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夏季常见病证的病机特点及用方分析

 昵称66569497 2020-07-05

​​

人禀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以夏季为例,进入夏季,天气炎热,兼多下雨,人的健康会受到影响。

 

(一)夏季的体质特点

 

我的选择中医工作室在南宁,以我所观察的南宁地区,夏季天气炎热潮湿,其致病特点多湿多热。由此会产生几个致病特点:一则,天地之间阳气升浮,人的阳气亦升浮。此时往往阳气在外而内阳不足;二则,腠理疏泄,汗出淋漓。不但伤津,亦会耗气,易致气阴两虚;三则,汗孔开泄,兼又贪凉,寒邪自表而入,容易出现外感风寒证;四则,湿热熏蒸,伤损脾气,导致脾虚湿滞;五则,进入夏季,人的体质往往表现为上焦多浮热,中焦多蕴湿,下焦多寒湿。

 

可见,夏季的致病特点是:多湿热内滞,多虚实夹杂,多寒热错杂。

 

(二)夏季常见的几种病症

 

一则,空调病

 

夏季天气炎热,人居其间,腠理开泄。若长期在空调环境下工作和生活,或汗出后猝然感受空调的冷风,就容易造成外感风寒表实证。

 

对于空调病,处方略有不同。以经方为例。若外有风寒束表,内有肺气失宣,出现咳嗽或气喘,当用麻黄汤。

 

若素体肺脾虚弱,兼感风寒,诱发咳喘,可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

 

若外寒引动内饮,导致喘而有痰,则用小青龙汤,或用射干麻黄汤。

 

若表寒不解,化热入里,邪热壅肺,出现咳喘,当用麻杏石甘汤。

 

若素体脾虚肺寒,感寒后水饮上凌,出现咳嗽,则用桂术甘汤。

 

二则,湿热内滞

 

湿与热相合,即成湿热;湿为阴邪,易袭下位;湿盛则阳微;湿性粘滞,缠绵难愈,日久必然损伤脾肾阳气。

 

叶天士在《临证指南医案》中指出“大江以南,地卑气薄,湿胜热蒸”、陈平伯认为“东南地卑水湿,湿热之伤人独甚”。

 

湿热内滞的典型表现在舌象上,常见舌苔黄厚,或黄腻,或厚腻。病人的症状变化多端,在上在中在下都有不同的症状。

 

我常用三仁汤作为湿热内滞的主方。若兼阳虚,则合四逆汤;兼少阳病,则合小柴胡汤;兼表寒证则合三拗汤。

 

若湿热内滞,导致发烧,我常用连朴饮。兼三焦郁火者,则合升降散。

 

若湿热导致咽痛,则用普济消毒饮。

 

三则,湿热痹证

 

我在临床观察到,进入夏天后,湿热痹证非常高发。分析其原因,一则,“南方者,阳气之所盛处也,其地水土卑弱,雾露所聚,而为病,斯湿热凝于络。故病多挛痹”;二则,饮食不节,过食煎炸、烧烤、火锅、油腻、粘滑等物,导致内外湿热积滞。

 

对于湿热痹证,治以白虎加桂枝汤。又有《医学启源》的当归拈痛汤,被称为治疗“湿热疼痛之圣方”。

 

夏季肤多汗出,腠理不密,汗出当风,中虚多蕴湿,或经常贪凉,寒从外侵,内外合邪,导致寒湿诸痹,则用麻杏薏甘汤。

 

四则,风寒湿痹

 

天气炎热,处处都有空调,比如办公室、家居、商场、公交车等等。当天气炎热而腠理开泄时,若频繁进出凉风袭袭的空调环境,或长期在空调环境下工作和生活,易为风寒之邪所中而得病,与湿合邪而致风寒湿痹证。

 

对于风寒湿痹,治用麻黄加术汤。

 

五则,脾虚湿滞

 

饭店的饮食普遍高油,高盐,高糖,这类食物皆过于厚腻,导致今人普遍中焦蕴湿,脾胃虚弱。一方面,脾虚不能健运,湿热内生;另一方面,大家又喜食冷饮,更增其湿寒。由此导致寒热错杂,胃失和降。

 

对于寒热错杂型的慢性胃炎,当用半夏泻心汤,此方辛开苦降、寒温并用。

 

脾虚湿滞,我常用香砂六君子汤,健脾化湿,宣阳透邪。

 

小结

 

近年来,生活工作压力增大,人们容易紧张,这会导致肝郁;经常熬夜导致元气不足;吸烟或嗜辛辣煎炸食物导致虚火上浮;久坐少动导致气血不和,经络不畅……诸多因素叠加在一起,兼逢夏天,火热外蒸,使人上焦多浮热,而气阴多不足,诸病因此而生。由此说,中医治病,要把人放在天地之间去思考,重视天人合一理念,因人因时因地制宜。中医之所以治病高效,即因于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