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M155】乳腺化生性癌

 忘仔忘仔 2020-07-05

来源:超声联盟



一.概述
乳腺梭形细胞癌(Spindle cell carcinoma,SpCC)是乳腺化生性癌(Metaplastic breast carcinoma,MBC)的一种亚型,属于较为罕见的病理类型。2012年WHO乳腺肿瘤分类将梭形细胞癌归为化生性癌的一个亚型。SpCC发病率极低,占所有乳腺癌的0.024%~0.5%。SpCC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无痛性单发乳腺肿块,具有快速增生的特性,内部组织坏死可引起囊性变。
2.乳腺化生性癌属于三阴型乳腺癌,约占乳腺肿瘤的1%左右。该组肿瘤具有独特病理特征,且其中的腺性成分可部分或完全被非腺性成分取代。就形态学表现来说,该组肿瘤具有异质性,可大体分为低级别、高级别两类。世界卫生组织分类中纳入的化生性癌有低级别腺鳞癌、纤维瘤病样化生性癌、鳞状细胞癌、梭形细胞癌、伴间质分化的癌。除低级别腺鳞癌、纤维瘤病样化生性癌之外,其他类型化生性癌一般具有临床侵袭性,且化疗效果不佳,转移可能性大。
3.乳腺梭形细胞癌中有一种酷似纤维瘤病的梭形细胞癌,因其形态学上的“良性”表现而易被误诊为其它乳腺梭形细胞增生性/肿瘤性病变。该肿瘤由Gobbi于1999 年首先报道,以往一直被归入化生性梭形细胞癌。
4.鳞状化生性癌的一种亚型,临床少见。其临床表现与乳腺浸润性癌相比无特异性,但它一般病程较短,多以近期内发现乳房肿块就诊。因其肿瘤的大部分或几乎全部区域都呈假肉瘤样生长方式

二.病理
1.Spcc可由单纯梭形细胞/肉瘤样细胞构成,也可由梭形细胞/肉瘤样细胞和其他癌成分共同构成,分为从低级别的纤维瘤病样梭形细胞癌到高级别的癌肉瘤。在梭形细胞成分中可能会见到局灶普通型浸润性乳腺癌和(或)导管原位癌。SpCC的起源尚存在争议,随着肌上皮免疫组化(Immunohistochemistry,ICH)标记物的不断涌现,MBC具有肌上皮免疫表型被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
2.灰白实性或鱼肉样肿块,质地较硬,可见坏死、出血。肿瘤多呈膨胀性生长,界限较清楚,可形成假包膜,也可呈浸润性生长而边界不清。 

三.超声表现
1.片状不规则低回声区,内部回声不均匀,边界不清,形态多不规则,周边缺乏高回声晕、后方回声增强、内部多无钙化灶。
2.常发现实性和囊性的复杂回声,内部回声不均,边缘多数仅表现为短小毛刺或局部边缘成角,多数测及2-3级血流信号,伴有杂乱的新生血管形成。
3.形态不规则、毛刺、内部钙化及后方伴声影等常见恶性乳腺肿瘤的特征在MBC中并不常见,多数病例表现为良性肿瘤的特征。

四.鉴别诊断
1.炎性乳腺癌
临床均以乳房急性炎症就诊,皮肤可见红肿,超声表现为边界不规则的低回声肿块,但超声显示肿块较临床触及为小,且乳腺皮肤增厚> 30 mm,皮下淋巴管扩张,彩色多普勒血流信号较丰富,血管走行不规则,呈高速高阻状态,阻力指数>0.7。

2.乳腺炎
多发生于乳房的外下象限,急性乳腺炎多见于年轻、哺乳期妇女;超声表现有时为边界不太清楚的低回声区,内部回声不均,但其后方回声多增强,且其边缘局部可见增厚,边缘回声多增强,合并脓肿时内部可见不规则无回声区;临床表现局部可有红肿热痛炎症表现同时尚有全身发热,白细胞升高等全身症状。
3.乳腺增生
多发生于腺体组织的浅层,超声表现有时也为片状回声紊乱的低回声区,但较乳腺梭形细胞癌低回声要高,且触诊肿块有疼痛,质地不硬与周围组织边界不清,可推动。肿块大小可随月经周期变化,经期增大变硬,经后缩小变软。

女性 ,21 岁。图示肿块浸润皮肤。病 理 梭形细胞肉瘤 类型上考虑为隆突性皮肤纤维肉瘤

肿块巨大,大小约 70mm×5Omm×43mm, 边界清楚,有包膜,形态较规则 内部回声不均匀,乳腺后间隙受压消失,肌层未见异常 

肿块内血流信号丰富  肿块内动脉流速不高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