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扶风散文】杨景龙: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流觞记》序

 聚力阅读 2020-06-28


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序扶风散文集《流觞记》

杨景龙

坦率地说,和扶风相识,成为好朋友好弟兄,并不是从他的“诗文”开始的。缘于职业,平日交接的朋友们,多是先读过他们的作品,留下深浅不等的印象,然后由诗及人,由文及人,大家彼此逐渐熟悉起来的。扶风是个例外。多年前的一次小聚场合,一个慢声低语的年轻人,看上去似有几分文弱,自始至终,都没有说起自己有哪首得意的诗哪篇得意的文章,甚至也没有说到过别人的诗文,对,应该是压根就没有说到诗文,就没有多说几句话。这和一般的情况不大一样。爱好写作的人聚在一起,大都喜欢谈论自己的东西,唯恐为朋辈所不知,自己的文章嘛,原本也算是人之常情。这个不多说话的年轻人,超出“一般情况”之外,但并不矜持或高冷,只颜色怡悦地与大家聚拢一起,气氛融洽和易。听朋友介绍说:“这是扶风。”大脑就闪回出庄子《逍遥游》“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的字句,暗自惊讶这个文弱的年轻人,有这么一个大气不俗的名字,真如黄山谷说的“平淡而山高水深”啊。从此,我便记住了这个名字,当然也记住了这个名字叫“扶风”的年轻人,日居月诸,大家自然是越来越熟悉了。

后来才知道,扶风业余喜写散文,偶亦为诗,诗也写得相当舒展漂亮。前面之所以在“诗文”二字上加引号,除了表明扶风诗文双修这一层意思,更为重要的就是想突出强调扶风散文特具的诗性。扶风散文有诗的意象,有诗的联想想象,有诗的断接与跳跃,颇具解读弹性与张力,与这些年寻常所见的那等家长里短、谷子芝麻、油盐酱醋、鸡毛蒜皮之类的过于质实、过于形而下的所谓散文,大不相同。“诗文”者,诗性散文之谓也。散文而有诗性,正是散文本质的回归。君不见老子的《道德经》八十一章用韵同于楚辞,被称为“哲学诗”;《论语》二十篇,钱穆先生说读来“亦如一首散文诗”;《庄子》的著者庄周,有“诗人哲学家”之美誉;司马迁的《史记》,更被鲁迅先生推许为“无韵之《离骚》”。可知但凡真正上好的散文,源头性质的散文,其本质属性都是结穴于“诗”的。

扶风的名字既出自《庄子》寓言,“名者,实之宾也”,我们便可稍稍收拢话题,从名字这个“宾”,去找寻名字后面或名字里面隐藏的“主”——这就是扶风散文所接受的主要来自庄子散文的影响。名典出于《庄子》的扶风,焉有不精研《庄子》散文之理,焉能不仰承《庄子》散文的雨露霑溉。我一直认为,就中国散文史而言,有两座不可逾越的高峰,那便是庄周及其后学的《庄子》,和太史公司马迁的《史记》,后世包括唐宋八大家在内的所有散文家,在总体成就上都无法望《庄子》和《史记》之项背。扶风散文从《庄子》入手,可谓“从最上乘,具正法眼,悟第一义”,蓬山顶上,直探本源。所以你看他的笔下,几乎每一篇散文都“深于取象”,像《榴园》《郎舍杏如梅》《春秋记》《流苏坠子》《油纸伞》《残荷》《空竹》《鹤影》《梅雪》《国色》《崆峒》《殷墟问鼎》《妇好钺》,乃至《相州八记》《红楼十记》两组系列散文,皆是缘象生意,添枝加叶,绽花缀果,生发跳转,结撰成篇。这正是章学诚《文史通义》指出过的,包括《庄子》在内的先秦诸子散文的一大特点。“深于取象”必妙用比兴,比兴乃“《诗》之用”,先秦诸子散文与诗歌,正是处在一体不分的水乳交融状态。诗性散文的代表就是《庄子》,择取精妙的中心意象,围绕中心意象络绎联翩的意象群落,其功用大致等同于《诗》之比兴手法,取譬设喻,隐指暗示,寄托象征,旁敲侧击,余味曲包,义理微湛,情韵悠长,行文用笔因此有“虚活”之风致,无胶柱之呆相,也就是刘熙载《艺概·文概》所说的“文之神妙,莫过于能飞。庄子之言鹏曰‘怒而飞’,今观其文,无端而来,无端而去,殆得‘飞’之机者。”这里的“飞”,形容的就是庄周散文凌空蹈虚、汗漫恣肆的诗性想象和断接跳跃。以之反观扶风散文,确实能看出其间师法承传的一些脉络和痕迹。

论者曾指出《庄子》一书极富创意的文体,兼容了诸如诗歌、寓言、神话、童话、故事、小品、小说甚至戏剧等诸种文类因素。我们看扶风的散文,好像也能得其仿佛。扶风散文的诗体属性已如前所谈,不再讨论。他散文中明显可以看出的借用杂糅其它文体的成分,亦所在多有。比如《踏春记》,类似一部有一定规模的多场次剧本;将季节与人叠印合写的《花旦的春天》,亦如一出写意的心理戏剧。他的散文语言、故事、人物,也与笔记体小说多少有些瓜葛,全书的编排分若干回,则直是宋元以来讲史、言情、神魔等通俗小说家的做派。戏剧和小说因素的添加,使扶风散文多了几许脂粉烟花气息和市井众生样态,当然这在扶风,是以类似旧年的世家子弟的情调趣味,从容优雅地欣赏和把玩眼前这一切的。这种调性几乎贯穿、渗透于扶风散文的字里行间,为他的文字平添了不少诱人惑人的魅力。《大红袍》等篇,则是晚明清言小品的格调,用语构句接近于散文诗了。扶风散文讲述的一些内容,不管是历史的还是现实的,近处的还是远方的,身边的还是异域的,世相的还是心相的,恐怕也都不大能当真对待,你权当寓言和传说去赏读就可以了。这种跨文体写作,显示了扶风娴熟驾驭、自如运用各种文类、各种笔法的水准和能力,收到了“咸酸杂众好,中有至味永”的表现效果。

扶风身上确实有一种澄澈、绵柔、虚静的道家气息,智商情商双高,他的为人和为文,都透出以道家哲学和美学为底里的柔性和灵光。如所周知,从道家派生出的道教,是不排斥世俗嗜欲的。有道家气的扶风文字的深处,也常有嗜欲的云气氤氲,这说明他并没有因为道家风度而不食人间烟火。嗜欲其实不是别的东西,它就是基本人性,是人和生活可爱可亲的地方,正不必刻意讳言掩饰的。但是这里面有着潜藏的危险性。一个人设若嗜欲过深而又过于聪明,把生存的底蕴看得太透彻太明白,则容易遁入游世和玩世的泥淖,凡事无可无不可,人生不过如此,一切也都无所谓了。一个写作者若到这步田地,最轻地说,文笔的滑易和不纯恐怕就是不可避免的。灵心善感、敏慧过人的扶风,是否应该对此稍加留意,始终保有一份适度的警惕呢?

我们从扶风的名字出典,谈及他的散文和《庄子》散文的若干联系,这当然不等于说,扶风散文已经可以和庄子散文相提并论了。事实上,庄子散文境界的奇幻壮丽、幽邃愀怆,庄子散文“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超轶夐绝,庄子散文呈示出的那种“不言”的“天地之大美”,那种“风行水上,自然成文”的真正“自然”之美,还有庄子其人的“眼极冷,心极热”的貌似超脱旷达的淑世济人的大悲悯、大关怀,恐怕都是扶风今后在人文修为方面,需要格外加力之处,也是我们深怀期待之所在。

既以扶风散文比附《庄子》散文,不消说,那些“移步换形”“形散神不散”之类的箴规戒律,相形之下,便显得多少有些幼稚,可以免谈了。扶风的散文,早就超越了那些基本功训练的层面,已然进至成熟老到之境。在此还需说明的是,我们这样谈论扶风散文,也只是选取一个切入角度,提示了一种可能性,扶风散文其实是有多种可以谈论的角度与可能性的。有《流觞记》这么好成色的文本在手,毋庸我再辞费了,各种角度与可能性正在等待读者诸君的加入呢。

欲知扶风散文如何好法,且看《流觞记》八回五十篇的分解便是。

2017年8月写于洹上扬子居

//////////

内容
简介

《流觞记》是扶风的第一本散文集,精选了作者近十多年五十篇散文作品。全书分八个章回,分别是望春惊梦、抱香消魂、锦瑟那端、淇上卫风、江湖夜雨、玄商易难、过往如戏、曲水流章。以独特的视角,跨文体的自由,勾描春色茶事与伤情似水,人间玄机与史家对话,从容优雅的情调平添了诱人惑人的魅力。

//////////

作者
简介

扶风,本名杜兴盛,1974年生,河南淇水人,现居安阳。诗文散见于《新绿文学》《安阳日报》《向度》《诗刊》《作品》《黄河文学》《浙江作家》《中华茶人》《散文风》等刊物,入《散文中国年选》《杨柳青青·散文卷》等民间自选集。曾获中国作协诗刊社“春天送你一首诗”二等奖、河北省第三届西柏坡散文节二等奖。

作者简介

杨景龙,笔名扬子、西鲁,二级教授,安阳师范学院中国古代文学学科带头人,河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学者、年度人物,河南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首席专家,中国词学研究会理事,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通讯评审、成果鉴定专家。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光明日报》等报刊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古典诗词曲与现当代新诗》《花间集校注》等专著10余部,论著入选"中华国学文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典推荐书目",多次获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河南省文学艺术优秀成果奖、夏承焘词学奖、全国优秀古籍图书奖等奖项。


【山水行吟】扶风 | 春秋词

【曲水流觞】扶风 | 碧螺秋

【曲水流觞】扶风 | 花旦的春天  朗诵:梅子

让阅读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顾问王久辛、顾坚、潘小平、南亭云路、刘书环、梅雨墨

编委风雨薇、河丁、张国中、刘国莉、王小丫、陈映霞、李忠、杨国存、小蜗、虫虫、燕子、秋月白、走过忘川、毕义鹏、静默、橙果

合作伙伴:

一路听天下(龙杰传媒):音频IP孵化、有声小说制作、推广

纸媒:《渤海风》《中国草根》《沃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