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走进历史上的书家 | 先秦书法

 法厉无边 2020-06-24

先秦是中国书法的初期阶段,先秦书法可分为商、西周时期和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书法是在汉字发展到成熟阶段时产生的。商、西周的文字已具有用笔、结体和章法等书法艺术所必备的三个方面的要素,书法在这时已初步形成。商、西周时期的书法主要有甲骨文和金文。商代中期,青铜器上就出现铭文,铭文很简短,一般为二三个字,多为族徽。自春秋晚期就已出现的文字异形的现象。战国时期,随着七国割据、各自为政,文字的地方色彩更为浓厚,文字品式多样,风格不一,有很高的艺术性。

商代——甲骨文

走进历史上的书家 | 先秦书法

甲骨文又称“契文”、“甲骨卜辞”、殷墟文字等。19世纪末发现于河南安阳。主要指中国商朝后期王室用于占卜吉凶记事而刻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已经是一种相当成熟的文字,是研究商周时期社会历史的重要资料。

甲骨文大多是刻契的。甲骨文字的成字方式,除了有少部分甲骨文是墨迹外,大约有两种,一是直接刻写,一是先书后刻。刻契的方法主要是单刀,少量郑重的记事刻辞用双刀。龟甲兽骨的质地都比较坚硬,表面是不规则的形体,文字排列,多数自上而下;两行之间,多数从右到左。这样的书写习惯,一直影响到现在的书法创作。

甲骨四堂

甲骨四堂是指中国近代四位著名研究甲骨文的学者:郭沫若(字鼎堂)、董作宾(字彦堂)、罗振玉(号雪堂)和王国维(号观堂)。著名学者陈子展教授在评价早期的甲骨学家的时候写下“甲骨四堂,郭董罗王”的名句,这一概括已为学界所广泛接受。唐兰曾评价他们的殷墟卜辞研究“自雪堂导夫先路,观堂继以考史,彦堂区其时代,鼎堂发其辞例,固已极一时之盛”。

商代——金文

走进历史上的书家 | 先秦书法

《小臣俞尊铭》

商代的金文,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字词为主的作品,通常叫做“族徽文字”;另一类是文辞连贯、篇幅较长的作器铭功之文。商代篇幅较长的铭文,不是很多。著名的有《四祀邲其卣》、《小臣俞尊铭》、《小臣邑斝铭》、《戍嗣子鼎器铭》、《乃孙作祖已鼎铭》。其中《戍嗣子鼎器铭》字势开张,结构均衡,线条舒展,节奏舒扬,一排大雅气象。而《乃孙作祖已鼎铭》则是中国书法史上的方笔之祖。

西 周 书 法

在西周350多年的时间里,书法是其礼乐文化内容的一个组成部分。西周书法以浇铸在青铜器上的铭文为代表。西周早期的金文,在字的形态、线条的意味、书写的行款上,都保留了商代晚期的铭文的特征。随着时间的延续,上述几个方面都逐渐呈现出西周金文特有的风貌,而独具西周金文的特点。

西周的历史分期分为早、中、晚三期,即过渡期、鼎盛期、衰微期。西周金文也相应地分为过渡期、鼎盛期、衰微期。

走进历史上的书家 | 先秦书法

《大盂鼎铭》

过渡期:

还有商代金文的遗风,章法上有行无列,字形大小不一,在字形上,有填实的肥笔,线条也往往有首尾粗细变化。代表性作品如《利簋器铭》、《天亡簋器铭》、《保卣器盖铭》、《大盂鼎铭》等。其中《大盂鼎》为西周重器,铭文十九行,二百九十一字。载康王二十三年策命其臣盂的情形。鼎的造型端庄雄浑,字迹瑰丽遹伟。其铭文严谨端庄,笔划尖圆并用,体势纵长挺拔,结字密致凝练,章法整齐有序,在书法上属方笔壮伟一路;呈现出一种高华肃穆、瑰奇典丽、端重卓伟的庙堂之气,已经具备了金文的特有精神气质。长期以来被视作金文的代表作之一。

鼎盛期:

线条的纯化与结构的秩序化都已经达到了很高的程度,线质圆润,结构匀称,气息纯净娴雅,典正雍容。代表性作品,如《墙盘铭》、《大克鼎铭》、《小克鼎铭》等。其中《大克鼎》,铭文二十八行,二百九十字,字迹特大,结体修长峻拔而具端穆之致。由于铭排列于界格之中,书风乃由自然而趋于整饬,是金文中的皇皇巨著。

衰微期:

在西周的衰微期里,金文却并不衰微。在这个时期,并不缺乏伟大的作品。《散氏盘》、《虢季子白盘》、《毛公鼎》、《逨盘》都是西周金文的鸿篇巨制。它们彼此风格各异,个性鲜明,各自具有不可替代的艺术价值:《散氏盘》铭文宽博古拙,《虢季子白盘》铭文空阔疏朗,《毛公鼎》铭文字势纵长,结构端严,线质圆润挺健。

走进历史上的书家 | 先秦书法

大克鼎铭文

走进历史上的书家 | 先秦书法

毛公鼎铭文

走进历史上的书家 | 先秦书法

散氏盘铭文

春秋战国书法

西周是一个大一统的时代,西周书法(西周金文)也形式纯一,其风格的演变,是随着时间的延续而展开。东周时期,也就是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在书法上出现了春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风格的现象。春秋战国时期的书法(书迹),从王公贵族手中解放了出来,而成为社会上士人百工的创造。是人传给人的书法。春秋战国时期的书法的多样性,也是商代和西周时期所无法比的。如:铸刻文字、简牍文字、缯帛墨书、刻石印陶等。

春秋战国时期古文与籀文的区别大体上可以说就是:战国时期,西部的秦国,延续了西周的书写传统,使用的是籀文,这是西土文字。战国七雄中,除了西部的秦国以外,东方的其他六国(齐楚燕韩赵魏),使用的是古文,这是东土文字。

走进历史上的书家 | 先秦书法

石鼓文

李学勤在《战国题铭概述》一文中,将战国文字分为秦、楚、齐、三晋、燕五系。春秋战国时期的地域书风,也可以分为以上五系。1、秦系书法,特殊而独立,是对西周书法正统的继承,庄重而稳定。金文:《秦公钟》、《秦公镈》、《秦公簋》等,一脉相承到秦国的小篆。石刻文字:《石鼓文》简牍文字:青川木牍、云梦睡虎地秦简、里耶秦简。2、楚系书法,具有独特的魅力。金文:《王子午鼎》、《王孙钟》、《曾侯乙编钟》铭文;《楚王酓肯盘》、 《越王勾践剑》的鸟虫书。简牍帛书:《长沙子弹库帛书》、《曾侯乙墓、信仰长台关、包山、郭店等地的楚系简牍。3、齐系书法,战国初期的《禾簋》、《陈曼簠》等,清刚劲迈,字形纵长。4、晋系书法,墨迹:《侯马盟书》、《温县盟书》;金文:《中山王三器》(即《中山王鼎》、《中山王方壶》、《中山王圆壶》。)5、燕系书法,代表作:《郾公匜》、《郾侯载簋》等。

春秋战国时期书法中的装饰风尚与鸟虫书,最早出现装饰风尚的是楚国的《王子午鼎》,把装饰风尚推向极致的是《楚王酓肯盘》,战国时期书法中的装饰风尚的尾声的,是《中山王三器》(《中山王鼎》、《中山王方壶》、《中山王圆壶》合称中山三器。)

走进历史上的书家 | 先秦书法

鸟虫书,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装饰书风的一种极端形态,鸟虫书从饰笔到缀笔,到点缀上一些鸟虫一类的物象符号,极尽装饰之能事。如《王子午鼎》就是。鸟虫书几乎都存在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楚系书法中。

彭门创作室媒体部编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