢言。自窦太后临朝后,窦宪更是有恃无恐,礼宾官韩纡早些年审理过窦宪父亲窦勋的案件,窦宪就让门客杀死韩纡的儿子来祭祀自己的父亲。 战和不定,赎罪出征 到了汉和帝时期,匈奴已经分为了南北两部分,南匈奴早已向东汉政府投降;北匈奴内部争斗不断,加上天灾频发,实力已经大不如前,且多次向东汉请求归降未果。这时候,南匈奴单于就上书东汉政府请求协助一起攻打消灭北匈奴。面对征伐大事,东汉政府内部出现了战和两种声音,主战者认为应趁着北匈奴虚弱之时一举解除边疆隐患;而主和者认为北匈奴已有投降称臣意向,且消灭了北匈奴,南匈奴一家独大也可能成为新的威胁,倒不如让南北匈奴相互制衡。面对两种意见,窦太后一时拿不定主意。 恰在这个时候,窦宪这边闹出了命案,促成了北伐匈奴的大计。都乡侯刘畅(刘秀兄长刘演的曾孙)进京来参加汉章帝刘炟的葬礼,窦太后屡屡召见刘畅引起了窦宪的恐慌,害怕刘畅分割了自己手中的权力。于是,窦宪下令手下的刺客在宫中暗杀了刘畅。窦宪本想找人顶罪了事,可杀害皇室的大罪引发了群臣们的议论,在三公会审之下,真相大白。窦太后得知窦宪杀害皇族之后怒不可遏,决定要惩治窦宪。窦宪这下也慌了神,向窦太后申请带兵出击北匈奴,以求免除死罪。 力排众议,大胜匈奴 窦太后下令由窦宪为统帅,车骑将军;耿秉为副统帅。出击匈奴的决策,遭到了三公九卿的强烈发对,他们认为出击匈奴师出无名、劳师远征又损耗国库,反对的奏章纷至沓来,窦太后对之不予理睬,决意支持窦宪出征。北伐匈奴就在这一片发对的浪潮中开始了。 ![]() △窦宪远征匈奴路线 东汉大军分三路对北匈奴开始了总攻,窦宪、耿秉率军从鸡鹿塞(今内蒙磴口县西北)出击,南匈奴单于率军从满夷谷(今内蒙准格尔旗)出击,度辽将军邓鸿从固阳塞(今内蒙包头)出击,三路大军在涿邪山(今蒙古古尔班察汗山)会师。 窦宪命属下将领率精兵一万多人与北匈奴单于在稽落山(今蒙古杭爱山)决战,大破敌军,北匈奴单于落败逃走。窦宪率军追击,直到私渠比鞮海(今蒙古国乌布苏泊)。此役共斩杀名王以下将士一万三千多人,俘获马、牛、羊、驼百余万头,来降者八十一部,前后达二十多万人。 ![]() △燕然山(杭爱山)位置 窦宪、耿秉登上燕然山,命班固刻石立碑,纪念此次大捷:
结束语 遥想当年,在东汉政府三公九卿的反对之下,如果不是窦宪赎罪而得到出击匈奴的机会,恐怕也很难会有燕然勒石的丰功伟绩吧。 遗憾的是,窦宪在平定匈奴之后,更加居功自傲、飞扬跋扈,最终引起汉和帝的不满,落得了被逼自杀的下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