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今日食普479期:罗非鱼,被误解多时了

 卧竹轩主 2020-07-04

中国历史上从域外引入过大量物种,至今也没停下脚步。比如咱们前边说过的鲈鱼,市场上的都是从美国引进的品种。罗非鱼与美国鲈鱼同族,则是更早从非洲引进的。

罗非鱼

鲈形目 慈鲷科 罗非鱼属

慈鲷科,也叫丽鱼科,因为其中有些长得很美丽。该科的鱼类极其护爱幼仔,有的亲鱼甚至会把卵含在口中孵化,所以叫“慈鲷”。

罗非鱼原产非洲。只因外形有点像鲫鱼,俗称非洲鲫鱼,简称非鲫。

它最初是1957年由越南传入中国广西的,1959年又引入广东高州、化州两县。因此也叫越南鱼。“罗非”音译自越南语Cá rô phi。Cá是鱼,rô phi的发音“罗非”,意思是“鲈非”,即“非洲鲈”之意。香港人管它叫金山鲫。台湾是从新加坡引进的,他们叫南洋鲫。

重点养殖

罗非鱼属于鲈形目,与鲤形目的鲫鱼相去甚远。看它是不是和同为鲈形目的鳜鱼有点类似,身上和鳍都带有一道道的条纹。

罗非鱼最初只是指莫桑比克罗非鱼,现在泛指慈鲷科 罗非鱼属口孵罗非鱼属多种鱼类,如尼罗罗非鱼、贺诺鲁罗非鱼、吉利罗非鱼等,及其杂交品种。

目前全世界的罗非鱼号称有700多种。

罗非鱼还有一个杂交突变种,鱼体为红色,称红罗非鱼。我国引进红罗非鱼最早在1973年,由日本华裔赠送给珠江水产研究所的225尾鱼苗,又叫作珍珠腊或腊鱼。

罗非鱼繁殖能力强、耐低氧、食性杂、生长迅速,并且具有广盐性,淡水、海水均可生存。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养殖。

在美国,罗非鱼的消费量,处于仅次于对虾、三文鱼和鳕鱼的第四大水产品。

为什么呢?就因为罗非鱼没有肌间小刺,产肉率高,因而被不会挑刺儿的欧美消费者接受。在国外超市里很容易见到罗非鱼加工的鱼柳、鱼排或鱼片。

罗非鱼的蛋白质也高于一般鱼,脂肪较低。因此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将罗非鱼推荐列为人类6大主食品之一。

20世纪90年代起,中国开始大规模养殖罗非鱼,产量占了世界上一半以上,且为最大出口国。

罗非鱼在温度20℃以下很难存活,所以主要在南方饲养,其中广东排名第一。广东茂名2010年荣获“中国罗非鱼之都”称号,产量占全国1/6,成为国内最大的罗非鱼产区。

价廉味美

野生的罗非鱼生长很慢。养殖的与黄颡鱼一样,利用杂交技术,都是生长较快的单雄性鱼

最大的能超过十几斤。市场上多为一两斤左右一条。有的人不懂,以为养鱼用了雌激素。

罗非鱼在中国,以红烧、清蒸为主,水煮、清汤、香煎、酱烧……几乎无所不能。

在昆明,罗非鱼的必吃做法是蘸水,就是配上西南地区特有的液体调味品吃法。

切割下的鱼翅部位最适合入火锅。

罗非鱼肉质细嫩,白中微泛粉红。因为鱼肉与名贵的鲷鱼有些相似,常有日料店用罗非鱼肉冒充鲷鱼。

罗非鱼的外形也确实和真鲷、黑鲷有点相似。尤其是红罗非鱼,更似鲷鱼。台湾人就叫它台湾鲷

如果不是整鱼,罗非鱼和鲷鱼的鱼片真的很难区分。我们有些企业也将错就错,在罗非鱼片的包装上打上“鲷鱼片”字样。超市里买的“鲷鱼”,很可能就是淡水养的罗非鱼。

所以说,动植物的科学命名很重要,俗名或别称有时真搞不清。

罗非鱼还有个特点:价格低廉。其中有2个重要原因。

  • 一是面临越南巴沙鱼的竞争,国际市场上屡遭打压;

  • 二是国内销售疲软,人们对它的认可度不高——这是为什么呢?

入侵物种

须知,罗非鱼是一种生命力和繁殖力特别强的鱼类。正因如此,逃逸的“野生”罗非鱼早已为害广西、广东等水体。不时出现的一些负面信息,也重创了中国吃货们的战斗力。

罗非鱼有时略带土腥味。再加上韩国媒体上称中国是用粪便养罗非鱼。还有网络传闻说罗非鱼是吃鸭粪长大的。这样一来,就有很多人不再吃罗非鱼了。

所有的水产品多多少少都会带点土腥味,这是生长环境决定的。水质差,土腥味就重。

土腥味的的罪魁祸首是甲基异莰醇土味素。土腥味主要是藻类制造的,多出自水中的蓝藻和微囊藻类。

优质罗非鱼养殖的水质严格控制,是没有土腥味的。比如马来西亚的养殖业保证,有一点腥味包换包赔。

2005年,我国政府相关部门就发布禁止在鱼塘边建厕所的公告,不得用新鲜人和动物的粪便饲鱼。

面对国际市场,尤其是应对美国FDA对进口罗非鱼产品的苛刻检查,国内正规养殖和加工企业都按照标准严格质量把关。

可惜,至今很多民众对罗非鱼的印象,还停留在20多年前。我还要说明一点:罗非鱼一定要吃养殖的,有质量保障,不能吃野生的

如今一二线大城市,已经不允许鸡、鸭、鹅等禽类现场宰杀,要求屠宰后冷冻销售。国内的禽畜肉类以冻品冷鲜形式销售,是大势所趋。随着冷链产业的日益完善,市民也会逐渐习惯市场供应分隔鱼肉的必然趋势。

实际上,罗非鱼的加工产品更加安全可靠,土腥味和鱼腥味都比来源不明的活鱼小很多。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