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孩子总偷拿别人家物品?不想孩子变“小偷”,家长应注意以下4点

 彩彩育儿 2020-07-04

笑笑今年6岁,因为疫情的缘故还没开学,上班的妈妈把笑笑放在邻居家里,和邻居女儿果果一起玩。一天,妈妈下班接她回家,无意中发现她的口袋里多了一些本不是属于她的东西,比如:画笔、发卡等。笑笑面对妈妈质问,回答说是和果果换的。妈妈将信将疑,要带着笑笑去对证,笑笑表现出拒绝的态度。朋友很惆怅,她不知道笑笑什么时候有了这样偷偷摸摸的习惯,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儿童心理学家研究认为:类似笑笑这样的行为,是由两种心理因素引起的,一是孩子具有强烈的占有欲,面对喜欢的东西希望马上能够得到;二是孩子与生俱来的冒险和不成熟的行为,他们认为拿了别人的东西,只有自己知道。其实孩子并没有偷窃的概念,如果被家长贴上“小偷”的标签,结果往往会使孩子往“标签”方向发展。

那么,家长应如何应对呢?

1. 倾听孩子的心声

家长不要把孩子当作犯罪嫌疑人进行审问,应注意态度和口吻,以亲和的口吻与孩子沟通,尽可能引导孩子说实话。比如可以这样问,“你是不是很喜欢这些东西?”,“你是不是喜欢和果果玩?”,“你是不是因为不开心才这样做的?”。等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真正原因后,把孩子的“希望”“行为”分开处理,不管孩子的想法如何,注意教育的情绪和动作,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2. 告知孩子社交规则

趁着这个机会,家长应该让孩子知道什么是“社交规则”,即使在自己家里,社交规则也存在。比如,钢笔是爸爸的,口红是妈妈的,玩具是你的。

必须让孩子明确物品的所有权,要想使用,必须征求物品所有人的同意。你的玩具,没有经过你的同意,别人也不能随便拿。告诉孩子什么是不允许的,什么是公平。家长们要注意,要用正面的语言引导孩子社交规则是什么。

3. 教孩子学会换位思考

家长要教育孩子这样的行为给自己和他人带来的影响。比如,如果别人不同意,你还是拿走别人的东西,别人会生气的。别人也很喜欢这个东西,结果发现不见了,你觉着别人会怎么样?是的,如果是我发现喜欢的东西不见了,我会很不开心。

家长们注意了,一定不要过激的批评孩子,孩子明白了自己犯错了,内心也期盼着得到他人的谅解或者关爱。

4. 引导孩子正确做法

家长帮助孩子分析后,应该鼓励孩子自行或者陪同孩子把东西还回去,给孩子一个正面的示范。让孩子体验这种惆怅、不安、紧张等犯错后想悔改的心理,引导孩子不再犯相同的错误。

孩子有这样偷偷摸摸的行为确实不好,但这应该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经的一个阶段,家长应该明白,即使是成年人,都有自己成长的空间和改变的潜力,更何况孩子呢?因此,家长要有足够的耐心和一定的睿智,走进孩子的内心,引导孩子健康成长。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