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重要提醒:一年一度三伏灸,这几个穴位最好用!

 圣山溆水 2020-07-06
炎炎夏季,特别是三伏天,什么最旺?
当然是天上的太阳最旺,人体阳气也到了最旺盛之时。
那么,此时该用什么来给阳气再加把劲儿以祛除陈年寒湿?
当然是——地之阳:艾灸

中医认为:寒则瘀、瘀则凝、凝则堵、堵则造成酸麻胀痛,严重些易积成炎症,再严重些就会导致肌瘤、囊肿、癌症!

艾之火是纯阳之火,古人把太阳称为天之阳,艾灸称之为地之阳。

伏天,在阳气最旺的夏季,利用天之阳、地之阳、人之阳三重力量,祛除一切寒湿,打通经络,固本扶阳,此时治疗可以最大程度治愈“冬病”。

(三伏贴打折中,点击上图立即购买)

这就是“冬病夏治”的道理,除了三伏贴,懂艾灸的朋友可别忘了手里的艾条,做好三伏灸,效果看得到!

保健穴位 

足三里(补气血、健脾胃)

关元穴(补肾壮阳、温通经络、理气和血、补虚益损,补一身之元气)

神阙穴(温通元阳、复苏固脱、调和脾胃、益气养血)

中脘穴(一切脾胃之疾无所不疗)

命门穴(升阳气补肾虚)

出于保健目的,以上穴位可根据自身需要任选1-2个进行三伏灸。

妇科病取穴

经期怕凉、痛经,总感觉小腹凉凉,宫寒不孕,伴有性冷淡、月经错后、稀发,经量少,经色暗,腰部冷痛。

取穴:关元、肾俞、三阴交、血海

作用:温补肾阳,温宫散寒。

慢性咳嗽

痰多清稀,面色白,舌淡苔白腻,或滑腻苔,或伴有打喷嚏、流清鼻涕,遇冷则咳嗽哮喘加重,怕冷。

主穴:肺俞穴(根据个人症状配定喘、中府、肾俞等)

作用:温肺止咳,化痰平喘。

腹泻

脾胃虚弱,经常便溏者,或贪凉太过或饮食不洁,导致寒湿或湿热内生,诱发急性胃肠炎、细菌性痢疾、消化不良等。

取穴:足三里、天枢、神阙、中脘

作用:温补脾肾,散寒止泻。

美容养颜

改善眼袋、黑眼圈、眼睑下垂、皱纹松弛、色斑、皮肤萎黄等问题。

取穴:气海、关元、三阴交、足三里、神阙、中脘。

作用:补足气血、加速血液循环、培补阳气,以达到延缓衰老、青春永驻的目的。

空调病 

长期呆在空调房,室内外温差大,易引发肩颈椎病。颈部正中属督脉。太阳经主“一身之表”,寒邪入体太阳最先受之。而督脉则主“一身之阳”。

取穴:大椎穴

作用:温阳利湿。

骨关节病

夏季是治疗各种骨关节病的良好时机,效果显著,不要错过。

取穴:阿是穴、大椎穴、命门、肾俞

作用:培养固本、温肾壮骨、活血化瘀

皮肤问题 

夏季是皮肤病成为高发疾病。对于内有湿浊,外受风寒引起的舌苔白腻、怕冷,甚至便溏型荨麻疹、湿疹等瘙痒性皮肤病可采用艾灸来治疗。

取穴:曲池、血海、合谷、患处

作用:疏风止痒,温阳利湿。

暑湿症

中医所说的暑湿证,一般不会出现高热,仅有低热,常伴有头痛、身体酸懒、倦怠乏力等症状,出汗而热不退,口干却不想喝水,有些还会出现呕吐或腹泻等症状。

取穴:足三里、阴陵泉、中脘、神阙

作用:温中散寒,健脾利湿,止呕止痛。

三伏灸具体操作方法

每伏当天或前后共三天施灸最好。

温和灸:每穴15分钟左右。

隔姜灸:每穴3-5壮左右。

疾病轻者:伏前加强一次、入伏后每伏不少于两次艾灸,伏后加灸一次。

疾病重者:伏前加强两次、入伏后每阶段不少于三次灸,伏后灸两次,更可选择连续灸。

每位患者的病情不同,所以艾灸时间、疗程、取穴要自己灵活掌握,自己的感受和体会最重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