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伟见先生讲韩愈的教子“读书诗”

 香茗室 2020-07-08

伟见先生讲韩愈的教子“读书诗”

伟见先生讲韩愈的教子“读书诗”

2015-12-15 伟见国学

 

    伟见先生的国学公益课堂,以其师门弟子为主,兼及社会大众中的国学爱好者。此课堂已经坚持近两年,风雨不辍,润泽渐广。以两周为一次,每次以儒家静坐,国学基础课《幼学琼林》,太极拳为主要内容。先生在国学公益课上,多有援引自儒释道经典和古典诗词的深入阐述。是将学习与修身结合起来的经典研习课。国学公益课每次总有四五十听众。大家从四面八方赶过来,有的路上要走两三个小时。有人风雨无阻,长期坚持听课。到底是怎样的精神让此课使大众如此收益呢。在此撷录先生“幼学琼林”课堂附带引用的韩愈的教子读书的诗的讲解,可以略见先生风采。编发于此以飨读者。

        这是韩愈写给儿子的一首读书诗。诗名是《符读书城南》,此诗中很多成语与名句为后人所传诵。是韩愈的儿子韩符在城南读书时,韩愈写给他的一首勉励他读书的诗。给孩子写一首诗专门深谈读书,这在古今并不多见。陆游有一首《冬夜读书示子聿》:“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也算一例。韩愈这首关于读书的诗,把读书之理讲得很透,父母也可以和孩子分享,通此诗,可以发起孩子读书的兴趣,也可以反照自己,培养读书的习惯。

木之就规矩,在梓匠轮舆。人之能为人,由腹有诗书。

 

山里砍了一棵树,你要把它做成器具,如桌椅板凳,没有“梓匠轮舆”是不行的。“梓匠轮舆”来自于《孟子》,是指什么呢?就是木工活。如木工造车轮或木箱子,无规矩不成方圆,要有斧子把它劈好,有刨把它刨好。木要通过方圆规矩的方式才能够成材,“人之能为人,由腹有诗书。”,那么人要成为真正的人,肚子里要有诗书的涵养。你看,韩愈把读书,尤其是腹有诗书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他认为人要成为人,一定要读诗书。这个诗书不是我们今天说的认识几个字,或者有个学历。而是有诗书的熏染而明事理的人。苏东坡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此诗书能润泽人。诗者,《诗经》也。孔子认为读了《诗经》会说话,孔子说,《诗》,可以群,会跟人打交道;可以怨,内心有不开心,你知道怎么排解;可以观,可以观察周围的事物,各种变化的苗头在哪里,有一双很厉害的眼睛;可以兴,可以激昂精神。比如我们有时候很疲倦,干什么都觉得很没意思,读《诗经》可以一股子精神提振起来,人跟人的区别就在这里。走在马路上,走在人群里,一看这个人精神气宇不一样,那是因为他有一种昂扬之气。大丈夫就有这种气概。所以孟子说,“凡夫,待文王而后兴”,即一般人,因有文王在,可以被激扬精神,出来干一番事。像英雄豪杰可以无文王而兴,文王不在世了,但是我们自己对自己的生命有所交代,我们自己这种精神能提振起来,这是读诗经可以“兴”。所以《诗经》一定要读。要体会“温柔敦厚,诗教也”。书是《尚书》,古人认为“疏通知远,书教也”。即《尚书》的教化能使人思维贯通,由近知远。所以古人以诗书合称,形容人有文化修养。在韩愈看来,人之能为人,须由诗书作为轨范来陶炼。由此,诗书之教是成人之必备。

 

诗书勤乃有,不勤腹空虚。欲知学之力,贤愚同一初。

     读诗书,要勤奋地读,如果不下功夫勤读的话,就像你肚子里没吃东西一样是空的。“欲知学之力,贤愚同一初。”原来聪明人和傻子,最早的时候是一样的,只是因为学,所以人和人显现出明显的差别。孔子讲“性相近,习相远”。人没有那么大的差别。好多人对我说,老师你怎么知道这么多东西,我不认为我读了多少书,但自己愿意下功夫作体认。所以,读一本是一本。同时,日常也要坚持读书与学习。我过去做出版社社长十几年,我读的书不比专门做学问的人少,因为以前有司机开车,社里离家远,每天路上来往两个多小时,在路上,在车里我读了不下100本书,我车的后排座上基本上都摞着书。所以,人和人的区别没有那么大,“贤愚同一初”,聪明人和傻子,最初是一样的。

 

由其不能学,所入遂异闾。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

   “由其不能学,所入遂异闾”,生下来不学,没有学的欲望和动力,所以聪明人和傻子,读书人和不读书的人由此走向了不同的阶层。异闾指门庭阶层的不同,住的房子也不一样,人生的道路由此分开了。“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张家的孩子和李家的孩子同在一个小区,三四岁的时候,叫彤彤的、欢欢的一起玩,孩提时都差不多。

少长聚嬉戏,不殊同队鱼。年至十二三,头角稍相疏。

     小时候一起玩的孩子都差不多,就像水里的鱼,一排,一群都看不出太大区别。就像哗——,都游过去了,后面好多鱼就跟着。孩子也都差不多这样,小时候玩的时候很容易从众。但是到了十二三岁,孩子就冒出一点东西出来,不一样了。但这时候还表现在形象上,发型呀,衣服呀,甚至爱好,行为的差异慢慢多起来了。我们师门里有一些小弟子,已经跟着我二、三年了,慢慢地每个人的才性、天性、智慧打开的层次显现有点不一样了。我一直认为七八岁到十五六岁乃至十七八岁,这个阶段特别重要,决定人的一辈子。七八岁时有时候孩子的思想还没办法渗透进去,都由父母带着,你看七八岁之前孩子还会听你的;八九岁开始跟你作怪;到了十一二岁身体有点变化的时候,开始和你斗智斗勇;到了十四五岁叛逆,这个时间一定要有圣贤经典渗透进去,他才能够把握。有时候真不在于孩子的家境如何。比如前几天,国内一个大明星的孩子在我们诗经班里跟着学《诗经》。她年龄是最小的,才七岁左右。上我的《诗经》课的第一天她妈妈就特别惊讶,她妈妈也是很有名的明星。她说“这孩子从来不会在大庭广众之下这么积极。”我其实当时问大家谁能将诗经中的一个场景画个图,她就自己上来了,在黑板上画了一幅小画。她妈妈特别惊讶,说她怎么好像一下子有点打开的感觉。对了,孩子打开才最重要。我教的少年国学子弟有的很小,但我让他们学的经典都很深,但他们都能懂。有的不太懂的,也会浸染在我所营造的六艺氛围里。在“礼乐射御书数”六艺的次第熏习下,孩子们慢慢地有些东西就打开了。所以,古人认为到十二三岁时,孩子们就“头角稍相疏”,发型会有点变化。由形变到心变,这里面需要谨慎地给予精神营养。过去王安石教儿子元泽,主张“先入者为之主”。即让最优秀的老师,最好的知识营养先占据孩子的心灵。不然,孩子就落入庸常了。

 

二十渐乖张,清沟映污渠。三十骨骼成,乃一龙一猪。

     到了二十岁,孩子各种才性、乖张、怪逆就出来了。你的孩子没到二十岁的时候,你还看不出来。二十岁离开你之后,他的天性与习气完全发露,人的区别就很明显了。上次有一个中央大型企业集团的董事长带他孩子到我这里来请教,他说父母都不了解自己的孩子对自己的孝顺是真的还是假的,连父母都看不出来,到生病的时候慢慢能看出一点东西,人没到去世之前有些情感的真伪说不清楚。这是从人性的角度来说的。我们不要说我们把自己的孩子都培养的很成功,也许到了老病孤死那一天,他都有可能不回来看你。那是有可能的。“二十渐乖张,清沟映污渠。”到二十岁的时候,才性已经定性了,水清水浊一眼即见。到了三十岁,是条龙还是条猪,基本上成型了,所谓才性已定也,这辈子没有太大的改变希望了,是龙是猪就看出来了。

     飞黄腾踏去,不能顾蟾蜍。一为马前卒,鞭背生虫蛆。

       我们小时候在一起,“提孩巧相如”,俩人还是好朋友,七八岁玩在一起,十二三还在一起,二十岁好像还可以打打招呼,到了三十岁“一龙一猪”之后,那个读书好的孩子可是如龙“飞黄腾踏去”,你看那个孩子培养得,唰地就起来了,那真是一条龙。“不能顾蟾蜍”,龙飞哪会老回头照应蟾蜍。你们虽然是一个小区出来的,但你见都见不着他。你们高中、大学同学现在也分出来了,是吧。有时候一比较,有的人在街头卖东西,有的人在政府作官员。你回到老家一看会很吃惊,有的同学很年轻就显得很沧桑,在街铺上干各种事情,我倒不是说这个职业不好,我们没有轻视职业的意思,但是人毕竟是有一个区别,你通过自己奋斗,打开智慧,你就能做不同的事情。所以,同一小区养了两个孩子,一个就像龙一样飞起来了,他看都不看那个蛤蟆一眼,诗中把没出息的孩子叫蛤蟆。就是那条龙飞起来了,他还看那个蛤蟆吗?对不对?小时候可能两个人关系很好,大了还真不一定,因为太悬殊了。“一为马前卒,鞭背生虫蛆。”有些人成为人上人,有些人成人马前卒,替人赶车,背上长虫子长虱子了,一身的邋遢。

一为公与相,潭潭府中居。问之何因尔,学与不学欤。

      有些人就作公作相,特别有出息,“潭潭府中居”。《幼学琼林》里说,“潭府是仕宦之家,衡门乃隐逸之宅。”以后看到“潭潭”二字,就知道讲的是仕宦之家。“问之何因尔,学与不学欤。”为什么人有这么大的差异,在同样的起点,小时候玩在一起的两个人,人生的道路发生这么大的一个差异?韩愈说,不是你家里有没有钱,不是你有没有天分,只在于你学和不学而已,就这一点差别。人真不是说要考什么样的大学,而在于学与不学。所以韩愈不是说一定要考一个好学校,他可不是这样,而是要读诗书打开智慧。重点在“学”,而非学校。

金璧虽重宝,费用难贮储。学问藏之身,身在则有余。

       就是黄金宝玉,虽然是重中之宝,很值钱,但是你没办法往身上都装着,你要藏还得用一个屋子把它藏起来,还要额外花费储存,可是学问不一样,“学问藏之身,身在则有余。”学问都带在身上,只要身在学问就可以无限丰富。过去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是胡说八道。其实人真正的是要通道。昨晚你们师母跟我讲,邮电大学又跳了一个学计算机的博士,北京这几年很多大学跳了多少博士,包括北大也有自杀的,你看父母心里该有多难受!这些年大学里居然连大学语文都取消了,过去学理工科的还有点大学语文,还稍微读点孔孟之道,现在读理工科的本身人文知识基础就差,还没有人文通识教育。我这些年还做了些为理科生普及人文的事情,到哈工大、哈工程、东北林大、沈阳建工等理工院校专门公益去讲如何培养点人文和生命的基本人文通识,还真是影响了一批小孩,他们有时候给我写信,在网上、微博上有互动。前两天还有个哈工大的孩子告诉我,当年听了我的课,现在一直在读四书,我说“好”。因为这些知识,包括《幼学琼林》的知识,都是我们每个人都要掌握的生活之学。我给你们讲的孔子圣迹图也是,孔子一辈子经历了这么多事情,他有这么多方法去面对,他还能够开心。你现在碰上别人加工资你没加,就痛苦死了,活都不想活了。好多人就是这样,情绪很容易崩溃,心情很容易被弄糟。所以“学问藏之身,身在则有余。”走在哪里都不怕,一身的功夫,不怕。

 

君子与小人,不系父母且。不见公与相,起身自犁鉏。

   君子和小人的区别,和出身没有关系,其实和爸妈没有很必然的关系。“不见公与相,起身自犁鉏。”你没看见自古而来,那些做三公当宰相有出息的,家里多是种地的,父母甚至一文不识,不认识字。这是在讲人和人的区别到底在哪儿?人是可以塑造的,跟外在环境其实没有必然关系,就是孔子讲的:不怨天,不尤人。“尤人”就是,怪别人不好。如怪爸妈不好,把我生在这个家庭里,家里穷,所以我没上学。说这种话的人,不会是真正做事情的人,因为他随时为自己的失败寻找各种外在的借口。没有从自己身上找。所以不在于父母,也不在于家庭做处的阶层,有很多公相“起身自犁鉏”。那天我爸还跟我说,你还记得你小时候在我们家门口自己写了一幅对联用小刀刻在门框上吗?我说我都不记得了,他说我记得好像是:自古耕读有卿相,从来日月无虚明。我说我都没印象了,我们那个老门已经拆掉了,没想到我还写了这么个对子。就是这个道理,就是耕田读书能够出卿相。我爸居然还记得这句。小时候有时候想到一个好句子,那时候没有微博,所以就东刻一下,西画一下,现在有微博,可以写在微博上了。

不见三公后,寒饥出无驴。文章岂不贵,经训乃菑畲。

       你们没看见那些三公,当了宰相,爷爷是宰相、主席、部长的,现在家里穷的叮当响,出去连驴都没的骑,还别说马车。两代前家里还很有钱,当年曾国藩,当然他们家族现在还源远流长,很繁荣,因为曾国藩不要钱,他弄了钱就去办学,赈灾,他临死前家里就5000张银票。他这样的人要钱可以很有钱,过去晚清的时候,包括军阀大战的时候,各路军阀,钱多得很,打下一个县城钱就不得了,可是曾国藩给儿子他们都没怎么留钱,所以子孙都很好,都读书,遗子千金,不如遗子一经,给他一本经书让他读透比什么都强。所以你爷爷不是当了三公吗,你不是富二代吗,富不过三代,“寒饥出无驴”,衣服都穿不暖,没衣服穿;肚子没东西吃,出去也没有座驾。“文章岂不贵,经训乃菑畲。”不要认为文章,读书没有真富贵在里面,传统的经书里有遗训,菑畲(zī yú):指耕读。耕田读书,是有真道在里面的。

潢潦无根源,朝满夕已除。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

       在农村呆过的知道,早晨大雨来了,发现路面一大摊水,你觉得水挺多的,到下午一看,水没了。这就是“潢潦”,是无根之水,无源之水,通常是一会有一会无,所以其他的东西都像这水一样,无论是财富、权力还是官位,都是这样,哗地好像有,一会儿就没了,只有学问夺不走,就像孟子讲的:“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求就有,不求就没有。自己要修心性,学问就是这个东西。“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人要是不懂历史,没有文化,智慧没有打开,就是一头牛一匹马,只不过穿着人的衣服而已。恩格斯也说过,一个不懂历史的人永远是个小孩子。前两天我招待一个来北京学习的同学,另外在北京的同学也来了,其中有个同学我不喜欢他,过去如此,现在也如此,他一直就是这么一个个性,他随时要通过大量地夸自己和显现自己来抢夺一个话题,现在还是这个特点。他的一句口头禅是“像我这种身份在怎么怎么样。”我有时实在看不下去我就直接跟他说:“我不喜欢你。要不是同学来,我不会和你聚的。”他听了,像过去一样马上就特别生气。我以为,人一定不要“马牛而襟裾”,要有变化,不能名利浹肌骨。君子上达,小人下达。不学,人就不断地在沉沦;其实每个人都可以学的,比如你来听一堂课。你看有些人大老远地来了,尤其是你们其中有些人已经坚持一两年了,陆续学下来,在我们这个体系里面修身修心,去体会这个东西,也是精神上的一个放松。你非得晚上去喝酒,喝得酩酊大醉,还伤身子,所以孔子讲“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这是三种有害无益的快乐。

 行身陷不义,况望多名誉。时秋积雨霁,新凉入郊墟。

       因为在外面只是一个应酬,追逐表面的这些东西,陷入不仁不义中,随时就会被环境带走。我经常讲,这个时代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比如你们坐在这里,我给你们讲了一套身心的修习之学,过一会儿,从这走了之后,到了下一个场合,和朋友喝酒喝到半夜,又去唱歌去了,就是在这里的好东西才留了片刻就烟消云散了,这个时代之病就是,会有各种场合各种机会去冲刷或者修改才刚刚打开的有点纯粹或者良善的东西。所以怎么保认它,比如你擦干净了,明天怎么才能“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有自静自清的方法。

     底下几句是出于父子之情写的,前面讲了一大堆道理,后面落到父子之情的叮咛上。“时秋积雨霁,新凉入郊墟。”城南这个地方到秋天了,又开始下雨了,天气很凉,该加衣服了。

 

灯火稍可亲,简编可卷舒。岂不旦夕念,为尔惜居诸。

      火要添足了,衣服要添足了,新凉,又添了灯火,此时节最适合读书了。特别亲切啊,因为是写给孩子的嘛。“岂不旦夕念,为尔惜居诸。”作为爸爸来说,岂不是从早到晚,天天担心你,“为尔惜居诸”,日居月诸,这是个来自诗经的成语,意思是日子在月的中间,快的很,时间过得很快。我是为你珍惜这个该好好读书的时间。你看,从早晨到晚上,我就顾念着你,希望你认识到这个道理。因为韩愈也是这么个书生,韩愈被称为一代大儒,影响千古。过去讲写文章首推韩愈,《幼学琼林》里讲“文臣”第一句:韩柳苏欧,故文人之最著。文人写文章,他排第一。

 恩义有相夺,作诗劝踌躇。

        关于这首诗,有的人解得要么失之平淡,要么奇奇怪怪。听我解,你会觉得这首诗很简单,也很深刻。要是自己看,好多典故可能不见得一下子看得通。尤其是后两句,各种瞎解,你们来猜猜是什么意思?“恩义有相夺”,为什么突然冒出这句话?古人有这么一句话:忠孝不两全,恩义两相夺。这句话是这么来的。我们说“忘恩负义”。恩义是相对而言的,有时候出于“恩”而没有“义”的话就有一个抉择的问题,比如你是我的上级,曾经帮过我救过我,然后你现在变成一个坏蛋了,你让我去杀人。你曾对我有恩,但在恩和义之间,我选择什么?恩和义有时候是会有冲突的。韩愈作为父亲,从父亲角度来说,恩和感情,和出于读书这个大义这两者之间也要作选择,你看天气已经冷了,他也爱护儿子,但是他觉得,与其爱护你眼前的身体,让你吃好喝好,不如先让他苦读。我们有时候说男孩子要穷养,就是孩子要摔打一下,女孩子可以娇养一点,但也要通大义,女孩如果没有礼义廉耻,那是非常可怕的。我觉得现在的女孩子一定要读《诗经》,为什么?因为《诗经》正风、变风里讲了大量的女人怎么处理感情的方式,包括有些男孩子怎么去勾引你,“啊,天已经晴了,我们俩去野外吧。”女孩说:“好啊。什么时候带我去啊。”俩人就去了,这是在“变风”里发生的事情,就是时代风气在已经变乱萧条的情况下,各种人产生了各种情感不知道怎么选择。所以正风的周南,召南,孔子认为一定要学。不学,犹如人出生即面墙而立,寸步难行。变风的国风同样可以用来观照我们的不良情绪。《诗经》里有好多这样的例子。所以在座的有孩子的,对男孩有时候要狠一点,现在有些男孩养得太娇,要摔打一下。我现在还记得,我在五六岁的时候,之前没学过游泳,我爸也有点太残忍了。我第一次学游泳,就是我爸一把抓住我把我扔到了水里,“爸——”我拼命喊。快到岸时,又砰地推下去,“啊——”,呛了一口水,接着扑腾,到了第二三天,我就会了。所以对自己的孩子,倒不是要多凶,但是小男孩要像小男孩的养法,男人就要顶天立地,还要有一股子劲,要能“兴”,不能扭扭捏捏,那完蛋了。养法不一样。“恩义有相夺”,从父亲的角度来说,都喜欢对孩子物质上稍微满足一些,这是从恩的角度来说。但从义的角度来说,从长远角度来说,要培养你的话,虽然我想让你在家里呆着,好吃好喝悠闲着,但是你该读书时就必须读书。

       其实我有一个比较傻的东西对待孩子,当然你们不要学,也很不好。这是我个人的经验化的认识,不一定适合别人。就是前年,我们家的猫把纱窗给挠了一个洞,它就经常从那里进出。我就觉得猫喜欢天空,就宠着它,但是会进蚊子,意味着会叮我也会叮我闺女悠悠。前年悠悠身上叮了好多包,我也是被叮了不少。但我有一个自私的想法,我就觉得人生于天地之间,让蚊子叮叮怎么了,说起来有点不科学。她妈妈并不知道我有这么自私的想法,就是故意锻炼孩子让蚊子咬咬。睡不好就睡不好,有蚊子咬还能睡那么香,这才好呢,有两个蚊子就睡不好那就娇气了。我家闺女,也许我们太注重她精神气宇的打开,我发现她居然很少哭。从一岁到十二岁,我只见过她六岁时哭过一次。前天我故意弄哭了她一回。因为我们现在搬到北大去住,“十一”那天,我说回去打扫一下房间,然后就发生了一个辩论,我就发脾气了,我很少跟她发脾气,见我第一次发脾气,她就哭了,后来想终于弄哭她一回了。女孩子哭哭也挺好,要让她适应这个情绪体系的妙用,哭也是一种妙用。

       这首诗道理讲得很透,讲人和人的差别,不是说一定要读死书,而是很形象描述了人与人因为读书明理而差异巨大。这是一首很好的诗,可以跟孩子们分享,跟朋友们分享。尤其是“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还有“潢潦无根源,朝满夕已除。”也很好,就是早晨一泡水哗地来了,下午一看,没了。好多东西,富贵就是这样,富贵就是无源之水,只有心性打开之后,各种东西才有了实际意义。我们的人生在寻找什么,你们慢慢会明白这一点。真正寻找的只有你自己知道,你在每天的时光的过程中,你过的开不开心,真正开不开心,内心的那个感觉不会骗你。

       上次小于买了一本书《父子宰相家训》(张英 张廷玉著),张廷玉和父亲张英,他俩都当过宰相,其中第一篇读书篇,到时候给你们分享一下。小于和小刘逮着我没事“逼”着我给他们俩讲了一遍,此中道理很可受用。读书篇里说没有读书习惯的人,经常会觉得,平常没事的时候,一会儿心情就不好了。然后就是一遇到点什么事情,就觉得我怎么这么倒霉啊,老是这样。但真正读书的人,比如苏东坡、王阳明这些人,外面看曾经大红大紫,其实人生的苦难与遭遇比普通人多得多。我的《历代名家绘孔子圣迹图精解》这本书,我建议你们先读下册,上册有些古文,怕你们读不懂,下册我的讲法,就像我今天讲的这样,里面很多典故我都是用大白话讲的,你们都能够听懂。先读读孔子,他一辈子到底遇到哪些事,他是怎么处理的,他怎么能够在充满污浊的那么一个混乱的社会里,他自己的命运又是那么悲苦,小时候死了爹,中年去流浪,老了儿子还死了,还有各种人追杀他,但是他能够活到七八十岁,成为万世师表,“不知老之将至”,快快乐乐,为什么?这本书就回答了为什么。所以读书要明理为上。韩愈这首诗希望能带给你们一些启发。

 

(录音文字整理:蒋益秀 

 

 

 

阅读 1953 举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