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爱书吧,那是你所需要的

 望月舒文 2020-06-25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爱书吧,那是你所需要的。

自人类有文字记载历史以来,书籍便成为人类须臾不可分的朋友。人类在同大自然的争斗、合作、顺应等过程中,依靠辛勤的劳动积累了十分丰富的知识,同时也丰富了书籍的内容。书籍成为记录生活的回忆录,指导生活的司南针。人类离不开书书,就如盲人离不开拐棍一样。尽管随着科技的发达,文字的数字化、虚拟化形式发生了变化,越来越多的电子文本取代了纸媒,这只能是方便书写和传播,但不能消灭文字的记载历史。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使人开茅塞、除鄙见、得新知、养性灵——因为书中有着广阔的世界,书中有着永世不朽的精神,虽然沧海桑田,物换星移,但书籍永远是新的。

读书是一个对心灵、气象和格局改造的过程,而人的一切行事和成就无不以此为基础,命运由此而改变。清代大才子袁枚说“读书好处心先觉,立雪深时道已传”,读书读久了,其实是一种脱胎换骨。

读什么书,读什么品味的书也显示着你的格局。为什么别人能读经典名著,而你只能读网络小说、劣质鸡汤文?不是因为读不懂,而是因为你的懒惰和无志向。读书,尤其是读好书,从来就是不舒服的,从来都是需要去硬啃的,从来都是需要耐心去磨的。北朝《颜氏家训》作者颜之推说:天下事以难而废者十之一,以惰而废者十之九。你不是因为难,而只是因为懒。朱熹说:“读书之法无他,惟是笃志虚心,反复详玩,为有功耳。”“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读书和不读书,过的是不一样的人生。好书就像遇到一位好朋友。读书的过程也是个人修炼的过程,享受并经历了这个过程的考验人才会抵达另一个高度。
    西方有个“一万小时定律”:一个人要想成为某个领域的专家,需要持续付出一万小时的努力。量变质变,10000小时就是那个量,出类拔萃就是那个质。所谓天才,更多是持续不断努力的结果。
锻炼的人与不锻炼的人,隔一天、一个月看,差异甚微;隔五年、十年、五十年看,身体和精神状态就有了巨大差别。到老的那一天,有的耳聪目明,身强体健;有的老态龙钟,病痛一身。
    读书也是一样的道理,读书和不读书的人,日积月累,终成天渊之别。所以,坚持读书,才是人生最稳的依靠,最好的出路。
    读书对人的影响,从个人角度看或许不够明显,从一个民族的角度看就是触目惊心了。
    全世界每年阅读书籍数量排名第一的是犹太人,平均每人一年读书64本。而中国13亿人口,除去教科书,平均每人一年读书1本都不到。
    一个爱读书的民族,自然是优秀的。自诺贝尔奖设立以来,犹太人共拿走了:20%的化学奖,25%的物理奖,27%的生理与医学奖,41%的经济学奖,12%的文学奖。同时还拿到了1/3以上的普利策奖,1/3以上的奥斯卡奖。达尔文、马克思、弗洛伊德、爱因斯坦、奥本海默、毕加索、海涅、卡夫卡、莫扎特、肖邦、洛克菲勒、摩根、迪士尼、巴菲特、斯皮尔伯格……

这些人类历史上各个领域最光辉的名字,全部出自犹太民族。而犹太人只占世界总人口的0.3℅。人口占世界近1/5的中国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