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谈这枚腋下肿块的几个超声特点

 粉粉在微笑 2020-07-03

先看看这枚腋下肿块的样子吧。

这是一位老年患者,腋下肿块三年,近期增大,有疼痛,手指发麻。

病史很明确,也很有特点,大致能判断出是个什么东东了。

看超声图像:

     一个以囊性回声为主的肿块,边界清晰。

周边的实性部分有少许的血流。

         再观察一下这个肿块的周围情况:

两端的情况大致可以判断是个什么东东了。

综合判断:神经鞘瘤。

那么就谈谈外周神经鞘瘤的几个特点:

神经鞘瘤,长于鞘而不侵犯神经。

通常把两端的神经称为“鼠尾征”,也是平时诊断神经鞘瘤的常用依据。

随着瘤体的增长,神经周围的脂肪被推向两端,并在两端堆积,形成三角形的高回声区域,称为“脂肪分离征”

神经鞘瘤在病理上由 Antoni A 区和 Antoni B 区构成,A区细胞致密,成栅状排列结构;而B区细胞少、排列疏松,细胞内和细胞间常有空泡或液体。由于两区的组织密度的不同,就形成了明显的声阻抗差。A区表现为中央大部分的高回声区域,B区表现为周缘的低回声区域。这种中间亮、边缘暗的特点称之为“靶征”

“包膜下囊变征”,这是一个在超声上并未提及的一个特征。在MRI上,神经鞘瘤常见包膜下定形或不定形 T1WI 低信号 T2WI 高信号,边界清,有些学者称这种表现为“包膜下囊变征”。

神经鞘瘤的囊变、出血是常见的。

当再回顾以上的这枚腋下包块时,可以抓住的几个特点:

  1. 最少在其中一端见到“鼠尾征”

  2. 这枚肿块的两端都可以见到类似三角形的高回声区域,符合“脂肪分离征”

  3. 在周缘的实性部分中可以见到多个小囊性回声,符合“包膜下囊变征”

  4. 神经鞘瘤的囊变和出血是常见的,其中这枚比较明显

      最后术后病理也予以证实。

     值得强调的是,“包膜下囊变征”这个特点在今后的工作中应给予关注,虽然这是神经鞘瘤在MRI中的一个特点,但此例也恰恰说明了在超声中这个特点也是可以被应用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