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写实主义画家让·弗朗索瓦·米勒:扎根于土地的农民画家

 允熙艺术 2020-07-03

东方人最熟悉的画家可能就是米勒了,这位带着农业记忆的画家究竟为何被人铭记。

1814年,让·弗朗索瓦·米勒出身在法国一个农民家庭,作为长子,他从小就肩负了很多的责任。从小的生活环境,让他对土地有着无限的爱。

小时候的米勒在格雷维尔教堂接受教育,这使得米勒小时候就有很坚定的信仰,他相信在自然和人生的道路上,皆要接受神的指引。因此,每次在作画之前,米勒都要祈祷,而这种坚定的信仰也为他的艺术世界打下基础。

写实主义画家让·弗朗索瓦·米勒:扎根于土地的农民画家

米勒就在格雷维尔教堂对面的学校里上课,虽然没有正式学过绘画,但是他经常看圣经上的插图,还用木炭临摹。

小学毕业时,他就决心做一名画家。但是出身农门,这样的梦想似乎是一种奢侈,于是他学会了把梦想藏在心里。

有一天他看到一位农民弯腰在田间劳作,强烈的情感使他拿起木炭就往墙上绘画,米勒的父亲看到了这幅画,认为米勒有绘画天赋。他不想要米勒也跟他一样成为一名贫苦的农民。

19岁的米勒开始离家前往瑟堡市学习绘画。

写实主义画家让·弗朗索瓦·米勒:扎根于土地的农民画家

《珍·格雷夫人的死刑》

由于出色的绘画成绩,23岁的米勒获得了瑟堡市议会奖学金,拿着这笔奖学金,米勒前往巴黎学习绘画,但是这笔奖学金也仅仅只能勉强度日。

可是巴黎的生活让米勒感觉到格格不入,他思念着过往。一起学画的同学都笑话他的出生,笑话他的举止。连画室的老师都不时地表现出对他的不满。

巴黎的社交生活让米勒感觉到疲惫,只有在卢浮宫里,他才找到安慰。他在卢浮宫里欣赏和临摹大师的作品,不断地练习使他的绘画技巧得到很大的提升。

写实主义画家让·弗朗索瓦·米勒:扎根于土地的农民画家

米开朗琪罗的画作深深地迷住了米勒。

卢浮宫是让他得到慰藉的地方,亦是成就他的艺术殿堂。

米勒在巴黎遇见了他的第一任妻子,一个出生知识分子家庭的女子。

当时的法国社会有着两个不同的领域,农业与工业。当时的米勒或许有一种渴望,渴望融入另一种生活。

但是后来生活的贫困、妻子的去世,这些,都给了米勒很大的打击。

为了生存,米勒靠在街头卖画为生。为了迎合资产阶级,他画洛可可时期的香艳人体肖像,画各种各样能挣到钱的画作。

有一天米勒在街边画画,看到两个年轻人从他面前走过,有一个人说:“米勒这个人只会画下流的裸体画。”

这句话,如同一把锋利的刀子插进米勒的心脏。

写实主义画家让·弗朗索瓦·米勒:扎根于土地的农民画家

此时的法兰西政治环境也十分动荡,1848年,建立了法兰西革命政府。

1849年,黑死病蔓延到巴黎,米勒为了追求自己的艺术带着第二任妻子来到枫丹白露的巴比松村。

他仿佛回到了童年,仿佛鱼儿终于回到了水中。

巴比松画派也是在此衍生,他们直接以自然为对象作画。在这里,米勒认识了许多画家,例如柯洛和卢梭。

没人能想到,米勒在这个偏僻的村庄里一住就住了26年,直到去世。

巴比松的生活是贫困的,米勒经常上午在田间劳作下午就在逼仄的房子里绘画。由于没有钱买颜料,他就沿用了小时候的习惯:用木炭画素描。

写实主义画家让·弗朗索瓦·米勒:扎根于土地的农民画家

米勒的素描里大多是农民的形象,他们弯着腰,低着头,虔诚地在田间劳作。

写实主义画家让·弗朗索瓦·米勒:扎根于土地的农民画家

《播种者》

1850年,米勒创作出《播种者》。

米勒来到巴比松的的第二年,把这幅作品送到沙龙展出。我们可以看到一位年迈的老人,背着装满种子的袋子在荒凉的麦田里播种。右手大幅度张开,双腿移动着,似乎随时都能融入大地中去。

米勒因为经常劳作,所以他非常了解他要画的人物。

法国作家雨果对这幅画作予以充分肯定,因为他从中看到了劳动者的精神。

梵高也很喜欢米勒的画作,称他的画作不仅具有具象意义,还带有象征意义。

虽然《播种者》在沙龙展上获得了好评,但是米勒的生活依然贫困。绘画没有改善他的生活,有时他连吃饭都非常苦难。

在米勒的祖母和母亲去世时,他都因为没有旅费而无法陪伴在她们身边。

当时米勒以自己的第二任妻子和孩子为模特,创作了大量的作品。

写实主义画家让·弗朗索瓦·米勒:扎根于土地的农民画家

《牧羊女与羊群》

1864年,米勒创作了《牧羊女与羊群》。

一个身披厚重毛毡的牧羊女位于画作的右侧,她的背后是一大群放养的羊群。她站在夕阳的余晖里,仿佛融入黑暗一般。

米勒用流畅的色彩勾画牧羊女微微佝偻的身躯,诗情画意中竟带着一丝悲凉。

有人说这是米勒对于自己精神世界的描绘,他一生都对大地无比虔诚,可是生活的重压却让他无处可逃。这个牧羊女就是他的象征。

即使米勒生性敦厚,但是生活的重压也让他产生过自杀的念头。九个孩子的重担压在他的肩头,他却只能把这份苦楚倾诉画布。

写实主义画家让·弗朗索瓦·米勒:扎根于土地的农民画家

最终是乡土的大地拯救了他,他在大地的呼喊中找到活下去的勇气。并且一生为之绘画。

写实主义画家让·弗朗索瓦·米勒:扎根于土地的农民画家

《拾穗者》

1857年,米勒创作出了一幅经典之作《拾穗者》,现收藏于奥赛博物馆。

画中的三个农夫都带着头巾,可是米勒用了红、黄、蓝三个颜色来表现人物的不同。整个画面弥漫着暖色,前景是三个夫人在辛勤地劳作,后景却是一派祥和的农村风景。

这样的对比更加体现画面的的整体性。

细看这三个农妇的动作都有不同,但是我们却能从静止的画面里看到连续的感觉。

这幅画作的手法非常简洁,就像米勒的其它的画作一样通俗易懂,却又不显浅薄。

这是米勒艺术的最显要特征。

写实主义画家让·弗朗索瓦·米勒:扎根于土地的农民画家

《晚钟》

1859年,米勒创作出自己最有名的一幅作品《晚钟》,现收藏于巴黎卢浮宫。

黄昏笼罩之下的地平线,朦胧的教堂尖塔。夜幕渐来,自然的世界充满安宁与祥和。悠扬的钟声在土地上回荡。

一对农民夫妇放下手上的工作,听着钟声虔诚祈祷。他们此时已不再是贫困的农民,而是世界上渴望自由的灵魂。

这是一个非常原始的信仰,他们感谢土地。

米勒画出了人与土地的斗争,亦画出了和谐与礼赞。大地的一切就是米勒的艺术。他以最沉静的姿态描绘了土地上劳动的人们,让涂迪忠的人民如同雕塑一般成为大地上永恒不朽的标志,他树立了最早的劳动者美学。

令人惊叹的是,画面的女人就是巴比松的少女。米勒作品中的许多女人形象都是以巴比松少女为模特。

写实主义画家让·弗朗索瓦·米勒:扎根于土地的农民画家

《倚锄的男子》

1862年米勒完成了《倚锄的男子》,这幅画作描绘了一个锄地的年轻人在暑热的田间倚锄而立,弯曲的背朝向天空,空洞的目光看向远方。

这是一幅向资产阶级社会挑战的画作,这是米勒痛苦的呐喊。

1867年,米勒在巴比松的记忆是悲痛的,因为卢梭离开了人世。无论是在巴黎,抑或是在巴比松,卢梭都是米勒最亲密的朋友。

他在米勒最苦难的时候伸以援手,为米勒提供画室,供他作画。他是最理解绘画的人,甚至悄悄地去买米勒的画。

卢梭虽然去世了,但他所画的枫丹白露的森林依然是米勒脚下最坚实的土地。

命运是什么?作为一名农民,在土地上播种。作为一名画家,在画布上讴歌土地。这就是米勒的命运。

1868年,政府授予他最高奖:法国荣誉勋章。这是对他崇高艺术的肯定。

写实主义画家让·弗朗索瓦·米勒:扎根于土地的农民画家

《春》

1868年,米勒创作出了《春》,这是他的晚年杰作。这幅画作极力讴歌了大自然的美妙。潮湿光润的笔触,神秘的田园,诚挚地表现了画家对于自然的热爱。

米勒这幅以细腻的笔触描绘自然的作品至今仍被人喜爱。

米勒的一生被肺病折磨,1875年,他被葬在卢梭的墓旁。

写实主义画家让·弗朗索瓦·米勒:扎根于土地的农民画家

诞生于土地,歌颂者土地。米勒深爱的土地包裹着他的身体。

跨越人种与国界,米勒的作品魅力从何而来?

是从他细腻的笔触而来,从他对土地的热爱而来。他的作品引发我们对田园生活魂牵梦绕的乡愁。

土地、自然在我们这个世界里随处可见,米勒的作品之所以经久不衰,是因为他的作品就是朴素而崇高的生活。

人类不断与土地的争斗,并最终与土地融为一体。

米勒的作品无言的冲击着我们的心灵,是他永远的生命力。

他为我们启示生命的宽广意义,他是挺立在天地间的一颗苍凉大树。

罗曼罗兰写的《米勒传》中表现了对米勒的赞扬。他认为米勒表现了万物所归般的伟大。

作为一名写实主义画家,米勒常常被人称为农民画家。他从对城市文化的追寻到再次意识到自己的传统文化,这个过程是挣扎的,亦是跟随自己本心的。

米勒的画作中彰显了土地劳动的意义,让工业革命后的都市人看到传统、看到信仰、看到力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