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环县窖藏出土的宋代耀州窑青瓷

 RK588 2020-06-30
窖藏一般都是战乱时期主人外出逃难时所埋藏的。
宝元三年(1040年),北宋与西夏的战争全面爆发,在随后的近百年间一直处于时战时和的对峙状态,长期的战乱致使边境的民众颠沛流离。
环县北宋时称为环州,属环庆路经略,是重要的边境之地,屡屡遭到西夏国的侵犯,主要战场就集中在北连塞外南通关中的环江流域。
这里的百姓逃离时,将易碎的瓷器埋藏起来,以备战后回来使用,但是旷日持久的战乱并未让他们如愿以偿,于是这些精美的瓷器才得以完整地保留至今。
它们既向人们展示了宋代高超的制瓷工艺水平,也诉说着北宋那段凄惨的边疆史。
 宋青釉刻花牡丹纹碗

另外,在环江流域的兴平城、甜水堡、洪德寨等十几座城寨遗址内也分布有大量的北宋耀州窑瓷器标本,既为城寨的断代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也进一步印证了文献中关于范仲淹筑城寨御敌战略的记载。

本文介绍的环县出土耀州窑青瓷有一定的时代跨度,涵盖五代末宋代初期直到金代。究其窖藏原因,当是宋与西夏交战或蒙古灭金的战乱中,器主外出逃难时将其拥有的耀州窑青瓷埋藏。
这些青瓷反映了耀州窑产品在当地一带的销售情况。

环县位于陕、甘、宁三省(区)交界,在历史上一直是塞外通往关中的咽喉要地,多元的文化在此交融碰撞。
尤其在北宋,这里既是宋夏对峙的前沿阵地,又是关内外贸易的重要通道,文物遗存十分丰富。
环江流域曾出土了许多宋代的瓷器窖藏,其中以耀州窑的刻印花瓷器最为精美,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观赏价值。
 
宋青釉刻花牡丹纹碗
口径24厘米,底径6.4厘米,高7.8厘米
敞口,弧腹,圈足裸胎,灰白胎质细腻坚硬。釉色晶莹温润,色泽青幽,口沿薄釉处呈姜黄色。碗内璧一周弦纹下以写实手法刻缠枝牡丹花纹,多瓣式花朵刻划得自然流畅,花纹棱角处因釉厚而呈翠绿色;外壁为自由式刻花图案,刀法随意。此碗造型精巧秀美,釉面光洁匀静,刻花技法犀利流畅,纹饰寓意吉祥,是宋代耀州窑刻花瓷器的典范之作。

  宋青釉刻花水波三鱼纹碗
 口径11.5厘米,底径2.5厘米,高5.3厘米
敞口,圈足裸胎,胎质致密。青绿色釉光洁素雅,有少许冰裂纹,口沿薄釉处呈姜黄色。
在碗内壁的弦纹之下,用三分法布局,简洁有力地刻划出三条生动逼真的小鱼,周围在衬以篦状工具左旋右转,刻划出的三鱼在水波中自由游荡,神态怡然,栩栩如生,别有一番情趣和韵味。
刻花技法融划花和剔花两种工艺之所长,既保留了剔花工艺的立体浮雕效果,又体现出划花行刀自然柔顺流畅的特点,达到了耀州窑瓷器制作的巅峰水平。

宋青釉刻花莲花纹碗
口径18.5厘米,底径5.5厘米
敞口,弧腹,圈足裸胎,胎质细腻。通体施青釉,釉色晶莹润泽,有很强的玻璃质感。碗内刻缠枝莲花纹样,其间衬以激荡的水波,刀法熟练,线条流畅。

宋青釉刻花莲花纹碗

宋青黄釉印花花卉纹碗
口径21厘米,底径6厘米,高8.7厘米
敞口,斜腹向下内收,圈足,形如倒置的斗笠。通体施青釉,釉色色泽光润,匀净平整。碗外腹部饰一周弦纹,碗内口沿下刻一周四叶花纹,腹部微微的水波纹中刻花有四朵盛开的莲花。
莲花纹是耀州窑瓷器的主要装饰纹样之一,它象征着“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君子品格,为当时社会所推崇。

宋青釉印花花卉纹盘
口径12.5厘米,底径4厘米
敞口,折沿,斜腹,圈足。内壁印花卉纹,底部为缠枝花纹。通体施青釉。

五代青釉雕花牡丹纹执壶
直口,长颈,曲柄,阔肩,球形腹,圈足,圈足稍高并外撇,曲形流残损。此壶造型精致,美观大方,主要流行于五代时期,沿袭了唐代丰满的器形,与同时代其他瓷窑相比,已脱离了对金银的单纯模仿。
通体施青釉,釉色秀美,有细小开片。
颈底饰一周凸弦纹,手柄面有压印棱形纹饰,腹部采用深剔刻法斾以牡丹纹,牡丹盛开,枝叶肥硕,在花叶处剔划花有较浅的纹路,这种深剔刻手法称为“雕花”,工艺精湛,刀法流畅犀利,刚劲有力,产生了层次清晰的立体效果,与其精美的造型和谐地融为一体,体现出耀州窑工匠的高超技艺和艺术表现力,是五代时期耀州窑的精品之作。

宋青釉瓜棱形瓷执壶
直口,细长颈,腹呈瓜棱形,细水流,有柄,柄饰三道坚条纹,造型新颖美观。通体施青釉,釉面光滑莹润,执壶俗称“注子”,用途属酒具,宋代十分流行。
此类壶形体多变,造型丰富,多仿金银器式样烧制,肩一侧有弯曲的细长流,另一侧贴附扁形曲柄,形体显得十分清瘦,秀美精巧。


RECOMMEND
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删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