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弄堂砂锅小馄饨

 好办法 2020-06-30

据说出生于静安别墅的徐根宝爷叔每次回老家必做两件事:剃个头,吃碗馄饨。咦?崇明根宝基地的馄饨已经很有名了呀,根宝爷叔还有自己的配方,他为啥还要专程回家吃馄饨呢?有机会我要当面问问爷叔,不过答案我能猜到几分:那是家的味道。根宝爷叔十几岁就当兵离开上海,大半生漂泊在外,除了一口改不掉的弄堂普通话,很多方面都活脱脱是个体委大院里出来的北方人了。也许这碗馄饨,这碗蛋皮榨菜猪油汤底的砂锅馄饨,是他的某种执念。人在某些时刻都会有执念,就像今天下午我下了班,自行车骑到威海路茂名北路口时,忽然想起这碗馄饨,于是龙头转个弯,就到了陕西南路口的弄堂小馄饨食府,后面还要加个括号:原静安别墅。就像身份证号310106的朋友,当有人问他们来自上海什么区的时候,都会着重语气强调一下:静安,老静安。

关于静安别墅小馄饨的故事,说的人也多,听的人也多,恐怕也说不出什么名堂了。八十年代,大家都在为生活奔忙,即使只有蝇头小利,能坚持下来就是胜利。有个小店面,哪怕只有一个小铺位,薄利多销,慢慢就有了口碑。做餐饮能否赚钱,真的是一命二运三风水,和口味有关系,但没有必然联系。在这个成功机会比旧时代考科举还低的行业,阿跷成功了,每天都要排队,忙到来不及做。经验都是成功者总结的,于是有了江湖传闻。用料新鲜啊,原汁原味啊,汤头鲜美啊……其实都不算什么不传之秘。在我看来,阿跷的成功无非一靠天时地利,静安别墅的热闹带来了客流。二靠价廉物美,在上海滩,在南京西路,你确实很难以这个价位吃到一份满意的食物,尤其为你端上这份热腾腾的馄饨的,是一双上海人的手。

弄堂小馄饨几年前的店招

(图片由蔡小犇老师拍摄)

上一次到阿跷店里吃馄饨,还是疫情之前。今天去,是临时起意,倒也无心插柳。平时一到饭点,弄堂小馄饨食府门口总是排着长队,大多是慕名而来的朋友。今天吃晚饭的时候还没到,店堂里没什么人。吃馄饨的规矩我知道,只收现金不扫码,老板一本正经在电视上说过,钱装在口袋里是钱,存在银行里是数字。咦?规矩变了,也可以扫码了。为吃这碗馄饨我特意换了些“喇头分”在口袋里,以后知道了。

除了砂锅馄饨,这家店的红烧大排是一绝。裹得厚厚的包浆,油炸以后再用红烧汁浸泡,大排肉软硬适中,既不柴又不烂,确是一绝。怎奈下午来,红烧大排已经卖完了,只剩炸猪排,我就没有兴趣了。那就来一碗砂锅小馄饨吧。

一碗馄饨端上桌,客人开始慢慢多起来,小小的店堂有点满了。阿跷今天炸了碗臭豆腐,显然他很满意,端着碗在店堂里转来转去,熟络地和老朋友们打着招呼:“今朝吃啥?”“侬今朝伐吃辣肉面?”“荷包蛋?荷包蛋唔没了,酱蛋?哦哟,馄饨里有半只酱蛋的,覅点了覅点了”……每和一位客人寒暄,他就客气地搛一两块臭豆腐放在人家的碗里:“侬吃吃看,个只臭豆腐味道真额嗲……”

我吃饭是很少和老板搭讪的,但阿跷并未因此轻视我,我也分到两块“特供”的臭豆腐,别说,闻闻臭吃吃香,真的是好东西。“尝尝味道!”“味道可以!”

告别阿跷的“食府”(其实只是家小店),跨上自行车回家了。像静安别墅弄堂小馄饨这样的小店,以前上海有很多,现在不多了。要说他们有什么特别好吃,要说他们的创业经历有什么传奇,我想也就那么回事。他们只是普通的上海人,有着普通上海人的创业故事。不管什么原因,总之为了生活,他们做起了小生意,如果做馄饨不成功,也许他们就改行了,开面馆、开餐厅、开差头、做“打桩模子”、当保安,或者运气好,寻着个单位,泡杯茶吃吃香烟混混日脚。这样的小店此起彼伏,但阿跷幸运地成功了,可能一开始他们自己都没想过会这么成功,慢慢也就适应了。再后来,太多的上海小店关了,阿跷的店还在,成了上海人的一种念想,在一家只要十几块钱就能吃饱的地方,享受一碗上海人的手端出来的馄饨,再和老板说说上海话,简直成了奢侈。

静安别墅

所以,即使小店已经离开了静安别墅,但阿跷和徐根宝一样,也是静安别墅的名人了。熟悉根宝爷叔的人说,静安别墅出来的他,也喜欢给人搛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