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深入阅读non-fiction与孩子的智识发展水平和知识储备相匹配。

 英伦云小Allen 2020-07-03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要确定三个大前提。 

首先,给孩子选择的non-fiction读物需要与孩子的智识发展水平和知识储备相匹配

很多non-fiction书籍对读者都是有一定的知识储备要求的。

比如说,这两年大火的一本历史书《人类简史》。

它默认的前提是,读这本书的已经有一定历史知识和阅读经验的成熟读者,所以很多时候呈现的都是结论性的观点。 

这些观点是作者的一家之言还是说有相应的证据支撑?同样的话题,以前史学界有哪些观点?哪些是学术界已经普遍认同的,哪些是新提出的有待考证的观点?

如果没有这些基本的史实认知,孩子很可能直接就被灌输入了一大堆结论,其实是非常不利于思辨能力的培养的。 

像这类的书,就不推荐刚开始历史学习的孩子去阅读。 

第二个前提,是要充分照顾孩子的兴趣。 

虽然non-fiction的阅读很重要,但毕竟大部分non-fiction涉及到的都是孩子并不熟悉的内容,要做到真正理解,甚至是需要一定的认知储备的,孩子天然就不感兴趣。 

这个时候,千万不要强迫他们。 

甚至孩子小的时候,只读故事类小说类的作品也是可以的,只要他们愿意读下去。 

随着孩子年纪的增长,随着他们认知能力和知识储备的增强,他们自然而然会发现自己的兴趣点。

到那个时候,沿着兴趣点直接扎下去就可以了。 

第三,阅读科普类non-fiction的目的是为了扩大孩子对世界的认知,阅读人文类的non-fiction是为了提升孩子的思维水平(实操类的书籍除外)

不是为了消遣,不是为了猎奇,不是为了成为知道分子,而是通过阅读、分析和比较,成为独立的思考者

那如何才能真正深入阅读non-fiction并汲取到尽可能多的精华呢?

首先,阅读即对话

阅读时最好都能调用之前已知的知识,加入孩子自己的思考后对阅读的内容进行审视。

哪些跟自己的认知是一致的?哪些不一致?

如果出现不一致的情况,哪种说法更可靠,为什么?

同时,随时记下自己的所思所想。 

只有这样一边读一边与作者对话,才能把阅读到的内容进行辩证分析,做到有效吸收。 

第二,阅读后的探讨

Non-fiction的书籍一般话题性都比较强,非常适合用来做讨论。 

如果条件允许,能有老师带着,组织孩子们就着阅读的内容,展开主题式的讨论,那是最好。 

比如说,阅读马拉拉自传I am Malala时,就可以让孩子们对马拉拉和自己的成长环境进行对比,对巴基斯坦和中国的民族现状展开分析,以及对宗教在人人们生活中的影响展开探讨。

这种讨论的好处,一方面在于强化孩子对书籍内容的理解,另一方面也是培养孩子倾听不同声音,不同观点的习惯,并学会辨别,哪些是有道理的,哪些是需要质疑的,以及如果才能有效地表达自己又不冒犯别人。 

长期这样的训练,能极大地提高孩子的辩证思维和表达能力

如果条件不允许,在家里也是可以做的。

只是这个引导者的角色需要父母来承担。 

第三,是探讨后的分析和总结。 

最好是能落实到纸面上。 

一方面,因为有前期充分的探讨,写作的内容就有了,不会“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另一方面,写作是非常好的训练孩子逻辑能力和条理性的方式。

 

总而言之,阅读non-fiction切忌把眼前的书籍当做是惟一的信息来源,而应该以它为基础,调动自己已有的知识储备,与作者对话,与父母、老师、同伴多维度进行讨论,才有可能加深认知,把学习的效果最大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