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之前的文章,写过糖、茶叶、香料贸易还有石油开采中透出的全球发展史,但是,如果用一个物品或者商品来代表资本主义的全球扩张历史,我认为最合适的是棉花。 为什么是棉花?虽然棉花的起源没有确切的定论,在大约公元前5000年左右,加勒比海地区便有人类利用野生棉花的记录。 到了公元前3000年左右,南美、印度、埃及地区开始有了人类种植棉花的记录,历史的车轮滚动之下,秘鲁海岸、中国两广及云南、东非等地区都纷纷出现了棉花种植的记录。 在那个地理尚未大发现的年代,生活在南纬32-35度到北纬37度之间,拥有良好光照、土壤、水分地区的人们,不约而同的选用了棉花这一植物,作为衣物的原材料。 可以说,选择棉花是一种偶然中的必然。 众所周知,上海是中国的国际化超一线城市,市花是白玉兰。 但是1929年,上海市评选市花的时候,票数最高的却是棉花。在700年的时间里,有一个海滨小城发展为“冒险家的乐园”,棉纺织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老式纺织厂 而英国的工业革命开端,也告诉了我们棉纺织业几乎可以称为现代工业之母,孵化、催生了无数相关技术和产业的革命。 与香料、茶叶相比,棉花更具备普适性,且涉及种植与加工相结合; 与亚麻、毛料、丝绸等衣物原料比,棉花拥有产量大、价格低廉、舒适等特点,可以说棉花在纺织工业占据了绝对主导地位; 而煤、石油等近现代能源商品则被人类所广泛使用则在近现代时期,棉花更好的覆盖了整个人类的发展进程。 棉花的种植与加工,在工业革命未开始时,以家庭为单位,自产自用,商品属性不足。 而棉花遇见资本主义,则催生了资本的全球扩张与棉花的国际贸易,无法说是谁改变了谁,但造成这一结果皆因棉花贸易帝国的大厦落成。 棉花帝国公元1000年以前,棉花的种植和加工主要集中在亚洲、非洲和美洲地区,随着需求的逐步增加,棉花逐渐摆脱“自用品”的属性,小型作坊生产棉花产品变得越来越普遍,逐渐形成地方性贸易市场。 但在这段时间,欧洲人在棉花产业中一直属于不起眼的地位,主要原因在于欧洲商人缺乏棉花原料来源和贸易地理优势。 此时在棉花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印度和阿拉伯商人,可以说,棉花的近现代史起点是在印度,直到18世纪,印度的棉花产业依然是世界第一,中国仅次于印度排第二。 16世纪初,本着寻找黄金的哥伦布登上美洲的土地后,发现了可以种植棉花的广袤土地,继而达.伽马与印度建立起贸易关系,给了欧洲人重造属于自己的棉花贸易网络的可能。 17世纪,欧洲各国逐渐成立东印度公司,奉行“枪炮开辟贸易”的欧洲商人们用武力将在棉花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印度、阿拉伯商人驱逐出贸易圈。 欧洲商人们将棉纺织品在非洲换取奴隶,再运往美洲开辟土地,于种植园中劳动。随着棉纺织品大量进入欧洲大陆,欧洲人发现了这种衣服舒适、耐用且廉价,棉花市场被彻底打开,需求逐步增长。 一个由欧洲人主导横跨欧亚非美的全球棉花贸易新体系开始建成。 棉花的下一站,来到了英国。 18世纪,随着英国的棉纺织业率先出现机器的使用,纺织机开始在全欧洲推广,起初商人们只是将乡下空闲的妇女、农民们组织起来,用手工的纺织机纺棉线,织布匹。 但棉花市场供不应求,到18世纪末期,被旺盛需求或者说大量的金钱催生的机器带动的各式纺轮、织布机开始应用到纺织业中去。 此时,一位英国农妇纺织纱线的速度已经达到一名印度妇女的300倍。一块极其小的区域,以利物浦和曼彻斯特为中心,变成了全球棉花帝国的心脏。 1860年的时候,曼彻斯特商会的成员聚集在市政厅举行年会,参与的棉花贸易商和产品制造商有68人,在过去的80年里,这些人把周围农村的闲置劳动力与房屋设施,整合成了一个在当时前所未见包括农业、商业、工业的全球性产业链。 曼彻斯特市政厅 这些工厂拥有了全球70%以上的纱锭,这68个英国绅士兴高采烈,满身都是金钱的光耀。 在他们身后,美洲烈日下的种植园都是农奴们的血和汗;帝国心脏的工厂里,成千上万的工人操作者巨大的纺纱机和轰鸣的织布机器,夜以继日的埋头苦干;海上他们的贸易船队带着坚船利炮走到世界每一个角落。 他们左手拿着雪茄或是烈酒,右手拿着手杖,大肆谈论着生意之道。 虽然他们拥有的种植园满是血债、工厂里肮脏不堪、燃煤蒸汽机污染着城市天空,但是,他们依然是棉花帝国的操作者,虽然看起来一点不像王者。 18世纪中期,世界各地的棉花制品已经被廉价的英国货完全摧毁,自此古老的亚洲社会逐渐从全球性的出口国沦为了西方工业品的倾销地,在长达200年的时间里,都没有完全摆脱这种地位。 美国的崛起棉纺织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因此劳动力是非常重要的资源。工业革命开启后,新式工厂的生产效率几何级提升,但棉花原料的生产却供给不上,这让面对大把金钱却无法收入囊中的商人们心急如焚。 商人们开始劝说位于中美洲加勒比地区的甘蔗种植园主们扩种棉花,在滚滚红利的刺激下,加勒比地区的棉花种植业以圣多明各为中心呈现爆炸式增长,源源不断的非洲奴隶被运往这个美洲最大的深水港。 在18世纪80年代的鼎盛时期,每年有3万以上的非洲奴隶被运往圣多明各。 但哪里有压迫哪里便有反抗,加勒比地区的农奴们终于忍受不了残酷的剥削,1791年圣多明各及其他地区爆发奴隶起义,整个加勒比地区棉花产量锐减。 此时美国的棉花种植业却迎来了春天,1793年,伊莱.惠特尼发明的新式轧花机投入使用,美国内陆棉加工出现技术性突破,带动了棉花种植的大量需求。 美国的种植园主为了交付铺天盖地的棉花订单,引入了成千上万的非洲奴隶,并将种植园产业拓展到西部与南部更广阔的地区。 而美国联邦政府更是在大量种植园园主的支持下,建立了一个以军事为基础的棉花产业扩张计划。 大量手持枪炮的美国士兵驱逐印第安原住民,为的就是获取更多的土地,继而用作种植园,谋取更多的金钱。 1800年到1820年期间,在英国利物浦上岸的棉花,美国生产占比从原来的25%直升到59%,到1850年英国消耗掉的棉花有72%来自北美。 棉花,以一己之力让美国在全球贸易和扩张中夺得了一席之地。 19世纪初,美国成为最大的棉花出口商,表面是因为,驱逐原住民和黑奴贸易带来的巨大的生产力和土地资源。 而真正的核心因素则是,美国将资本扩张以及产业贸易与国家机器结合了起来,所以美国的种植园生产分外的稳定,而且经过国家动员,大量闲置劳动力如:妇女、儿童纷纷被动员进入工厂。 可以说,美国进入棉花帝国体系,是国家与资本合作的结果,也是坚定资本全球扩张执行的结果。 到19世纪中期,棉花帝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形态,该形态将重心集中在美国和英国,以利物浦、曼彻斯特与美国南方为核心。 由于美国南北战争(1861-1864年)这一体系出现了危机,但是却为美国带来了更多的机遇。 南北战争以后,美国棉花出口大大减少,但是通过摧毁美国南方奴隶主的政治力量,美国反而摆脱了原来因为种植园经济与英国的从属地位与外交勾结。 北方取得胜利以后,美国开始以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身份出现在世界经济的舞台上。同时,在短暂低落后,美国纺织产业再次出现腾飞,美国的纱锭产量从1832年的120万个增长至1895年的1610万个,增长速度的是英国的两倍以上。 与此同时德国与俄国也意识到,棉花产业的增长可以进一步削弱英国在国际贸易的支配地位,开始大力发展棉纺织产业。 在奴隶制废除的初期,美国很多相关产业的人士都担忧会摧毁棉花产业的基础,即种植园经济。 但是恰恰相反,南方的种植园出现了新的劳动模式,按收益分成的佃农与农民体系取代了之前的种植园组织,同时美国也从传统的原料生产国向工业国转型,大量的劳动力走向了北方工厂。 并不是摧毁种植园放弃了棉花种植,而是美国的经济发展模式不再需要这么多的原料生产。 棉花帝国的落幕美国从棉花出产过转型为工业型国家,再次导致全球棉花贸易市场的原料短缺,欧洲各国被迫将原料产地转向印度、巴西、埃及等地区,尤其是英国加强了对印度的殖民控制,帝国主义国家通过基建、法律等措施不断入侵殖民地,从而迫使殖民地成为他们的原料生产地。 19世纪末,日本控制朝鲜、德国控制中亚、法国控制苏丹、科特迪瓦、德国控制东非、多哥等等。欧洲生产国纷纷开始寻找属于自己的稳定原料产地。 棉花帝国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二战结束后,取得独立地位的国家,通过强大的国家力量整合土地资源和劳动力,同时工会组织开始走进欧洲和美国,往昔欧洲的传统制造业劳动成本开始逐步提高。 欧美棉花产业的资本回报率降至4-8%,棉花产业不再是一个高利润的行业,旧时欧美国家的资本开始寻找新的行业,新兴国家以国家体制替代了原来资本的角色。 欧美棉花产业在全球占比不断下降,到了20世纪60年代,英国只占全球棉布出口的2.8%,纺织工人不过3万,1963年,英国利物浦棉花协会变卖了自己的所有家当,欧洲主导的棉花全球体系土崩瓦解。 利物浦棉花交易所 经过2个世纪的兜兜转转,棉花帝国的中心从亚洲走到欧洲,再次回到亚洲。 棉花遇见资本经过1780年到1963年,携手走遍了欧亚非美洲全球的每一个角落,伴随着帝国主义的军舰与枪炮,烈日下农奴的汗水与呼喊,从家庭作坊到工厂的巨大机器轰鸣,悄然又回到了自己的家乡。 2012年,以中国、印度等亚洲国家的棉花产量占据全球62%,如此看来,棉花与资本之旅的故事已经走到了终点,但是资本放下了棉花,它的故事却没有结束。 结语欧洲结束了对棉花帝国的统治,却没有像200年前一样回到了灰暗的角落,摇身一变,换了另一套衣服继续旅途。 20世纪70年代后,资本发生重大的变革,进入了全球资本主义的阶段,欧美的资本代表们不再局限于对特定国家地区的依赖,而是插上了翅膀,在全球各地进行流转。 就像开头的那句话一样,资本在全球开始自发的流通,从一个贫穷国家流向另一个更贫穷国家,永远在追逐着最高利润。 以麦德龙、沃尔玛为代表的大型零售商和阿迪、耐克等为代表的服装销售商,取代了传统的棉纺织制造商,新的棉花帝国在废墟中悄然重建,而我们却身在其中都不自知。 我们静下来想一想,在经过两个世纪的棉花全球贸易的腥风血雨后,原来的坚船利炮换成了品牌、设计、概念、明星代言。 这其中是否发生了什么变化,我们又扮演了什么样角色? 日光下无新事,这就是另一个故事了。 |
|
来自: 零壹贰012 > 《政治经济(国家治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