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暝眩?还是不中?

 eight_miles 2020-07-04

       在临床上对于疾病的把控是非常难的,非常考验一个人对于疾病病机治疗的把握。有的时候当医生开了一张处方后,最“和平”的场景就是病人无不适而症状全消,很多处方都是这样的一个治愈过程,但偏偏有一些药后反应会让我们“动心”,尤其是当病人出现了原先症状的加重,这更考验我们是否对自己的医术有信心,判断出这是暝眩反应还是不中。
       暝眩一词最早出现在《尚书*说命篇》:“若药不暝眩,厥疾弗廖。”意为治病的时候如果不出现暝眩反应,重且深的疾病难以痊愈。所谓暝眩反应就是病人在接受某些中医治疗后出现的一些身体上的应激反应,是人体身上的病态平衡被打破,重新调整所致。暝眩反应对于病人来说有冲击感,但是其治疗效果确实出人意料的好,如岳美中说‘涤痼之疾,服药中病则暝眩,暝眩愈剧,奏效愈宏。

        暝眩反应并不是每次服用中药都有,其出现是对药物、病人、剂量等多方面的组合,类似于“战汗”现象的存在,因此医者并不全能对其出现预测。伤寒论中有许多药后暝眩的记载:如桂枝附子去桂加术汤方后一服觉身痹,三服服尽,如冒状;乌头桂枝汤后其知者,如醉状,得吐者,为中病也。
        现在由于医患关系紧张,许多医生害怕暝眩反应而不敢作为,而病人更是害怕异常,稍有不适感即怀疑医者水平,曾在本科跟诊过程中遇到一心脏病患者,服炙甘草汤加味而出现了心慌心悸现象,便疑是用药问题而到医院要求退费,不考虑自己是否有情绪激动等诱因,一有不适药物便成为了“罪魁祸首”。或有的患者寻求多医治疗,一次性服用好几个方子,不论是否有药性不合之患,出现问题后医生便成了他们问罪的对象。

         在处方过程中遇到这样的问题,首先考虑是暝眩反应还是不中病,暝眩反应虽剧但时间短,即第一次服药后出现,第二次第三次出现的情况则大大减少,而不中病则每次服药后不适感都会出现;另外暝眩反应过后精神状态不减,中病不适感则会感觉到虚弱。曾对于结肠炎患者处外台茯苓饮加减,服后病人泄利次数增多,而不敢继服,询知虽下利多次而无虚弱之感,忆起伤寒论中‘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经方大家胡希恕用生姜泻心汤治疗泄泻,亦出现下利增多,既有理论又有前人经验,便劝其继续服药,后下利次数果然减少,后遇其说今天冬天哮喘亦无发作。
       暝眩反应是可遇不可求的“仙机”,对于它的情感就像恋爱的情侣,太近了会厌,疏远了会思。我们虽不刻意追求,但有时却会被丘比特轻易射中,不过虽然不可窥其全貌,但仍有少许的蛛丝马迹可以追寻,一般在痰饮病、气水同病、痹症、使用乌头附子剂、或者痤疮的病人上面出现的频率更高一些,在面对这些患者时,就可以提前打一个预防针,让病人心中有这样的预期,不出现也已,出现了也不至于惊慌失措,甚至会增加对于医者的信任感。
      

         他不懂你的心,假装冷静,不懂中医把他当游戏,不懂关于治病这件事,除了对不起就只剩叹息。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