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京名医沈凤阁先生用清泄胃热,通降腑气法治疗胃痛医案研读

 人在囧途9 2020-07-06

怀着空杯心态研读名家医案,一案一故事,一医一人生。#医案分享#

【名医简介】

沈凤阁(1925~2010)字鸣喈,男,汉族,上海市崇明县人,著名中医学家,中医温病学专家,南京中医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1957年毕业于江苏省医科师资班,留南京中医学院,主要从事《温病学》的教学、临床和研究工作。他对外感病的病因学、发病学、辨证学和治疗学等,都提出了新的学术见解。临床对病毒性传染病和感染性疾病、消化系统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及内科疑难杂症都有独到的治疗经验和较好的治疗效果。统编《温病学》教材、《温病的理论与临床》等。

【案例】

沈凤阁治胃热府实胃痛医案

何某某,男,68岁。

1991年6月12日初诊。

主诉:

胃病将近10年,时发时止,发作无规律,医院多次检查,均诊为慢性胃炎。2天前因胃脘痛、腹胀较剧,赴某医院急诊,服药片(药名不详)疼痛缓解,约半小时左右又痛剧

诊查:

脘部疼痛胀满,按之益甚,发病前数日未暴饮暴食,大便3天未行,腹胀,小便黄赤短少,口渴欲凉饮,舌苔黄厚干燥,舌质红,脉数有力。

辨证:

胃热亢盛,腑气不通。

治法:

清泄胃热,通降腑气。

处方:

生石膏(先煎),知母,生甘草,生大黄(后下),川厚朴,炒枳壳,白芍,玄参,2剂。

二诊:

1991年6月14日。药后大便5次,有时解而不畅,腹胀消失,脘部痛胀明显减轻,仍拒按,口干渴,仍喜凉饮;苔薄黄而干,脉数有力。胃热未清,腑气失调。仍宗前法,小其制。

处方:

生石膏(先煎),知母,生甘草,制大黄,炒枳壳,全瓜蒌,淡黄芩,白芍,玄参,3剂。

三诊:

1991年6月17日。大便通调,每日一行;胃脘部偶有隐痛,未感胀满,食稀粥胃中央有不适感,口干,苔薄黄根部路腻,脉数。胃热渐清,胃气失和,胃阴未复。再拟和胃泄热,生津养液。

处方:

法半夏,川黄连,全瓜蒌、白芍,生甘草,南沙参,北沙参,川石斛,玉竹,炒竹茹,7剂。

循此调理2周,恢复如常人。

本案引自(《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

【评析】

本例患者脘部胀痛且大便不通,有似食积内停或胰腺炎,而病史和血、尿检查,则予以否定。病人虽无高热,但从见症分析,证属阳明实热且腑气壅滞较甚,故予白虎汤合小承气汤,以清胃热,一以通腑实,并伍用芍药甘草汤,以缓急止痛,且制枳、朴之燥。本例脘痛、胃热是其因,腑实乃其兼证,故腑气通降以后而胃热未清、胃阴未复者,用苦泄合甘寒、酸甘之剂,以泄热和胃养阴为治,用小陷汤合益胃汤、芍药甘草汤加减,即为此而设。

【胃痛简介】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症。胃痛的发生,主要由外邪犯胃、饮食伤胃、情志不畅和脾胃素虚等,导致胃气郁滞,胃失和降,不通则痛。

现代西医学中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溃病、十二指肠溃病、功能性消化不良、胃黏膜脱垂等病以上腹部疼痛为主要症状者,属于中医学胃痛范畴。

【作者寄语】

如仍有疑问,欢迎评论区留言、互动、交流,如果有帮助,欢迎点赞、转发、收藏,如果喜欢我的创作内容,欢迎关注我@古今医案研读 ,每天都会为大家分享健康知识,谢谢大家的耐心阅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