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学逻辑?学TP?用直觉也可以解决问题啊!

 益知益行 2020-06-26
注:非鱼同学是从事平面设计工作的(美术类),平时主要运用直觉处理事情。知时同学从事软件编程,善于逻辑思考。
 
非鱼:分什么TOC或精益,能解决问题就好?好多人不知道什么是精益,但是他的方法,被人评论这个很精益;TOC说停止不该做的事情,我们没学TOC的时候也知道停止不该做的。
 
山水:咱们是不是换个思路,不能这样非此即彼的聊。应该互补性思考。丰田高层,也有与TOC老师沟通的记载。在各自领域真正的高手,是不会相互攻击,而是相互欣赏和借鉴。
 
非鱼:这不叫攻击,只是分析思考方法原理,没有质疑,就很难改善精进。
(非鱼事后反思,说话语气是有点不好,以后改正。好在老师们修养好。。)
 
01、理论的开端是分类
知时:关于TOC说做该做的事情,和停止做不该做的事情,我是这样理解的:
SPC做为例子。SPC把问题的原因分为一般性原因和特殊性原因。而对于这2种因产生的问题,有截然不同的处置方式。在没有SPC前,可能也有这种分类方式的理念,但在SPC诞生之前,没有一种规范的实践手段,用来区分一般因和特殊因。使得一般因和特殊因容易被误判。
依此引申到TOC,做该做的事情,和停止做不该做的事情。 没有TOC的强调,这个理念也一定已经有。但如同SPC一样,没有一个切实的操作方式,来确定哪些是该做的,哪些是不该做的。拿理论构造的阶段来说,只是谈一般性和特殊因,或者做该做和不做不该做。只是进入了分类阶段,这是有价值的。但还不够,还需要构造出严谨的因果关系。事实上你永远不知道,你是否真的是知道真因!因为你不会知道,下一刻某个理论会被证伪。这是理论的解释效力问题。只要某种理论对你当前有足够应用价值,就可以了
 
梁冬春:好多大师只谈方向,不谈方法。就如只讲做好该做的,停止做不该做的。这是个流氓行为。因为只是一句有道理的废话。就好比老板只要做好二件事,选好人,分好钱。
 
李斌:只讲理论结论不给实施细则,其实就是在搅局。这种不但是大师,而且还是大仙。
 
非鱼:精益是在因上做修正,TOC是在果上做改善。
 
王聪:理论之间不是非此即彼。各个不同名字的理论,基础原理大致相同。可能是知识逻辑的不同,让人有不同的感觉。有时候举证的案例、我们自身的视角经历、我们的实践验证,限制了理论的理解和运用。
 
02、小数、中数、大数
 
知时:我觉得TP作业,是让人熟悉一下TP形式.
 
小强:TOC显然属于科学,即观测现象得出的规律,所以不需要太多的数学计算
许冀:而运筹学则不一样,运筹学里面需要非常多的计算。
知时:其实只要去分析问题 解决冲突 出方案,都能用tp范式去看。
许冀:我大学的舍友儿在新加坡读博士后,就是主攻运筹学的,做的就是智能交通这一块儿。
知时:tp这些环节都是逃不掉的
 
李斌:大量的计算验证才称得上运筹学。可惜TOC不搞这么多计算,所以不接受。
 
许冀:运筹学这个东西不适用于大部分人,只适用于小部分精英。
 
知时:我这里说一下,为什么我们平时用不到运筹:我们面临的场景的一种分类,可以按事件的重复性总数量来分类。一种是总量就几个(直接因果),一种是几百万个(统计规律)还有一种,总量有几十个(叫中数)。中数直接用因果分析搞不定、统计规律又用不上。中数是属于系统性思维的范畴。TP这类的,就属于系统性思维的方式,比较适合这类。中数这个范畴,并不需要很高级的数学能力,关键能揭示系统元素的互动作用。
 
王聪:总量不多,但还有规律。孤立事件考虑用五个为什么,中数事件可以用TP,大数事件用六西格玛。
 
许冀:就是目前中小型制造企业的这个范围
 
知时:这就是如果一个人掌握了高级数学能力,去解决中小型企业咨询,其实搞不定的。
我打个比方来说,TOC其实是百里马,更高级的方法运筹学之类是千里马。但伯乐有个习惯,看到喜欢的人就教他怎么看百里马,看到不喜欢的人,就教他怎么看千里马。结果看百里马的日子过得不错,看千里马的都饿死。
 
许冀: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在大平台的人呼风唤雨,来到小企业中就一愁莫展。
 
知时:哪有那么多千里马让你看,买主也少啊。就是你学会的顶尖的屠龙技,只是龙少得都成保护动物了。正是因为TOC这类处理中数系统的方案,从纯技术观点或学术观点来看,当然是比不上屠龙技的了。所以为啥TOC是学术界不入流的了。
 
03、从分类到因果逻辑
知时:说到这里我再回到 @非鱼提出的关于该做的事情、不该做的事情。一个合适分类,虽然不足够成为一个因果理论,但也能带来相当的洞见。比如我刚说的分类(孤立,中数,统计)
 
非鱼:停止不该做的事情,背后的道道这么多
 
知时:那么什么是该做,什么是不该做呢。这时候从瓶颈的角度,就会有新的洞见。就好像,什么是一般因,什么是特殊因呢?看看SPC告诉你觉得怎么识别。
1.     一脸懵逼,觉得眼前的事情都不可理解。
2.     尝试对于眼前的事情,进行某种分类,建立关联性观察。
3.     构造出该领域的因果理论,达到可预测效果
4.     能够进行实用性可预测了,就可以进行管理了。
 
李斌:让我想起了轻重缓急+权力、影响圈。
 
非鱼:我应该把之前的话题改一下了,“我真的知道什么是不该做的事情吗?”
 
李斌:@非鱼 看《有效产出会计》。我是了解了它后对“停止做不应该的,做应该的”有了
更深刻的认识。
 
王聪:目标不定,就不会知道。目标定了,从目标的齐套条件开始倒推,才会知道。
 
04TP的教与学
知时:教的有效就要因材施教,常规方法下,教的人不能太多。老师有本事是一回事情,学生能学好是另一回事情。我猜测大多数人的学习TP的难点在于,思维慢不下来。为什么慢不下来,是有原因的:
第一、大家从小都被人夸脑子快为荣。
第二、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来说,跳跃性思维是生存本能(先天,省力)。而逻辑性思维是后天形成(费力)。所以,不是有重大的必要性,没人愿意进行费力的事情。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数情况是使用直觉思维,很少情况使用逻辑思维。而且出于节省能量的角度,我们的大脑会把特定场景的逻辑性思维,变成直觉思维。
谁比较习惯逻辑性思维呢,一种是被生存环境长期强制的适应的。比如我和斌哥这种程序员,面对主要处理对象就是一个逻辑性的机器,不进行逻辑性思维不行。还有就是处理中数场景有大量经验的人,从经验中学习到,直觉性思维是搞不定这些场景的。就把会逻辑性思维,加入到方案中去。所以王聪掌握TP就特别快(猜测)---实际原因是丰田有严谨的思维逻辑结构。
直觉思维适合什么场景呢,其实是(机械性场景)。我们回到场景分类(机械性,中数性,统计性)。直觉思维搞定机械性、逻辑性思维搞定中数性、大数统计搞定统计性。
学习TP的过程,用观察,分类关联,因果理论。如果在观察与分类关联积累的原材料丰富,那么TP 因果论一点拨,就很快能通。直觉就是 A->D 是关联的不是基于因果规则推导的。就是你看到A,就想到D。而不是A->B->C-D。通过经验获得的能力,和只靠直觉和逻辑的差别在哪里。比如你每次都 A->B->C-D。你的脑子就会把它变成直觉的一部分,存为A->D。遇到A的时候,大脑直接就跳出D。比如学自行车。直觉思维的好处,不费力,反映快。但这是基于已有积累的场景。遇到不熟悉的场景,直觉虽然快,不费力,但跑的方向不对。但遇到不熟悉的场景,我们的大脑会对其进行范式识别,套用回我们熟悉的场景,去调用直觉。搞不定的情况下,只能用最累的方法,逻辑性思维。但逻辑性思维是个技术活,平时不练,重要的时候也用不好。所以,学习TP,在无法一对一精准教学的情况下,只能先填空画图了,就当时写字的描红吧。直觉的作用在于剪枝,把逻辑思维聚焦在几个主要方向上。
 
非鱼:交流恐惧症就是这么来的,表达不清晰。。。
 
知时:2个人都是逻辑性,才能交流比较顺畅。
 
05、交流促进反思
非鱼:给我们解答很多疑惑,这样的碰撞也是很难得。
 
知时:我也不知道大家受益在哪里?
 
非鱼:我属于凭感觉经验做事的人,不会梳理背后的逻辑本质。也不会总结概括,所以才会说不用逻辑,靠直觉也能做事”,而且做事不会想这么多(不会分轻重缓急),一抓一大把。就是从一脸懵的状态做事,做对算运气好。。
 
知时:首先要敢干。悲观的人总是找完美方案,而乐观的人总是敢于行动,行动才可能取得成功。林彪说了,战术千万条,敢打第一条。
比如说毛,上了井冈山,也不知怎么办。也是一脸懵逼。但聪明人能做就是观察,他发现山上有些多年的土匪。他就去问,为什么你们能混那么多年,官军不来剿匪吗,来了你们怎么打赢的。老土匪说,不用会打仗,只要会打圈。毛回来发展成一套游击战理论:敌进我退,敌退我进,敌驻我扰,敌疲我打。这就是四种情况分类。他善于观察,发现一些特别的现象。然后果因果。然后能能发展出新理论,再以理论指导实践。
 
非鱼:此处对话太精彩,可以出文了。《论语》就是老师和学生的对话整理。所以聊天的方式真的很助于思考,比正儿八经讲啥有趣。。。火速整理。
 
但是现实里,非鱼学友有点拖延症,原本一天就可以整理好的,拖了好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