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东夷部落首领,《山海经》中无冕之王帝俊老婆竟是娥皇和女英

 悠闲龙夫 2020-07-02

https://www.360kuai.com/9cf7627e369b94323?djsource=XsgsZg&refer_scene=0&scene=1&sign=360_36e79513&tj_url=9cf7627e369b94323&tmprtp=expf%3Dcomindexh2043&uid=ef5fdc6bd6cd8e3254fe6ba224b688b6

我是小七,一个喜欢妖魔鬼怪的四川姑娘,一个沉迷于扯淡的萌妹子,一个专业的山海经解读者。

先秦的典籍里,《山海经》里说帝俊(帝舜(关于帝俊是尧舜禹中舜的论证我们之前文章发过))妻子有四个,其中包括娥皇;《世本》里说帝舜妻女匽,是一个;其它如《尚书》《孟子》《楚辞·天问》等书里也只是说“二女”,都不说名字,大概他们也搞不准是谁;说帝尧的妻子叫女皇,可能是从娥皇演化来的。

具体说帝舜的二妃是娥皇、女英,应该是汉代才出现,就是把《山海经》里的娥皇和《世本》里的女匽(英)合在了一起,但忽略了登北氏,成为了一种最通行的说法。

《檀弓》和郑玄注只是说帝舜有三位夫人,都没说是谁,孔颖达《礼记正义》引晋代皇甫谧《帝王世纪》里就说清楚了:

“(舜)长妃娥皇无子,次妃女英生商均,次妃癸比生二女,霄明、烛光是也。”

皇甫谧说癸比就是帝舜的“三夫人”之一,生了宵明、烛光二女。

他把“登”写作“癸”应该是误字,汉代人看到的《山海经》本子应该都是作“登”,所以才创造了神农的母亲“女登”(《春秋元命苞》)、帝舜的母亲“握登”(《诗含神雾》),可能都是本于“登比氏”的“登”。

到了南宋时期的罗泌作《路史》,他在《后纪十二·有虞氏》里,也沿用了皇甫谧的说法,不过罗泌有个习惯,就是凡是上古时期的人名,不喜欢用通行的写法,也不喜欢用原书的写法,必定要从别的书里找点古怪的写法用,以显示自己见多识广有学问。

比如娥皇要写作“娥肓”,女英要写作“女罃”,《山海经》里登比氏也写作登北氏,可罗泌都不用,一定得用《帝王世纪》的“癸比”,这才显得有学问,所以他也作“癸比氏”,说:“次妃癸比氏生二女,曰宵明,曰烛光,处河大泽,灵照百里,是为湘之神。”

罗苹注:“大泽,谓洞庭,言为神处此,故灵光及于百里也。以湘神、黄陵为舜之二女,非尧之女也。”

首先罗苹把“大泽”解释为“洞庭”显然不对,因为《山海经》里明确地说“河大泽”,“河”就是黄河,这个大泽是靠近黄河的,《海内西经》说“大泽方百里,群鸟所生及所解。在雁门北。”

《大荒北经》说:“有大泽方千里,群鸟所解。”就是这个大泽,应该是在北方靠近黄河的一个巨大泽薮,绝非是南方的洞庭湖。

其次,罗苹说“以湘神、黄陵为舜之二女,非尧之女也”,是因为唐代韩愈在《黃陵廟碑》里说“湘旁有庙曰黄陵,自前古立,以祠尧之二女舜二妃者”,但罗苹不同意,他认为黄陵庙祭祀的是帝舜的两个女儿,不是帝尧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

这种官司复杂得很,几句话是打不清楚的。

根据《山海经》的记载,羲和又称女和,生了十日,是日母;常羲生了十二月,又称“月母”。

《大荒南经》有“羲和国”,《大荒东经》有“女和月母之国”,这二者应该是同一个国的不同称谓,“羲和国”的“羲和”应该是指常羲、女和(羲和)二人,常羲就是月母,所以又称“女和月母之国”。

她们既然有国,怎么可能又居住洞庭山,怎么又可能成为水神?

显然这不是古老的传说。

应该是虞夏古传帝舜有两个女儿居住在河、大泽中,后来因为国族迁徙或故事传播的原因,北方的一些国族迁徙到了南方,或北方的一些故事流传到了南方,于是二女的传说又被重新演绎,才有了洞庭湘水二女的故事,这个故事就被记录在成书于战国时期的《五臧山经》里,也就是今《山海经》的《山经》部分。

其《中次十二经》云:

“洞庭之山,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于江渊。澧沅之风,交潇湘之渊,是在九江之间,出入必以飘风暴雨。”

郭璞注说:“天帝之二女而处江为神也”,并不认为就是娥皇、女英二妃。

郭璞的看法是对的,这个记载很可能就是宵明、烛光二女故事的翻版,是北方的帝舜二女的故事流传到南方,本来二女是居住在黄河和大泽的,到了南方,人们就根据本地的地理情况作了改版,变成了二女居洞庭之山,“河大泽”也变成了“江渊”,而且和澧、沅、潇、湘四水也扯上了关系。

楚国人把这二女称为“湘夫人”,《楚辞·九歌》里就有《湘夫人》这一篇,开始即说“帝子降兮北渚”,“帝子”就是“帝之二女”,因为古人对子女的称呼都是“子”,没有男女之分;所谓“夫人”只是为了表明她们的性别和身份地位高贵,是一种敬称,未必就必定是某人的妻子,所以诗句里说“沅有茞兮醴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说她们还是在思恋中的女子。

说洞庭湘水神是帝舜二妃的说法,在先秦的书里实在是找不到,最早的记载是《史记·秦始皇本纪》,里面说:

“(秦始皇)浮江,至湘山祠。逢大风,几不得渡。上问博士,曰:‘湘君[何]神?’博士对曰:‘闻之,尧女,舜之妻,而葬此。’于是始皇大怒,使刑徒三千人皆伐湘山树,赭其山。”

《论衡·书虚》里也记载了相同的故事,说:

“秦始皇渡湘水遭风,问湘山何祠。左右对曰:‘尧之女,舜之妻也。’始皇大怒,使刑徒三千人,斩湘山之树而履之。”

秦始皇又恶又横,不怕鬼神,他渡江遇风,把怒火发到湘君身上,也不管“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让人把山上的树木砍个精光,以示对湘君神的惩戒。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面记载的是秦始皇问“湘君何神”,博士说是舜的妻子,显然认为娥皇、女英是湘君,故《列女传·有虞二妃》说“二妃死于江湘之间,俗谓之湘君。”而在谶纬之书《河图玉版》里,却说是“湘夫人”:

“湘夫人者,帝尧女也。秦始皇浮江至湘山,逢大风,而问博士:‘湘君何神?’博士曰:‘闻之:尧二女,舜妃也,死而葬此。’”

《九歌》里“湘君”、“湘夫人”是不同的神,要是根据《河图玉版》,“湘夫人”和“湘君”又是一个神了,可见这个说法在汉代还是有点游移不定,这也给我们一个启事,就是这个说法可能就是出自秦博士的附会,他们是把舜妃二女和舜二女的神话传说掺和在一起,又根据舜道死苍梧的说法,创造了二女葬湘山、为湘水神的故事,但是他们也搞不准到底是湘君还是湘夫人。

到了汉代这个说法就大为流行,再演绎,就有了《列仙传》里的“江妃二女”,就是郑交甫在江汉之湄遇到的那两位美女,因为她们本来就是舜的二妃,又死于江湘之间、游于江渊,所以称“江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