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魏社鹏版医学百科——图解颅内动脉瘤

 脑健康 2020-07-02

魏社鹏版医学百科——“图解颅内动脉瘤”

颅内动脉瘤脑动脉壁局部扩张,后者容易破裂,导致颅内出血

未破裂动脉瘤普通人群中的患病率23.2%,男女比例为1:2。“颅内动脉瘤出血性卒中首位病因,导致了85%的“蛛网膜下腔出血

颅内动脉瘤几种不同形态

囊性动脉瘤属于最常见的类型

微小动脉瘤是指直径小于2mm”“动脉瘤”剩下的是感染性动脉瘤霉菌性动脉瘤,占所有“动脉瘤”0.60.7%。

巨大动脉瘤,是指直径超过25mm的“动脉瘤”

梭形动脉瘤指的是一段宽阔且变薄动脉

夹层动脉瘤又称之为动脉夹层,起始于动脉管壁上的一个细小的撕裂,血流的剪切力,将壁层进一步撕裂,从而导致假性动脉瘤的形成。

血泡样动脉瘤(Blood blister-like aneurysms)”被定义为小的、基底较广的、源自于无分支颈内动脉末段“动脉瘤”,本质上被认为就是一种夹层

巨大蛇型动脉瘤,是巨大动脉瘤的一种亚型。于1977年被“Segal”描述为一种有部分血栓形成”的“动脉瘤”

新发“动脉瘤”De novo):于1964年被“Graf和Hamby”首次描述。指的是“动脉瘤”形成于既往正常的、且距离原发病变较远的位置。

颅内动脉瘤”的外科治疗

单纯夹闭术(Simple Clipping)

对侧大脑中动脉动脉瘤夹闭技术

暂时动脉阻断技术

集成近红外吲哚菁绿显微镜下血管造影

包裹和夹闭

搭桥技术

a.颅外到颅内搭桥

b.颅内-颅内搭桥

“双极电凝”凝固“微小动脉瘤”microaneurysm)

颅内动脉瘤的经腔内栓塞治疗

单纯弹簧圈栓塞(Simple Coiling)

双导管技术(Double Catheter Technique)

球囊辅助栓塞(Balloonassited coilingBAC

支架辅助栓塞(stentassisted coiling)

4种类型的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

1)单纯支架辅助栓塞技术 

2)支架先释放的拦堵弹簧圈(Stent jail)技术 

3)支架先释放的推挤弹簧圈(Stent jack 技术

4)Y型支架技术

5)其它支架辅助栓塞技术”:冰激淋技术(Wafflecone/icecone技术

血流导向支架(Flow-Diverting Stent)

“Silk血流导向”(法国),“Pipeline栓塞装置”ev3,加州),要么是覆膜支架,例如“Willis覆膜支架”(上海)。

血流导向支架适合于宽颈的和梭形的动脉瘤

单纯支架治疗颅内夹层动脉瘤

对于颅内夹层动脉瘤单纯支架通常被用作最有效的方法来孤立活瓣”、“闭合撕裂”、“重建动脉管壁的完整性

挽救技术

用于处理破裂动脉瘤介入操作过程中的血管损伤

在极端场合,可脱性的球囊被用于闭塞整个载瘤血管,作为一个救命的方法来阻止出血。这将会导致严重的缺血性损伤,因而仅被用作最后一个挽救方法

瘤内扰流装置(Intrasaccular Flow Disruptions)

液体栓塞材料

其它治疗策略

规律随访

规律的血管造影随访被主张用于那些在筛查中发现的新发(de novo)动脉瘤。美国卒中协会(ASA)指南认为,在有效的“动脉瘤”治疗之后,应当采用“CTA、MRA、DSA”6~12个月随访一次“脑血管造影至少持续5年时间。

“微小动脉瘤”的观望策略

微小动脉瘤是否应该被积极的治疗一直存在争议。因为缺乏大型的临床研究证据微小动脉瘤破裂率一直未能被确定。但是来自于病例报道的数据认为,直径<1mm的“动脉瘤”破裂率接近于0。因此,一些专家建议采取观望的态度。然而,反对者的态度认为,受制于循环中的剪切力作用,微小动脉瘤可能逐渐长成囊性动脉瘤,所以应当给以早期治疗

动脉瘤治疗的并发症

1.弹簧圈相关的并发症

“弹簧圈飘移”是“栓塞治疗”后最令人担心的“并发症之一。“Guglielmi”报道的“弹簧圈的飘移率”为2.3% “弹簧圈飘移”在“少数病例能导致“无症状梗死”,而在“极端病例”,因为阻塞了“主要分支”而导致“大的区域性梗死”。大部分“弹簧圈飘移”发生在“栓塞治疗”过程中。“延迟的弹簧圈飘移”则被认为是“血流动力学因素改变”所导致。

2.支架相关的并发症

尽管“颅内支架”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直在“更新迭代”,但是现有的“支架装置”仍然存在许多“限制:包括“支架移位和迁移”、“血管损伤”,“栓塞事件”和“支架内再狭窄”。现有的“商用支架”的“栓塞率”大约为10%,有报道的“支架狭窄率”大约为8%,而“致残率和死亡率”分别为5%和3%

3.和“血流导向支架”有关的“迟发动脉瘤破裂”

“迟发动脉瘤破裂”是“血流导向支架”治疗“动脉瘤”的一个并发症。2016Rouchaud回顾分析来35个采用“血流导向支架”治疗动脉瘤的“个体研究”,包括了81例已经证实的“迟发动脉瘤破裂”。“迟发动脉瘤破裂”发生在第1天内的、第1~7天内的、第7天~30天内、超过1个月的分别为6  (10.3%) 19 (32.8%) 20(34.5%)13(22.4%)。然而,这项研究并没有阐明“总的迟发破裂发生率”。虽然“迟发动脉瘤破裂”的机制知之甚少,“Shobayashi ”于2013年指出,经过“血流导向支架治疗”后,“动脉瘤内压”并没有降低,尽管“体积”和“血液流入动脉瘤腔的速度”都降低了,这可能才是“动脉瘤迟发破裂”的病理生理机制。

总的结论和推荐

1.未破裂动脉瘤

“未破裂动脉瘤”的“首选治疗”尚不确定。

需要将“动脉瘤的形态学”,“患者的共患病”、“个人倾向性”与“治疗团队的擅长”结合起来“综合考虑”。 

依据最新的临床研究,“前循环动脉瘤”首选“手术夹闭”后能获得相对“较好的临床效果”,以及“低的复发率和花费”;而“后循环动脉瘤”,“血管内弹簧圈栓塞”则能取得“更小的创伤”以及“更好的临床效果”。

针对“更为复杂”的患者,“不同的方法”应当综合考虑:包括“病变切除”联合“搭桥”来治疗“巨大动脉瘤”和“巨大蛇形动脉瘤”;“血流导向支架”治疗“梭形动脉瘤”和“血泡样动脉瘤”。

由于“血管内技术”和“栓塞装置”依旧在迅猛发展,“未破裂动脉瘤”的“处理方法”很有可能随着“治疗效果”的提高而变得“更加多样”。

2.破裂动脉瘤

针对“破裂动脉瘤”,“ASA和NICE指南”都建议应当首选“血管内弹簧圈栓塞”而不是“外科夹闭”来进行治疗 (Grade 1B)

对于“破裂动脉瘤”而言,使用“支架”同样和“增加的致残率和死亡率”相关;因而应当尽可能“被避免”(Grade 3C)

“患者入院时的条件”不论是对“神经外科医师”还是对“血管内治疗专家”的“治疗决策的选择”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来自魏社鹏的点评:医学是一门不确定的科学和艺术。只有不断练习和思考,才能逐渐掌握这门艺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