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示藏族起源神话中隐含的藏族婚姻观念,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希望大家能够集思广益,势必会比我所猜测的更加全面,有逻辑,我就权当是提供材料了。 西藏山南猴子洞 据说猕猴罗刹结合产生藏民,参考《柱间史》《西藏王统纪》整理如下: 西藏早年罕无人迹。于是观自在菩萨,为一灵猴授具足戒,令其前往雪域藏地修行。神猴遵命,至扎若波岩洞中修道。一天,猕猴正在坐禅时,一岩罗刹女装扮的雌猴来到他面前,一会儿扬土,一会露阴以求交配,一连七天七夜。到了第八天,岩罗刹女又变化成一个妖艳的妙龄女子,媚态百出硬是要与他交欢纵欲。在猕猴禅师照旧不理睬她后,女子央求道'你就答应与我成婚吧'!汝若不作我夫,我当自尽。'卧倒猴前,而后复起,向猕猴作如是言:'异哉!嗟尔猕猴王,请于我语稍垂听。我以业力成魔种,情欲炽盛钟情汝。爱欲驱使恳求汝。苟我不与汝成眷,后必随魔作伴侣。一日即可伤万灵,一夜即可食千生。若产无量妖魔子,则此雪域境土内,悉将变成罗刹城,所有生灵被魔吞。故请怜我发悲悯。'魔女言罢则痛苦流涕,留下猕猴左右为难。万般无奈之下,严于持戒的猕猴来到了布达拉宫请示圣观音菩萨,得到观世音菩萨应允:'汝可作岩魔之夫',并得到怒纹佛母和救度佛母二位尊者的称赞后,由圣者赐予加持,结成夫妇。 从故事中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一是体现了族内婚制向族外婚制的转变。文中罗刹曾自言其以业力成魔种,若不能与猕猴结合,势必随魔做伴侣,妖魔与魔种可看作同一族人,可以看出罗刹若不能与外来人猕猴结合,那便只能与同族妖魔结合,很形象的体现了西藏的族内婚制向族外婚的转变。 二是体现了藏族女性恋爱自由的观点。文中罗刹代表女性的一方,千方百计向猕猴示爱,不惜说出威胁成婚的话语,可见藏族女性求爱的大胆自由。时至今日,藏地依然流传着'戴天头'的习俗,女性在仪式后便可自由与异性交往,不受任何歧视。文中猕猴在向观音请求时,还得到了其他两位尊者的赞赏,可以看出外人是不歧视罗刹女这一行为的。这或许就标志着早先的藏族社会里并不存在像汉族社会封建礼教那样的对女性束缚、要求女性'矜持、被动'的那一套婚姻文化。 三是猕猴请示观音菩萨的举动相当于民间的藏族儿女在婚前,需要征得长辈同意。这项传统被完好地保留到了当代。时至今日,得不到家长(尤其是女方家长)同意的藏族青年男女都无法名正言顺地完婚。此外猕猴是带着开化藏族大地的使命前来的,与罗刹女结合可以说是正中下怀,完成使命,达到目的,这就好比姻亲两家的社会与政治关系,所以凡能走向婚姻者在某种程度上都涉及到扩大家族、壮大势力等政治、经济上千丝万缕的联系。 四是猕猴罗刹成婚是由观音菩萨、怒纹佛母与救度佛母加持完成,三位足可谓是身份尊贵,又是神话人物。他们的主持就仿佛象征着藏人结婚时须有德高望重的长辈为新人证婚加持的传统习惯,这既反映出藏人对于婚姻礼节的高度重视,也表明只有经长辈证得的婚姻才符合传统社会的礼法要求、合法有效。这一点倒是和汉族社会习俗相似。 能力有限只能想到那么多了,不知道各路大神是否有不一样的见解,欢迎留言讨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